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混合运算》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混合运算》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四则运算”,系统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应用。从公交车上下客的加减混合,到酸奶盒数计算的乘加(减),再到桃子装盒的含括号运算,逐步深入。通过解决剪纸剩窗花、劳动课做花、珠子穿手链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规则,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分步解决的能力,是构建数学运算逻辑、提升问题解决素养的重要单元。(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已掌握加减乘除基本运算,但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系统性理解不足。低年级习惯分步计算,面对综合算式易因顺序错误致结果偏差。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取信息、梳理步骤(如多步运算的先后)能力较弱,对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不深。需借助生活实例、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逻辑,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掌握四则运算规则与应用。二、单元目标拟定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能正确计算两步、三步四则混合算式。2.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步分析与列综合算式。3.通过“说运算顺序、写计算步骤、对比不同解法”,提升运算逻辑与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4.经历“生活问题→数学算式→运算求解”过程,构建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知识迁移。5.感受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培养耐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准确计算两步及以上综合算式。2.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多步骤实际问题,清晰梳理数量关系,正确列算式求解。(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本质,灵活运用括号解决需要调整运算顺序的问题。2.分析多步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合理选择分步或综合算式解答。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情境贯穿,驱动理解以公交车上下客、酸奶盒数、桃子装盒、剪纸、劳动课、珠子手链等生活场景为线索,将四则运算规则融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运算的必要性,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降低规则理解难度。2.梯度递进,螺旋上升运算顺序教学从 “同级运算(加减、乘除)” 到 “两级运算(乘除+加减)”,再到“括号参与”,逐步增加复杂度。实际问题从两步运算(如公交车人数)到多步(如剪纸剩窗花、做花数量),契合学生认知发展,实现技能与应用能力的螺旋提升。3.注重过程,方法多元每课时设置“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完整经历问题解决流程。同时,同一问题提供不同解法,鼓励方法多样性,培养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意识。4.强化关联,渗透思想强调运算顺序与实际问题解决的关联,如“先算乘除”对应生活中“先算总量、单价”等逻辑,渗透“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深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构建系统的运算知识体系。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2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混合运算 同级混合运算 1两级混合运算 1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解决连减问题 1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用不同的策略问题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2.1《同级混合运算》 目标: 能准确掌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认识综合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按顺序计算。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2.2《两级混合运算》 目标: 能准确掌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认识综合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按顺序计算。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2.3《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目标: 认识小括号,理解并掌握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 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探究1:分步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理解括号作用,掌握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用含有括号的算式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知道运算顺序。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习题。2.4《解决连减问题》 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解决连减问题的方法,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求解。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用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能用连减和先加后减两种思路解决问题。 3.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知道加括号与不加括号的区别。 4.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5《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目标: 能理解“先求中间量,再求目标量”的两步运算逻辑,掌握含小括号的乘减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列式解答。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用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能从条件和问题切入画出思路图,并列式解答。 3.能回顾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2.6《用不同的策略问题》 目标: 理解“红珠子比黄珠子多穿几条手链”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含除法、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列出综合算式。