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亲自调查获取一手数据 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2亲自调查获取一手数据 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4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第1节 数据的收集第2节 亲自调查获取一手数据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数据的收集方法展开,重点介绍一手数据的获取方式,包括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频数与频率)以及得出结论等步骤。通过实际案例“手机护眼模式使用情况调查”,引导学生体验完整的调查流程,理解数据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内容解析:
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接触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起点。本节课不仅教授调查方法,更强调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调查能力。通过频数与频率的计算,学生将初步掌握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打下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步骤,能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
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能进行简单计算并解释其意义。
能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初步结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目标解析:
本节课通过真实的调查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最终形成结论。学生将在实践中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具备数据意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调查流程不熟悉:可能忽略某些步骤(如明确问题、确定对象),导致数据无效。
频数与频率混淆:学生容易将频数理解为“次数”,频率理解为“比例”,但难以准确表达其数学意义。
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学生可能仅停留在数据汇总,难以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或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大家平时使用手机时有没有开启“护眼模式”?你觉得它有用吗?
问题2:
如果我们想知道更多人对于“护眼模式”的看法和使用习惯,应该怎么做?
问题3:
怎样才能确保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发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对应目标1。
(二)合作探究1:设计一项完整的调查方案
教师引导: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全校七年级学生对‘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的看法和习惯,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请大家回忆一下数据收集的基本步骤,我们一起来构建这个方案。’’
师生问答:
教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明确调查问题。
教师:非常好。我们应该提出哪些具体的问题呢?
学生:比如“你每天使用电子设备学习多长时间?” “你认为电子设备对学习有帮助吗?” “你使用哪些学习类APP?”
教师:很好,问题要具体、明确,便于回答。第二步是什么?
学生:确定调查对象。
教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人作为调查对象?
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可以按班级随机抽取。
教师:为什么要随机抽取?
学生:这样结果更公平,能代表整个年级。
教师:非常棒!第三步呢?
学生:选择调查方法。
教师: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
学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教师:如果我们想快速收集大量数据,哪种方法更合适?
学生:问卷调查。
教师:对。那我们如何设计问卷?
学生:问题要简单明了,选项要全面,最好有“其他”选项。
教师:很好。第四步是什么?
学生:展开调查。
教师:在发放问卷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说明调查目的,保护隐私,礼貌请求配合。
教师:第五步?
学生:记录数据。
教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记录?
学生:表格,比如Excel或纸质表格。
教师:第六步?
学生:分析数据,计算频数和频率。
教师:最后一步?
学生:得出结论,写调查报告。
追问:
“如果我们发现某个班级的数据明显与其他班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可能是抽样不随机,或者该班有特殊情况。应该重新检查抽样方法,或对该班进行深入访谈。
设计意图:
通过完整的调查方案设计,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据收集的六个步骤,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对应目标1。
(三)巩固练习1
请写出一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并说明调查对象和方法。
答案:问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对象:同班同学;方法:问卷调查。
若调查“最喜欢的运动”,频数为15表示什么?频率为30%又表示什么?
答案:频数15表示有15人选择该运动;频率30%表示选择该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四)合作探究2:频数与频率的实际应用与辨析
教师引导:
“现在假设我们已经收集到了七年级200名学生‘每日使用电子设备学习时长’的数据,整理如下:
小于1小时:50人
1~2小时:80人
2~3小时:40人
3小时以上:30人
请同学们计算各时段的频数和频率,并思考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
师生问答:
教师:谁能说出“小于1小时”这一组的频数是多少?
学生:50。
教师:频率怎么计算?
学生:50除以200,等于0.25,也就是25%。
教师:正确。那“1~2小时”这一组的频率呢?
学生:80除以200,是40%。
教师:很好。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所有组的频率加起来是多少?
学生:25% + 40% + 20% + 15% = 100%。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频率的总和总是等于100%。
教师:对,这是一个重要的性质。那频数的总和呢?
学生:50 + 80 + 40 + 30 = 200,等于总人数。
追问:
“如果我们发现‘3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15%,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学生: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使用电子设备时间过长,需要注意用眼健康和学习效率。
猜想与验证:
教师:如果我们再调查八年级200人,发现“3小时以上”的比例是20%,能说明八年级学生使用时间更长吗?
学生:不一定,还要看具体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随机抽样。
教师:那我们应该如何比较两个年级的情况?
学生:可以计算各组的频率,进行比较。
教师:非常好,频率更适合用于不同总体的比较。
研究3:频数与频率的性质总结
频数之和等于总人数 :
频率之和等于1(或100%):
频率可用于不同样本量的群体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数据计算与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区别、联系及应用场景,提升数据解读能力。对应目标2。
(五)典例分析
例1:
某班40人调查“是否使用护眼模式”,结果如下:
总是用:8人,有时用:12人,知道但不用:10人,不知道:10人。
求各情况的频数与频率。
答案:
频数:总是用8,有时用12,知道但不用10,不知道10;
频率:总是用20%,有时用30%,知道但不用25%,不知道25%。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巩固频数与频率的计算,培养学生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对应目标2。
(六)巩固练习
某校调查100名学生“每天阅读时间”,结果如下:
小于30分钟:20人,30-60分钟:50人,大于60分钟:30人。
求各段频率。
答案:20%,50%,30%
调查50人“是否同意减少作业量”,同意30人,不同意20人。
求同意与不同意的频率。
答案:同意60%,不同意40%
若某类别的频率为0.25,调查总人数为80,求该类别的频数。
答案:20
设计意图:
通过多角度练习巩固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提升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对应目标2。
(七)归纳总结
知识点 说明
调查步骤 明确问题、确定对象、选择方法、展开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频数 某一类别出现的次数
频率 频数占总数的比例,公式:
频数总和 等于总人数
频率总和 等于1或100%
(八)感受中考
(2024·北京)某校调查200名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数学频数为50,则频率为______。
答案:25%
(2024·上海)某班调查“是否参加课后服务”,参加频数为30,不参加频数为20,则参加的频率为______。
答案:60%
(2025·广州)调查100人“每天运动时间”,小于30分钟的频率为0.4,则频数为______。
答案:40
(2025·深圳)某类别的频率为0.3,若总人数为50,则该类别的频数为______。
答案:15
设计意图:
通过中考真题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
(九)小结梳理
知识点 与其他的联系
调查步骤 是数据收集的基础,决定数据质量
频数与频率 频数是基础,频率是标准化后的结果
数据分析 基于频数与频率进行初步判断
(十)布置作业
必做题:
完成课本P3练习第1、2题;设计一个关于“课外阅读类型”的小调查,记录频数与频率。
选做题:
尝试用电子表格(如Excel)录入并计算一次调查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五、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