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6的表内乘法》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1~6的表内乘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1~6的表内乘法”,是乘法运算学习的起始阶段。以游乐园场景(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求和”的加法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的意义,进而编制1~6的乘法口诀。通过“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桌子数量、买笔袋)”等内容,深化乘法运算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掌握乘法口诀编制规律,为后续表内除法及更高阶乘法学习奠定基础,是构建整数运算体系的关键环节。(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已熟练掌握100以内加法运算,对“相同加数求和”有直观经验,但对乘法的抽象意义理解较弱。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初次接触乘法时,易混淆“几个几相加”的表述(如2个3与3个2),口诀编制与记忆存在困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强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借助操作(摆图形、数实物)和生活实例,逐步实现从加法思维到乘法思维的过渡,提升运算与应用能力。二、单元目标拟定1.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准确将“相同加数求和”的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2.编制并熟练记忆1~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快速进行乘法口算。3.掌握“乘加、乘减”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相关算式;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区分“几个几相加”与“几和几相加”的不同应用场景。4.通过“观察游乐园场景、摆图形、编口诀”等活动,经历乘法意义的抽象、口诀编制的过程,培养观察、归纳、推理能力。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构建数学建模思想。6.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性与实用性,激发对数学运算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转化与读写,熟练编制并运用1~6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2.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准确区分“几个几相加”与“几和几相加”的应用场景,正确列式解答。(二)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突破“几个几”的表述混淆,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2.熟练记忆乘法口诀,尤其是易混淆口诀,理解口诀间的内在规律并实现高效应用。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活情境导入,直观具象以游乐园、便利店、生活购物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为依托,将乘法知识融入实际,通过数小飞机人数、摆蛋糕、画圆圈等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求和”,降低乘法概念的抽象性,契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2.活动驱动学习,自主建构设计“摆一摆、编一编、对口令、做一做”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生成乘法口诀,在互动交流中强化记忆与应用。从“加法算式转化乘法”到“口诀编制”,再到“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乘法知识体系,体现“做数学”的理念,培养主动学习能力。3.口诀分层递进,规律渗透口诀编排从5的乘法口诀起步(因5的口诀更易理解,与生活关联紧密 ),逐步拓展到1、2、3、4、6 的口诀,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时,教材注重渗透口诀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利用规律记忆口诀,提升学习效率与思维深度。4.问题解决强化,方法多元设置“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问题解决流程,针对“相同加数求和” 与“不同加数求和”的实际问题,对比解法差异,强化乘法意义的应用。提供“加法与乘法”“不同乘法思路”等多元解法,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培养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2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1~6表内乘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1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15的乘法口诀 12、3、4的乘法口诀 1乘加、乘减 16的乘法口诀 1解决问题(1) 1解决问题(2)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2.1《乘法的初步认识》 目标: 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探究1:认识相同加数加法 → 探究2:认识乘法 → 探究3:做一做 → 1.能用连加分别算出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的人数。 2.能找出加法算式的共同点,并转化为乘法算式,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摆小棒、数樱桃,把相同加数的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2.2《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目标: 能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正确转化为乘法算式,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和计算。 探究1:从不同视角观察、理解 → 探究2:对比两种乘法算式 → 探究3:做一做 → 1.能通过竖着看、横着看列出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算式。 2.能从结果、乘数位置对比,发现规律。 3.能按要求完成活动,从不同视角列乘法算式。2.3《5的乘法口诀》 目标: 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究1:编5的乘法口诀 → 探究2: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 探究3:做一做 → 1.能5个5个地数数,并把相加的得数填在空格里。 2.能编出5的乘法口诀,并说说口诀的规律。 3.能玩对口诀游戏,能利用口诀计算解决实际问题。2.4《2、3、4的乘法口诀》 目标: 自主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含义,能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探究1:编4的乘法口诀 → 探究2:编1、2、3的乘法口诀 → 探究3:做一做 → 1.