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核心知识点: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计算与应用(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2.内容解析
本课时以配方法为基础,通过对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推导,得出求根公式,实现解方程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简化解题流程。根的判别式是判断方程实数根情况的核心工具,既承接求根公式推导逻辑,又为后续方程应用奠定基础。教学重点为求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判别式的理解与使用,需让学生掌握“化一般式→定系数→算判别式→求根”的公式法解题步骤,理解判别式与根的数量关系的内在逻辑。
1.教学目标
1. 经历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
2. 会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3. 理解并会计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4. 会用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2.目标解析
1. 求根公式推导:学生能独立完成对的配方步骤,理解每一步变形的依据(如等式性质、完全平方公式),明确“”是求根公式适用的前提;
2. 公式法应用:给定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如),学生能先化为一般式,确定、、的值,代入求根公式计算,得出正确方程的根;
3. 判别式计算:对于任意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准确代入、、的值,计算的结果,避免符号错误;
4. 判别式应用:根据的正负或是否为0,学生能快速判断方程根的情况(:两个不相等实数根;:两个相等实数根;:无实数根),并能解释判断依据。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且在上一课时学习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熟悉“化系数为1→移项→配方→开方→求解”的步骤,具备一定的代数变形能力;同时,学生已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多项式运算等知识,为推导求根公式提供了数学工具。
2. 学习难易点分析
- 易点:①根的判别式的计算(只需代入系数,按有理数运算规则计算,步骤直观);②用公式法解简单方程(明确、、后,直接代入公式计算,逻辑链条短)。
- 难点:①求根公式的推导(涉及含字母的配方变形,如将配成,学生易在字母系数的运算、等式变形依据的理解上出现困难);②判别式与根的情况的内在逻辑(学生可能机械记忆“有两个不等根”,但不理解“时无法开平方,故无实数根”的本质原因)。
1.复习回顾
提问学生“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引导学生依次说出“化(二次项系数化为1)、移(移项)、配(配方)、开(开方)、求(求解)”,并以简单方程为例,快速回顾配方法解题过程。
2.问题引入
提出问题“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吗?”,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在“化系数为1”“配方时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步骤中的表现),随后展示规范解题过程:
- 两边同除以2,得;
- 移项,得;
- 配方,得,即;
- 开方,得;
- 求解,得,。
3.追问引导
“每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要重复配方法的五步,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若能推导一个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公式’,解题会更便捷,这节课我们就来推导这个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配方法步骤,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以具体方程的配方法求解引发认知冲突(重复步骤繁琐),激发学生对“通用解法”的需求,明确本节课学习方向,为求根公式的推导铺垫。
探究点1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1.问题探究
提出核心问题:“如何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请大家分组讨论,尝试推导。”
2. 师生活动
- 教师引导:先提示学生“参照配方法步骤,注意方程含字母系数、、,变形时需保持等式成立”,并在黑板上写出第一步“方程两边同除以(因,可除),得”;
- 学生探究:以4人小组为单位,按照“移项→配方→整理→开方→求解”的步骤推导,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在“配方时加”“整理右边”步骤中的表现,对有困难的小组提示“完全平方公式中,,对比,,则”。
3. 详细过程
师生共同梳理推导步骤:
1. 化系数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得;
2. 移项:将常数项移到右边,得;
3. 配方:两边同时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
4. 整理左边: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左边化为;
5. 整理右边:通分计算,得,即;
6. 分析开方条件:因(平方数非负,),当时,右边为非负数,可开方;
7. 开方求解:两边开平方得,最终解得。知识归纳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当 ≥0时,它的根是:
,上面这个式子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2)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3)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确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当 时,将a, b, c代入式子: ,就得到方程的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推导,让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理解求根公式的来源与适用条件;教师分步引导,突破字母系数配方的难点,培养学生的代数变形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练一练
1. 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是( A )
A. B. C. D.
探究点2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问题引入
提出问题:“掌握了求根公式,如何用它解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需遵循哪些步骤?”
