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三上2.2《两同级混合运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三上2.2《两同级混合运算》(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两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两级混合运算》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酸奶盒数计算”情境,理解含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能正确计算此类两步式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分步列式→综合算式”的过程,体会综合算式的简洁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对比不同综合算式中,理解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强化对运算规则的掌握。运用“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培养“遵循规则、严谨计算”的习惯,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教材分析 教材以“计算酸奶总盒数”为现实情境,引出含两级运算(乘加)的两步式题,通过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明确“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对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进一步拓展,为后续学习含括号的运算及复杂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先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分步列式解决,再引导将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进而探究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填空练习巩固规则,体现“实际问题→数学运算→规则总结→应用巩固”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含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简单的乘、加、减运算,但对于含两级运算的综合算式,需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明确乘、除法与加、减法在运算中的优先级。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分析酸奶盒数问题理解 “先算燕麦酸奶盒数,再算总盒数”,但将其抽象为综合算式并明确运算顺序,需要教师引导借助生活情境、画图等方式。在计算时,易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思维影响,忽略乘、除法的优先级,需强化“先乘除后加减”的意识。分析不同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对“无论乘、除法在算式左边还是右边,都先算”理解较浅,需深入对比体会。
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准确掌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计算的过程,提升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相关算式。
教学难点 明白在两级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算一算。2.看图列式。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酸奶,咱们一起看看藏着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师:左边橘红色的是草莓酸奶,右边蓝色的是燕麦酸奶。这节课咱们就研究“酸奶盒数”里的数学知识。 把数学知识和“酸奶”挂钩,打破数学“枯燥、抽象”的刻板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能解决生活里的事儿”,愿意主动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课件出示:师:谁能说说酸奶的摆放情况?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根据发现的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那咱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先自己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巡视指导,然后说:想好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师:这位同学思路非常清晰!大家听明白了吗?师:那怎么分步算?自己试试,写在练习本上。师:分两步,先乘后加,算出了总数。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草莓酸奶有4盒,燕麦酸奶每组有6盒,有3组。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一共有多少盒酸奶?学生独自思考。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先算燕麦酸奶有多少盒,再加上草莓酸奶的4盒。学生:明白了。学生独自列式,然后集体反馈:先算燕麦酸奶有多少盒:6×3 = 18(盒),再算一共有多少盒酸奶:18 + 4 = 22(盒)。 通过 “说酸奶摆放、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提问,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追问,逼学生暴露思考过程,理清“先算成组数量(乘法)、再算总数(加法)” 的逻辑,为列算式做铺垫。让学生分步列式,强化“先乘后加”的计算顺序,用“分两步算”的实操,帮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也为后续综合算式学习搭梯子。
探究2:认识综合算式,明确运算顺序师:能不能把两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试试!师:真厉害!这就是综合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该先算什么呢?小组讨论讨论。师参与学生的讨论,然后提问:哪个小组说说?师:为什么?师:对啦!不管乘法在加法前还是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课件出示: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师:现在算算6×3 + 4。师:另一个算式4 + 6×3,谁来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6×3+4 4+6×3 =18+4 =4+18 =22(盒) =22(盒)师:看,不管乘法位置在哪,都先算乘法,结果一样!这就是运算顺序的威力。 学生1:可以写成6×3+4。学生2:还可以写成4+6×3。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学生:要先算乘法。学生:因为都要先算出燕麦酸奶有多少盒。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反馈:先算6×3=18 ,再算18+4=22。学生:先算6×3=18 ,再算4+18=22。 “合并成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结构化,感受综合算式的简洁,理解“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的整合”。“既有乘加,先算什么”的讨论+追问 “为什么”,让学生从“知道先算乘法”到“理解先算乘法的原因”,吃透“先乘除后加减”的算理,而非死记规则。两个综合算式的计算对比,用“结果一样” 验证运算顺序的普适性,让学生信服“不管乘法位置,都先算”,强化规则理解。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迁移应用师:接下来,咱们用刚学习的知识,挑战“做一做”,看看谁能准确找到第一步该算什么,还能算对。课件出示:下面各题第一步算什么?先画线,再计算。32-18÷2 81÷9+54 4×9-5×3师:先看第一题32-18÷2,想想第一步算什么?为什么?师:太棒了!怎么标记第一步运算呢?用横线画出 “18÷2” ,像这样。课件出示:32-18÷2师: 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然后计算!师: 谁来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32-18÷2=32-9=23师:第二题81÷9+54,第一步算什么?怎么标记?师:对!自己画线、计算,然后汇报。展示:81÷9+54 =9+54=63师:第三题4×9-5×3有点特别,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减法,第一步算什么?师:说得非常正确!这题有两个乘法,它们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顺序,同时算第一步!怎么标记?在4×9和5×3的下面画上横线。课件出示:4×9-5×3师:自己试试画线,然后计算!课件出示:4×9-5×3=36-15=21师提醒:遇到两个乘除运算,只要符合“先算乘除”,就可以按顺序同时计算第一步,让过程更简洁。 学生:先算除法18÷2,因为有减法和除法,先算乘除!学生独自计算。学生:先算18÷2=9 ,再算32-9=23。学生:先算除法81÷9,在81÷9画横线。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先算81÷9=9 ,再算9+54=63。学生:两个乘法都要先算!因为乘法是乘除,要先算。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先算4×9=36,5×3=15,再算36-15=21。 第一题“扶着走”、第二题“半自主”、第三题“全放开” ,符合“学—练—用”的认知规律,逐步巩固“先乘除后加减”的技能。“画线标记第一步”,把抽象的“先算部分”可视化,解决“不知道先算哪步”的困惑,让运算顺序“看得见、摸得着”,规范计算习惯。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算一算,连一连。2.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3.看图列式。4.1枝玫瑰比1枝百合便宜多少元? 5.手工课上,亮亮折了5颗星星,芳芳折的星星颗数比亮亮的4倍多3颗,芳芳折了多少颗星星?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对啦!