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读题说已知、说问题。 2.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3.能验证结果,并对比两种策略。 4.能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两步运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课题 《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结合“劳动课做花”情境,理解两步解决问题的步骤,掌握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列式解决“倍数关系+数量差”的实际问题。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流程,发展“数学建模”与“运算能力”,体会“分步解决”到“综合算式”的转化,强化“先算部分量,再算倍数”的逻辑思维。运用线段图、综合算式等策略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在多步骤问题解决中,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激发创新意识。教材分析 教材以“劳动课做花数量”为载体,呈现“两步解决问题”的完整流程,融合数量差与倍数关系,是加减法与乘法混合应用的典型问题,为后续学习复杂两步问题奠基,体现“数与代数”领域中“问题解决”与“运算规则”的深度融合。教材在编排上遵循“现实问题→分步解决→综合算式→策略反思”路径。先通过线段图直观展示做花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先求小红数量,再求小军数量;接着将分步转化为含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强化先算括号内的运算顺序;最后“回顾反思”强调“多步骤问题需有序思考”,体现“实践—认知—方法总结”的认知循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以及“求比一个数少几”“求一个数的几倍”的一步问题模型,但对“两步关联问题(先求中间量,再求最终量)”,需理解“数量差”与“倍数关系”的衔接,突破“一步思维”到“两步思维”的转换;对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需强化 “先算括号内” 的必要性,规范综合算式的书写与计算。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但将“线段图”转化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需教师引导借助“问题拆解”。核心素养目标 1.能理解“先求中间量,再求目标量”的两步运算逻辑,掌握含小括号的乘减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列式解答。2.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对比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建模解题的能力,感受“分步→综合”的思维过程。3.让学生在劳动课做花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两步运算的数量关系,掌握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构建“中间量→目标量”的解题模型,灵活运用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算一算。2.比一比,算一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劳动课上我们可以做手工、种花,特别有趣!课件出示: 师:小明、小红、小军在劳动课上做花,还藏着数学问题。咱们一起去帮忙解决,看看能学到什么新知识。板书课题: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学生欣赏。 通过“小明、小红、小军做花”的具体情境,赋予学生“帮忙解决问题”的角色,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学生会自然地代入“小帮手”的身份,更愿意主动思考、参与课堂互动。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阅读理解课件出示:在劳动课上,小明做了8朵花,小红做的比小明少3朵,小军做的是小红的2倍。小军做了多少朵花 师:读一读,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 我们可以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能像上节课一样,用一条线段表示出所有的信息吗 师:想想要画几条线段呢?师:这几条线段之间有关系?师:是的,这三条线段之间有关系,要通过线段的长短表示出来。首先我们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小明做了8朵花。课件出示:师:小红的线段怎么画?师:少做的3朵在哪里?课件出示:师:小军的又怎么画?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学生:已知 小明做了8朵花,小红比小明少3朵,小军做的是小红的2倍。学生2:问题是小军做了多少朵花。学生:不能。学生:画三条线段分别表示三个人做了多少朵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学生:小红比小明短一点点,因为小红做的比小明少3朵。学生:是小红后面缺少的部分。学生:小军的线段是两个小红的长,因为小军做的是小红的2倍。 以“劳动课做花”为依托,让学生从熟悉场景中提取“人物、数量关系”,降低信息提取的抽象性。“读题说信息”环节,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为后续分析问题奠基。引导学生画“多条关联线段”,突破“单一线段表示所有信息”的思维定式,理解“小明—小红—小军” 的数量关联。通过“怎么画小红、小军线段”的追问,让学生主动思考“线段长短对应数量关系”,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图形,搭建“数与形” 的桥梁,把复杂数量关系简单化。探究2:分析解答师:我们可以从已知的条件入手,根据条件一步步地求,也可以从问题入手,追根溯源。我们先从已知条件入手,一步步地求解。根据“小明做了8朵,小红做的比小明少3朵”可以求出什么量 师:根据“小红做的朵数”和“小军做的是小红的2倍”又可以求出什么量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师:根据思路图,我们知道要求小军做了多少朵花,先要求什么?师:我们还可以从问题入手,一步步地找需要的条件。想一想,要求小军做的朵数,先要知道什么条件 为什么 师:小红做的朵数直接告诉了吗?师:要求小红做的朵数,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师:这样的思路,小军做的朵数是否就求出来了 师:求小军做的朵数先求出什么 师:看来两种思考方法都是先求出小红做的朵数,那么需要知道小红做了多少朵,怎样求呢 师:知道小红5朵,那小军的又怎么求?师:能不能把两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试试!师:为什么加括号?师:用脱式计算,注意格式!展示:(8-3)×2 =5×2 =10(朵)师:怎么知道结果对不对?师:我们一起来倒推验证。验证:小红5朵,小军10朵,10÷5=2,小军是小红的2倍;小明8朵,8-5=3,小红比小明少3朵,符合条件,解答正确!师:经过计算,我们知道了小军做了10朵。 学生:小红做的朵数。学生:小军做的朵数。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需要求出小红做了多少朵花。学生:先要知道小红做的朵数。因为根据已知的条件,小军做的朵数只与小红有数量关系。学生:没有。学生:需要知道小明做了8朵,小红做的比小明少3朵,因为小红做的朵数和小明有关。学生:是。学生:小红做的朵数。学生:小明8朵,小红比小明少3朵,所以8-3 = 5(朵)。学生:小军是小红的2倍,所以5×2=10(朵)。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8-3)×2。学生:要先算小红的朵数,也就是先算8-3,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减法先算。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展示反馈。学生:可以把结果代入验证。学生跟老师一起验证。 从“已知条件顺推”和“问题倒推”两个方向切入,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多样的”。