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混合运算》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混合运算》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四则运算”,系统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应用。从公交车上下客的加减混合,到酸奶盒数计算的乘加(减),再到桃子装盒的含括号运算,逐步深入。通过解决剪纸剩窗花、劳动课做花、珠子穿手链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规则,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分步解决的能力,是构建数学运算逻辑、提升问题解决素养的重要单元。(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已掌握加减乘除基本运算,但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系统性理解不足。低年级习惯分步计算,面对综合算式易因顺序错误致结果偏差。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取信息、梳理步骤(如多步运算的先后)能力较弱,对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不深。需借助生活实例、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逻辑,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掌握四则运算规则与应用。二、单元目标拟定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能正确计算两步、三步四则混合算式。2.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步分析与列综合算式。3.通过“说运算顺序、写计算步骤、对比不同解法”,提升运算逻辑与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4.经历“生活问题→数学算式→运算求解”过程,构建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知识迁移。5.感受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培养耐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准确计算两步及以上综合算式。2.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多步骤实际问题,清晰梳理数量关系,正确列算式求解。(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本质,灵活运用括号解决需要调整运算顺序的问题。2.分析多步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合理选择分步或综合算式解答。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情境贯穿,驱动理解以公交车上下客、酸奶盒数、桃子装盒、剪纸、劳动课、珠子手链等生活场景为线索,将四则运算规则融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运算的必要性,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降低规则理解难度。2.梯度递进,螺旋上升运算顺序教学从 “同级运算(加减、乘除)” 到 “两级运算(乘除+加减)”,再到“括号参与”,逐步增加复杂度。实际问题从两步运算(如公交车人数)到多步(如剪纸剩窗花、做花数量),契合学生认知发展,实现技能与应用能力的螺旋提升。3.注重过程,方法多元每课时设置“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完整经历问题解决流程。同时,同一问题提供不同解法,鼓励方法多样性,培养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意识。4.强化关联,渗透思想强调运算顺序与实际问题解决的关联,如“先算乘除”对应生活中“先算总量、单价”等逻辑,渗透“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深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构建系统的运算知识体系。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2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混合运算 同级混合运算 1两级混合运算 1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解决连减问题 1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用不同的策略问题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2.1《同级混合运算》 目标: 能准确掌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认识综合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按顺序计算。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2.2《两级混合运算》 目标: 能准确掌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认识综合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按顺序计算。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2.3《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目标: 认识小括号,理解并掌握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 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探究1:分步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 探究2:理解括号作用,掌握运算顺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理解数量关系,用分步解决问题。 2.能用含有括号的算式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知道运算顺序。 3.能用脱式正确计算“做一做”中习题。2.4《解决连减问题》 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解决连减问题的方法,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求解。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用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能用连减和先加后减两种思路解决问题。 3.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知道加括号与不加括号的区别。 4.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5《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目标: 能理解“先求中间量,再求目标量”的两步运算逻辑,掌握含小括号的乘减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列式解答。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用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能从条件和问题切入画出思路图,并列式解答。 3.能回顾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2.6《用不同的策略问题》 目标: 理解“红珠子比黄珠子多穿几条手链”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含除法、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列出综合算式。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读题说已知、说问题。 2.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3.能验证结果,并对比两种策略。 4.能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课题 《同级混合运算》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公交车人数变化”的情境,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式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分步列式→综合算式”的过程,体会综合算式的简洁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运用“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在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中,培养 “优化解题方法” 的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教材分析 教材以“公交车上人数变化”为现实情境,引出同级运算的两步式题,通过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明确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对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初步规范,为后续学习含两级运算、带括号的运算奠定基础。在编排上先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分步列式解决,再引导将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进而探究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做一做”巩固练习,体现“实际问题→数学运算→规则总结→应用巩固”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一步式题,但对于两步同级运算的综合算式,需理解运算顺序,明确分步与综合算式的联系与区别。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分析公交车人数变化理解“先算下车后人数,再算上车后人数”,但将其抽象为综合算式并明确运算顺序,需要教师引导借助生活情境、画图等方式。在计算时,易受“一步计算”思维影响,忽略运算顺序,需强化“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意识。