解决混合运算,先找“乘除优先算”,标记清楚,再按顺序计算,就能算对!给自己鼓鼓掌,今天又进步了! 学生1:我知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学生2:我还知道遇到两个乘除运算时,可以用时计算。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两级混合运算 6×3+4 4+6×3 =18+4 =4+18 =22(盒) =22(盒)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算一算。2.先填一填,再列综合算式。能力提升:1.一盒饼干13元,6盒牛奶36元,一盒饼干比一盒牛奶贵多少元?2.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拓展迁移:找找生活中能用两级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用脱式计算解决,和家人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酸奶摆放”的生活情境贯穿始终,让“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有了直观依托。学生能从“算酸奶数量”的实际需求出发,理解为什么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算理掌握扎实,不是死记硬背。通过“先算什么、为什么”的追问,逼着学生暴露思考过程;练习设计从“扶着走”到“自主跑”,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尤其是“画线标记第一步”,把抽象运算顺序可视化,解决了“不知道先算哪步”的痛点,课堂上多数学生能准确标记、规范计算。两个综合算式的对比计算,用“结果相同”验证了“不管乘法位置,都先算乘法”的普适性,学生信服规则,后续练习中也能主动应用。“运算顺序为什么先算乘除”的小组讨论,虽有互动,但没充分展开。部分学困生只是跟着说“先算乘法”,没真正理解“成组数量必须先算”的本质,后续需设计更开放的问题,比如“如果先算加法,结果会怎样”,让学生感受错误原因,深化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混合运算》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混合运算》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四则运算”,系统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应用。从公交车上下客的加减混合,到酸奶盒数计算的乘加(减),再到桃子装盒的含括号运算,逐步深入。通过解决剪纸剩窗花、劳动课做花、珠子穿手链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规则,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分步解决的能力,是构建数学运算逻辑、提升问题解决素养的重要单元。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掌握加减乘除基本运算,但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系统性理解不足。低年级习惯分步计算,面对综合算式易因顺序错误致结果偏差。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取信息、梳理步骤(如多步运算的先后)能力较弱,对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不深。需借助生活实例、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逻辑,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掌握四则运算规则与应用。
二、单元目标拟定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能正确计算两步、三步四则混合算式。
2.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步分析与列综合算式。
3.通过“说运算顺序、写计算步骤、对比不同解法”,提升运算逻辑与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历“生活问题→数学算式→运算求解”过程,构建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知识迁移。
5.感受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培养耐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准确计算两步及以上综合算式。
2.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多步骤实际问题,清晰梳理数量关系,正确列算式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本质,灵活运用括号解决需要调整运算顺序的问题。
2.分析多步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合理选择分步或综合算式解答。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情境贯穿,驱动理解
以公交车上下客、酸奶盒数、桃子装盒、剪纸、劳动课、珠子手链等生活场景为线索,将四则运算规则融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运算的必要性,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降低规则理解难度。
2.梯度递进,螺旋上升
运算顺序教学从 “同级运算(加减、乘除)” 到 “两级运算(乘除+加减)”,再到“括号参与”,逐步增加复杂度。实际问题从两步运算(如公交车人数)到多步(如剪纸剩窗花、做花数量),契合学生认知发展,实现技能与应用能力的螺旋提升。
3.注重过程,方法多元
每课时设置“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完整经历问题解决流程。同时,同一问题提供不同解法,鼓励方法多样性,培养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意识。
4.强化关联,渗透思想
强调运算顺序与实际问题解决的关联,如“先算乘除”对应生活中“先算总量、单价”等逻辑,渗透“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深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构建系统的运算知识体系。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2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混合运算 同级混合运算 1
两级混合运算 1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
解决连减问题 1
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
用不同的策略问题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2.1《同级混合运算》 目标: 能准确掌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认识综合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按顺序计算。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2.2《两级混合运算》 目标: 能准确掌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认识综合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按顺序计算。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2.3《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目标: 认识小括号,理解并掌握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 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探究1:分步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理解括号作用,掌握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用含有括号的算式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知道运算顺序。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习题。
2.4《解决连减问题》 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解决连减问题的方法,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求解。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用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能用连减和先加后减两种思路解决问题。 3.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知道加括号与不加括号的区别。 4.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5《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目标: 能理解“先求中间量,再求目标量”的两步运算逻辑,掌握含小括号的乘减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列式解答。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用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能从条件和问题切入画出思路图,并列式解答。 3.能回顾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2.6《用不同的策略问题》 目标: 理解“红珠子比黄珠子多穿几条手链”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含除法、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列出综合算式。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读题说已知、说问题。 2.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3.能验证结果,并对比两种策略。 4.能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