能编出4的乘法口诀,并说说口诀的特点。 2.仿照前面的方法,能编出1、2、3的乘法口诀。 3.能完成计算写口诀、看图列算式、找规律猜苹果的问题。2.5《乘加、乘减》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 探究2:对比两种方法 → 探究3:做一做 → 1.能用乘加、乘减计算总人数。 2.能理解不同方法的逻辑关联,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3.能利用乘加、乘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6《6的乘法口诀》 目标: 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探究1:算一算 → 探究2:编6的乘法口诀 → 探究3:做一做 → 1.能计算1~6串山楂颗数并填表。 2.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说说口诀的特点。 3.能补全口诀与算式,并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2.7《解决问题(1)》 目标: 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示数学问题。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1.能自主读题,对比找出两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并画图验证。 3.能提炼出画图理解题意的方法,总结学习策略。2.8《解决问题(2)》 目标: 能根据问题筛选有效信息,用加法、乘法解决 “求几个相同数和” 的问题,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根据所求的问题在众多条件里找出需要的已知条件。 2.能用画图表示题意,并用加法和乘法解决问题。 3.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地方。 4.能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请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乘法的意义及应用》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课题 《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数圆个数”的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能正确区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会列出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圆的不同观察角度,感受乘法交换律的初步思想,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运用乘法解决“数圆个数”等实际问题,感受乘法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创新思维。教材分析 教材以“数圆的个数”为主要情境,呈现了从不同观察角度数圆并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的过程,一方面巩固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初步渗透乘法交换律,是对乘法初步认识的深化,为后续学习乘法口诀、乘法运算律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先通过具体的圆的排列,让学生分别从竖和横两个方向观察,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发现规律,体现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但对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组物体并列出不同乘法算式,以及理解这些算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够通过观察圆的排列,数出数量并列出加法算式,但将不同观察角度的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需要教师引导。在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方面,还需要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直观、有趣的情境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但在独立思考、准确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乘法交换律初步思想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核心素养目标 1.在数圆个数、列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规律,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不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展数感。2.通过用乘法算式表示圆的个数,认识乘法算式中符号的意义,理解乘法交换律初步思想中符号的变化和不变,建立符号意识。3.在观察、比较不同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推理,发现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培养推理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列出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发现并初步理解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看图填一填。 ( )个(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2.小动物们应该上哪节车厢呢?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园里认识了一位数学新朋友,它是谁呀?师:对!乘法是求什么的简便运算?师:说得真好!那老师考考大家:4个3相加,用乘法怎么表示?学生:8个4相加呢?师:非常棒!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和乘法交朋友,去认它更有趣的一面。看看同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能发现什么秘密呢?板书课题: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学生:乘法!学生: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3×4。学生:4×8。 以“回顾游乐园认识乘法”为切入点,精准呼应上节课“乘法初步认识”的情境,让学生快速关联“乘法是相同数加法简便运算”的旧知,解决“知识衔接断层”问题,实现“课与课”的自然过渡。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从不同视角观察、理解师:看,这里有许多圆,排列得真整齐!课件出示:师:看到这多的圆片,大家想知道什么?师:看着这么整齐的圆,你准备怎么数?师:有小朋友说竖着看,那怎么数呢?老师有个好办法,可以“圈一圈”来帮忙。看看老师是怎么圈的。课件出示:师指出:老师这样竖着圈,出了1列,这一列有几个圆?师:像这样每列都有4个圆,一共有几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指出:有几个几?师:竖着看,每列有4个圆,有这样的6列,就是求6个4的和是多少,加法算式怎么列?师:算算,结果是多少?师:那用乘法怎么表示?师:为什么这样写?师:还有小朋友说横着数,老师这样横着一圈,圈出了一行。