分析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时,对“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的简洁表达”理解较浅,需深入对比体会。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同级运算(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提高运算准确性和速度,发展运算能力。2.通过分析公交车人数变化问题,从分步列式推理出综合算式,理解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对比不同算式中,推理出同级运算顺序的普遍规则,体会数学的严谨性。3.运用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公交车人数变化”“生活中购物”等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4.建立“实际问题→分步算式→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数学模型,理解综合算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简洁数学表达,培养模型意识,为后续学习复杂运算奠定基础。教学重点 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明确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算一算。2.算一算,并写出乘法口诀。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长长盒子路上跑,载着乘客四处飘,先下后上人数变,数学秘密藏里边!(打一交通工具)师:对啦,是公交车!同学们,每天上下学,大家都会看到公交车,今天咱们就跟着公交车的“人数变化”,发现数学知识! 学生独自猜猜:公交车。 从生活熟悉的“公交车”切入,把数学知识和日常见闻挂钩,让学生觉得数学“亲切、好玩”,愿意跟着情境探索,激活学习主动性。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理解分步与综合算式课件出示:公交车上原来有24人,到站后,下去13人,上来18人。现在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师:谁能完整说说公交车上的人数变化?师:现在想知道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怎么列式?先自己想想,写在练习本上!师巡视了解学生列式情况,然后提问:你们是怎么列式的?谁来说说?师:分两步算,清晰明了!这是分步算式,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有没有更简洁的写法?师:真厉害!像“24-13+1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师:对啦!但综合算式怎么书写计算过程呢?今天咱们就学习脱式计算,把每一步的运算过程“脱”出来写,更清楚。 学生:原来有24人,下去13人,上来18人。学生独自列式计算。学生:我这样列式,先算下车后剩下的人:24-13 = 11(人),再算上车后的总人数:11+18=29(人)。学生:还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24-13+18=29(人)。学生:综合算式更简洁,不用写两个等号。 依托“公交车人数变化”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描述人数变化,唤醒生活经验,再引导列式,从生活问题自然过渡到数学算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鼓励学生用分步、综合算式解题,通过对比,凸显综合算式的简洁性,为理解脱式计算的必要性做铺垫;同时,分步算式是学生已有知识,综合算式是新知生长点,实现知识衔接。探究2:脱式计算的书写与顺序师: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看老师怎么用脱式计算“24-13 + 18”。师边写边说:先算左边的减法,把结果写在下面,再把没算的“+18”照抄下来,接着算加法。课件出示:24-13+18 = 11+18=29(人)师提醒,注意:等号要上下对齐,一步一步算,这就是脱式计算的格式。师:对比分步算式和脱式计算,运算顺序有变化吗?师:所以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如果是乘除法呢?看这道题。课件出示:下面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15÷5×7 师:15÷5×7怎么用脱式计算?先自己试试!师巡视,然后提问:谁来展示?展示: 15÷5×7=3×7=21师:为什么先算15÷5?师:太棒了!请大家记住,只有乘除法的算式,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课件出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运算顺序有什么共同点?师:现在分小组讨论。师巡视了解讨论情况,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师:说得真清楚!加减法是一级同级运算,乘除法是另一级同级运算,所以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 没有!都是先算24-13,再算加18。学生尝试。学生:先算15÷5=3,再算3×7=21。学生:乘除法也是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所以先算左边的除法。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它们都是同级运算,不管加减还是乘除,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边写边说脱式计算过程,直观展示书写格式,让学生清晰感知脱式计算的规范要求,解决 “怎么写” 的问题。对比分步算式与脱式计算的运算顺序,强化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的规则。从加减法拓展到乘除法,通过迁移推理,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顺序一致”的算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同级运算顺序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从左到右计算”的规则,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让知识结构化。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迁移应用师:接下来,咱们就用学习的知识挑战“做一做”的练习,巩固一下脱式计算的本领!课件出示:先说一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师:这里有三道算式,咱们要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先看第一题120 + 40-51,这是只有加减法的同级运算,按照咱们学的规则,运算顺序是……?师:先算左边的加法,再算减法,正确!现在按照运算顺序算算,把答案写在课本第7页。师:接下来看第二题2×8÷4 ,这是只有乘除法的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运算顺序,现在自己试试脱式计算。师:第三题 “56÷7÷2” ,咱们小组合作来完成!每个小组先讨论运算顺序,再分工计算,最后派代表汇报。 师参与其中,倾听交流,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师:大家觉得xx同学说得怎么样?师:大家记住不管是只有加、减法,还是只有乘、除法的同级运算,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注意:脱式计算时,等号要对齐,一步一步算,这样才能又对又清楚! 学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反馈:先算120+40=160,再算160-51=109。 学生1: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学生2: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展示反馈:先算2×8=16,再算16÷4=4。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这是只有除法的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先算56÷7=8 ,再算8÷2=4。学生:很清楚,运算顺序和计算都对! 三道算式分层次:第一题扶着走,第二题半扶半放,第三题完全放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逐步巩固脱式计算技能。通过 “说运算顺序、汇报交流”,巩固脱式计算格式,强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算一算,连一连。2.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3.跷跷板。4.小明有50元零花钱,买文具花了28元,又收到 5元红包,现在有多少钱? 5.书架上有89本书,借走74本,还回3 本,现在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学有所获!脱式计算能让运算过程更清晰,记住 “同级运算顺序”,以后做题更准确。 学生1:我会脱式计算了,计算时,等号要对齐。 学生2:我还知道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24-13+18 15÷5×7= 11+18 =3×7=29(人) =21只有加减→从左往右算 只有乘除→从左往右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算一算。2.合并成综合算式(1)100 40=60 (2)12÷2=6 60+7=67 6×5=30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1.手工课上,做了45个纸鹤,送给同学5 个,又做了14个,现在有多少个纸鹤?2.算式 2×3=6,编一道“几个几相加”的应用题;再编一道“两部分相加”不能用此算式的应用题。拓展迁移:找一找生活中的只能用加减法或乘除法解决的问题,用脱式计算解决,和家人分享。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公交车情境串联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关联中理解算式、掌握脱式计算。优势在于:情境驱动有效,用熟悉的公交车人数变化,让抽象运算变得直观;探究层次清晰,从分步到综合、从示范到迁移,逐步突破脱式计算的重难点 。但也存在不足:小组讨论深度不够,第三题小组合作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低,需优化讨论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点;算理拓展不足,对“同级运算顺序”的生活原型挖掘还可深入,帮助学困生更透彻理解。后续教学要更关注差异,丰富情境支撑,让运算学习更扎实、更生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三上2.1《同级混合运算》(教案).doc 人教版三上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