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3.2.1 中心对称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3.2.1 中心对称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3.2.1中心对称(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十三章旋转,23.2中心对称第1小节3.2.1中心对称,内容为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有关画图。
内容解析
本节课以图形的旋转为基础,通过数学活动认识中心对称,探索成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研究中心对称的画图,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让学生继续考察图形的变换,初步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换规律,并起先有关画图,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能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能够说出中心对称的性质,感知简单图形中心对称中对应元素的相等关系。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展开自主学习,进一步积累对中心对称特征的数学体验。
(3)学生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和交流,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形成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增强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目标解析
(1)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能够说出中心对称的性质,感知简单图形中心对称中对应元素的相等关系,能够辨析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
(2)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通过活动中学生能够指出中心对称中的对应元素。
(3)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或证明等方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能够按要求制作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
学生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已初步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初步具备了分析和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但对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的掌握不够透彻,也缺乏理论高度,另外本节课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深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在前面学习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操作性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并使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平移、旋转等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的理解和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设计意图:复习旋转性质,对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做铺垫)
探究点1 中心对称的概念
前面我们研究了旋转及其性质,现在研究一类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及其性质。
追问1:如下图,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案重合
追问2:如下图,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三角形重合
师生总结归纳: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简称中心),这两个图形在旋转后能重合的对应点叫做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
追问3: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能找到一个对称中心;②旋转角为180°;③这两个图形旋转后能重合.
(设计意图:认识中心对称 )
典型例题
如图为某公园中心对称的观赏鱼池,阴影部分为观赏喂鱼台,已知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可得阴影部分相当于2个以点为圆心,长为半径的圆,即可求解.
【详解】解:因为观赏鱼池是中心对称,且米,
所以阴影部分相当于2个以点为圆心,长为半径的圆,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方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方米.
(设计意图:强化中心对称的认识)
探究点2 中心对称的性质
找一找:下图中△A’B’C'与△ABC关于点O是成中心对称,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
画图 如图,三角尺的一个顶点是0,以点O为中心旋转三角尺,可以画出关于点O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三角尺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尺旋转180°,画出△A'B'C’,
第三步,移开三角尺.
追问1:△ABC与△A’B'C’两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分别相等;且OA=OA'、OB=OB'、OC=OC'。
追问2:根据上面的结论,你能归纳总结中心对称的性质?
①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即对称点与对称中心三点共线)
②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追问3.中心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轴对称:有一条对称轴是直线,图形沿轴对折(翻转180°),翻转后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中心对称:有一个对称中心是一点,图形绕中心旋转180°,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设计意图:认识中心对称的性质及与轴对称的区别联系 )
典型例题
例2. (1)如图23.2-4,选择点0为对称中心,画出点A关于点0的对称点A';
(2)如图23.2-5,选择点0为对称中心,画出与△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分析】(1)连接AO,在AO的延长线上截取OA=OA'即可;
(2)要画出△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只要画出A,B,C三点关于点0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对应点即可。
【详解】解:(1)如图23.2-6,连接AO,在AO的延长线上截取OA=OA',即可以求得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如图 23.2-7,作出A,B,C三点关于点O的对称点A',B',C’,依次连接A'B',B'C’,C'A',就可得到与△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设计意图:强化中心对称的性质 )
1.如图,已知的顶点,,的坐标分别是,,.

(1)作出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图形.
(2)将绕原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画出.
(3)连接,,则__________.
【详解】(1)解: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图形如图所示:

(2)解:绕原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如图所示:

(3)解:由(1)(2)知,,
则,
故答案为:.

(设计意图:强化旋转性质的应用。)
分别画出下列图形关于点O对称的图形。
2.图中的两个四边形关于某点对称,找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答案:1.(略).
2.由于旋转中心在任意两个对称点所连的线段上,所以画出两条相交连线就可以确定对称中心。
(设计意图:学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课堂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2025上,淮南期中)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O,画△A’B'C',使△A’B'C'和△ABC关于点0成中心对称.
【详解】作法:
1.连接A0并且延长A0至A’,使AO=A’0;
2.连接BO并且延长BO至B’,使BO=B’0;
3.连接C0并且延长CO至C’,使CO=C’0;
则△A’B'C’即为所求.
2.如图,在△ABC中,AB=AC,若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180°得到△
FEC.
(1)试猜想AE与BF有何关系?说明理由;
(2)若△ABC的面积为3cm ,求四边形ABFE的面积。
【详解】(1)AE//BF,AE=BF;
理由::△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180°得到△FEC,
:AABCSAFEC,
..AB=FE, ∠ABC=∠FEC,
:AB//FE,
:四边形 ABFE为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BFE面积=4△ABC=12cm .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知识后加入中考等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考试方向,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简称中心),这两个图形在旋转后能重合的对应点叫做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
2.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能找到一个对称中心;②旋转角为180°;③这两个图形旋转后能重合.
3.中心对称的性质?
①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即对称点与对称中心三点共线)②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轴对称的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轴对称:有一条对称轴是直线,图形沿轴对折(翻转180°),翻转后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中心对称:有一个对称中心是一点,图形绕中心旋转180°,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连贯性. )
必做题:习题23.2第1、5题
探究性作业:习题23.2第8题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训练 )
主板书 23.2.1 中心对称 探究点1 中心对称的概念 探究点2 中心对称的性质 课堂小结 副板书 例题 学生练习板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