课件出示:师:一行有几个圆?师:一共有几行?数一数。师:横着看,每行有6个圆,有这样的4行,也就是有几个几?师:真厉害!那加法算式怎么列?师:对啦,这是4个6相加,咱们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师:用乘法表示就是……?师:为什么这样写?师:不管是4×6还是6×4,都是在算几个相同数相加的总数,只是观察角度不同。对比上面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师: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一共有多少圆?学生1:我想竖着数。学生2:我想横着数。学生:4个。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有6列。学生:6个4。学生:4+4+4+4+4+4。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结果是24。学生:4×6=24。学生:因为是6个4相加,乘法算式里4是相同的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所以4×6=24。学生数一数,然后回答:6个。学生数一数,然后回答:有4行。学生:4个6。学生:6+6+6+6。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也是24。学生:6×4=24。学生:因为是4个6相加,6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所以6×4=24。学生:用乘法算真简便。 以圆片排列为依托,通过“竖着看、横着看”两种不同观察角度,引导学生经历从加法到乘法的抽象过程。让学生在圈一圈、数一数、列一列中,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同时感悟“不同视角下,乘法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为后续理解乘法交换律、深化乘法意义奠基。探究2:对比发现,感知规律师:现在咱们看看这两种方法的乘法算式。课件出示:4×6=246×4=24师:大家发现了什么?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是乘法里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以后咱们还会深入学习。 学生1:结果一样!学生2:乘数交换了位置,积没变。 聚焦两种观察角度得到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直观感知“交换乘数位置,积不变”的规律。既呼应前面积的一致性,又自然渗透乘法交换律的雏形,激发学生对乘法规律的探索欲。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做一做师:接下来,咱们要跟着蛋糕和圆圈一起,继续玩转乘法知识。课件出示:1.一共有多少块蛋糕?师:咱们先看第一题。大家仔细观察,蛋糕是怎么排列的?师:那从加法角度看,就是几个几相加?师:加法算式怎么列?师: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师:除了横着看,还可以怎么看?师:竖着看,你有什么发现?师: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师: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所列出的加法和乘法算式也不同,但结果相同。现在看第二题……课件出示:2.先按要求画○,再写算式。师:先看第(1)问,每组画2个,画3组,大家先拿出铅笔,按照要求画一画。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展示下自己画的?展示:○○ ○○ ○○师:那加法算式怎么列?师:乘法算式呢?师:一幅图怎么能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师:说得真清楚!请大家看第(2)问,每组画4个,画5组,同样先画一画!展示:○○○○ ○○○○ ○○○○ ○○○○ ○○○○ 师:加法算式怎么列?师:乘法算式是……?师:小朋友们,咱们通过数蛋糕、画圆圈,又练习了把实际物体的数量,用加法和乘法表示。以后遇到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物体,或者按组画图形的情况,都可以先想是几个几相加,再灵活用加法或乘法解决问题。 学生:一行一行排列的,每行有4块,有3行。学生:3个4相加。学生:4+4+4=12。学生:4×3=12。学生:还可以竖着看。学生:每列有3块,有4列,也就是3个4相加。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加法算式是3+3+3+3=12,乘法算式是3×4=12。学生打开课本画一画。学生展示画图。学生:把3个2相加,2+2+2=6。学生:2×3=6 或3×2=6。学生:3个2,乘法算式是2×3;由于交换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所以还可以列成3×2。学生动手画,然后展示。学生:把5个4相加,4+4+4+4+4=20。学生:4×5=20 或5×4=20。 “数蛋糕” 延续“不同视角列算式”的思路,强化“乘法是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画圆圈” 则让学生从“被动观察”转向“主动创造”,在动手操作中,深度理解“几个几”与乘加算式的对应关系,掌握乘法算式的列写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数一数,填一填。 (1)横着数,每行有( )个,有( )行,一共有( )个。(2)竖着数,每列有( )个,有( )列,一共有( )个。 2.连一连。 3.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4.用小棒摆一摆。5.一共有多少块糖?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大家要记住,遇到这种有规律排列的物体,既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用不同的相同加数相加,也能用乘法简便计算,而且交换乘数位置,结果还是一样的。 学生1:我会从竖着看、横着看两种不同角度,列出了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了。 学生2:我还发现了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6个4 4个6 4+4+4+4+4+4=24 6+6+6+6=24 4×6=24 6×4=24 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看图填一填。横着看,( )个(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竖着看,( )个(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2.看图写出乘法算式。能力提升:1.3×5表示什么,画一画。2.分别用两种方法在图上表示算式。拓展迁移:课后大家可以找找生活中类似的物体,用今天的方法数一数、列列式,和家人分享你的发现!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观察——抽象——应用”为主线,通过圆片、蛋糕、圆圈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视角的探究中理解乘法意义,感知乘法规律。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基本掌握了“求相同加数和用乘法简便”的核心,也发现了乘法交换现象。但教学中对“乘法意义理解的个性化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基础弱的学生对“不同视角算式转换”仍有困惑。后续需设计分层活动,比如用生活实例,让抽象知识更贴近学生,助力全体学生扎实掌握乘法本质,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二上2.2《乘法的意义及应用》(教案).doc 人教版二上第二单元《1~6的表内乘法》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