顺推时,依托“小明→小红→小军”的条件链,自然形成“先求小红,再求小军”的步骤;倒推时,从“小军依赖小红,小红依赖小明”的依赖关系,反向梳理条件,强化“中间量是关键”的认知,培养学生“双向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分步”到 “综合算式”,通过“为什么加括号”的追问,让学生理解括号是“保障先算中间量” 的工具,将“依赖关系”转化为“运算顺序”,突破“两步运算综合列式”的难点。脱式计算环节,规范书写格式,强化“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的规则。用“倒推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检查“小军朵数是否符合小红的2倍、小红是否比小明少3朵”,强化 “解决问题后验证结果” 的习惯,让数学学习更严谨。探究3:回顾反思师:我们都知道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要想好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那解决多步骤问题时,怎么规划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让解题思路更清晰!先回顾小军做花的问题,谁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分了哪两步?师:为什么要先算小红,再算小军?师:多步骤问题中,后面的步骤依赖前面的结果,所以解决这类两步运算问题,要先找中间量,算出中间量后,再算目标量。这就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关键—— 找“依赖关系”。 学生回顾,然后交流:第一步算小红的朵数,第二步算小军的朵数。学生:因为小军的朵数和小红有关,不知道小红的,就没法算小军的。 回顾时聚焦“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引导学生从“具体题目”抽象出“多步骤问题的普遍规律”。这一步将“解题经验”升级为“解题策略”,让学生掌握可迁移的思考方法,应对更多同类问题。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4:迁移应用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解决了小军做花的问题,现在老师带来一道类似的题目,看看大家能不能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小丽有10颗糖,小华比小丽少2颗,小敏是小华的3倍,小敏有几颗? 师:请大家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两种方法来解答,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开始吧!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然后提问:好啦,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分步算式是怎么写的?师:非常好!步骤很清晰,先找到了中间量小华的糖数,再根据倍数关系求出小敏的。那综合算式呢,谁来说说?师:为什么要给 10-2加上括号?师:大家都听明白啦,和我们之前解决小军做花的问题一样,都是先找到中间量,用括号保证运算顺序,再求出最终结果。接下来,我们要挑战更难一点的题目啦,老师把之前的题目反过来改编一下。课件出示:小军做了10朵,是小红的2倍,小红比小明少3朵,小明做了几朵?师:这时候要求小明的朵数,和之前求小军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先想一想,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解题步骤。师巡视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能理清逆向的数量关系,然后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师:思路很清晰,先根据小军和小红的倍数关系求出小红的,再根据小红和小明的数量关系求出小明的。那这两个步骤能不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呢?师:那这里为什么不需要括号了?师:对呀,运算顺序刚好和我们解题的步骤一致,就不需要额外加括号了。那和之前的题目对比一下,之前是顺着求后面的量,现在是逆着求前面的量,但都用到了什么?师:非常好!不管是顺着还是逆着,关键都是找到中间量,理清数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学生独自完成。学生:我先算小华的颗数,因为小丽有10颗,小华比小丽少2颗,所以小华的颗数是10-2=8(颗)。然后算小敏的颗数,小敏是小华的3倍,所以小敏有8×3=24(颗)。学生:综合算式是 (10 2)×3,先算括号里的10-2=8,再算 8×3=24(颗)。学生:因为要先算小华的糖数,也就是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保证先算减法。学生开始思考,尝试解答。学生:我先算小红的朵数,因为小军做了10朵,小军是小红的2倍,所以小红做了 10÷2=5(朵)。然后小红比小明少3朵,也就是小明比小红多3朵,所以小明做了5+3=8(朵)。学生:综合算式可以写成10÷2+3,先算 10÷2=5,再算 5+3=8(朵)。学生:因为按照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刚好符合我们先求小红,再求小明的步骤,所以不用括号。学生:都用到了找到中间量,先求出中间量,再根据数量关系求出目标量。 “小丽分糖”的题目,是“做花问题”的同类迁移,让学生在相似情境中重复“找依赖关系→确定步骤→列式计算”的过程,强化“两步运算模型”的应用,避免知识遗忘。 “已知小军求小明”的题目,是“做花问题”的逆向拓展,让学生理解“依赖关系可逆”——虽方向改变,但“先找中间量”的核心不变。通过“顺逆对比”,学生更透彻理解“中间量是多步骤问题的关键纽带”,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算一算,连一连。2.看图列式。3.王阿姨要编40个中国结,已经编了16个,剩下的中国结需要4天编完。剩下的中国结平均每天要编多少个 (1)40-16=24(个) 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2)24÷4=6(个)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我会列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4.学校图书馆,故事书有1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2本,漫画书是科技书的5倍,漫画书有多少本? 5.积木的价格18元,是拼图价格的2倍,拼图比机器人玩具便宜5元,机器人玩具多少钱?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对呀!遇到“两步依赖”的问题,记住“先中间,后目标”,合理用括号,计算更准确。 学生1:我知道解决两步运算问题,要先找中间量,分步计算。 学生2:我还知道综合算式里,括号能保证先算中间量的部分。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两步运算解决问题中间量:8-3=5(朵) (8-3)×2目标量:5×2=10(朵) =5×2 =10(朵)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农场里,母鸡有12只,公鸡比母鸡少4只,小鸡数量是公鸡的2倍,小鸡有多少只?2.操场上,跳绳的有11人,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少3人,跑步的人数是踢毽子的3倍,跑步的有多少人?能力提升:1.超市促销,洗发水原价 30 元,活动价洗发水25元,牙膏比洗发水活动价便宜5元,牙膏价格是香皂的4倍,香皂多少钱?2.池塘边,蝌蚪有81只,蝌蚪数量是小青蛙的9倍,小青蛙比大青蛙少2 只,大青蛙有多少只?拓展迁移:找一找生活中“先算中间量”的问题(如购物、分物),用综合算式解答,和家人分享。教学反思 通过“劳动课做花”的情境,让学生自然理解“两步运算”的模型。情境贴近生活,学生有共鸣;线段图建模,直观理解中间量;分步到综合,清晰掌握运算顺序。但是部分学生对“中间量的必要性”理解不深,需增加“无中间量会怎样”的错误对比;拓展练习可更开放,让学生自主编题,深化应用。后续教学将优化设计,让知识掌握更扎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三上2.5《两步运算解决问题》(教案).doc 人教版三上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