2.师生活动
- 教师示范:以例题1为例,边讲解边板书解题步骤,强调“先化一般式→再定、、→计算判别式→代入求根”的流程;
- 学生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例题2,教师巡视,纠正“漏化一般式”“的符号错误”(如将的系数记为4)等问题,随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3.例题巩固
例题1:解方程
- 题目分析:方程已为一般式,直接确定系数;
- 解析步骤:
1. 定系数:,,;
2. 算判别式:(满足求根公式适用条件);
3. 代入求根:;
4. 计算结果:,;
- 答案总结:方程的根为,。
例题2:解方程
- 题目分析:方程非一般式,需先移项化为的形式;
- 解析步骤:
1. 化一般式:移项得;
2. 定系数:,,;
3. 算判别式:;
4. 代入求根:;
5. 计算结果:因,两根相等,即;
- 答案总结:方程的根为。
4. 步骤归纳
总结公式法解题步骤:
1. 化: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 定:确定、、的值(注意符号);
3. 算:计算判别式的值;
4. 求:若,代入求根公式得根;若,方程无实数根。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示范与实践,让学生掌握公式法的具体操作流程,明确“化一般式”和“定系数符号”的关键;通过两根相等的情况,为后续判别式的学习铺垫,强化解题规范性。
5. 知识归纳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化:若方程不是一般形式,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定:确定a, b, c的值;
(3)算:计算 的值;
(4)求:若,则利用求根公式求出;若,则方程没有实数根.
练一练
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时,首先要确定a, b, c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
B. , ,
C. , ,
D. , ,
探究点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1.问题引入
提出问题:“在公式法解题中,的值会影响根的数量,你能通过例子分析与根的情况的关系吗?”,并给出方程,让学生尝试求解。
2.师生活动
- 学生尝试:学生计算该方程的,发现无法开平方,得出“方程无实数根”的结论;
-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时,方程根的情况分别是什么?”,结合之前的例题(有两个不等根,有两个相等根,无实根)归纳规律。
3.详细过程
1. 定义判别式:把称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2. 归纳关系:
- 当时,为正数,求根公式中“”导致结果有两个不同的值,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当时,,求根公式结果唯一,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
- 当时,无意义(实数范围内),方程没有实数根。
4.例题巩固
例题: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 方程
解析步骤:①定系数:,,;
②算;
③判断: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答案总结: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方程
解析步骤:①化一般式:;
②定系数:,,;
③算;
④判断: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答案总结: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求解→讨论归纳→例题巩固”的流程,让学生理解判别式的作用,掌握“不解方程判断根的情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
1.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时,化方程为一般式当中的a, b, c依次为( B )
A.2,-3,1 B.2,3,-1 C.-2,-3,-1 D.-2,3,1
2.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C )
A. m ≥0
B. m>0
C. m ≥0且 m≠1
D. m>0且 m≠1
3.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一次函数 的大致图象可能是( B )
4. 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的是( D )
A.
B.
C.
D.
5. 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长是方程 的两根,则它的周长是 .
6. 已知关于x的方程 的一个根是 ,此方程的另一个根 .
7. 若 ,且一元二次方程 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k≤4且k≠0.
8.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 ;
(2) .
【解答】解:(1)移项,得
, ,
,
(2)原方程可化为
, ,
,
9. 已知关于x的方程
(1)若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a的值及该方程的另一个根;
(2)求证:不论a取何实数,该方程都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解答】解:(1)∵1为原方程的一个根,
∴1+a+a﹣2=0

将 代入方程,得
解得,
∴a的值为 ,方程的另一个根为
(2)证明:∵在 中,
Δ=a2 -4a+8=(a-2)2 +4>0
∴不论a取何实数,该方程都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方程解的判断方法和求解技巧,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教学建议: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答案。教师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解,特别要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解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
(教学建议:采用 “学生先说,教师后补” 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收获。对于学生遗漏的要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
1.必做题:习题2.5第1-3题。
2.探究性作业:习题2.5第4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本课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兼顾基础练习与思维延伸。)
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配方法步骤: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②移(常数项右移)③配(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④开(非负时开方)⑤求(解一次方程) 二、求根公式推导 1. 一般式: 2. 推导关键步骤: - 化系数为1: - 配方整理: - 开方条件: 3. 求根公式:(且) 三、根的判别式() 1. 定义: 2. 与根的关系: - :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没有实数根 四、公式法解题步骤 1. 化:化为一般式 2. 定:确定、、的值(注意符号) 3. 算:计算 4. 求:时代入公式求根,时无实根 五、例题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