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4.2 第1课时 “均匀”变化的现象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4.2 第1课时 “均匀”变化的现象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一次函数
4.2 认识一次函数
第1课时 “均匀”变化的现象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时 “均匀”变化的现象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示例,能理解均匀递增、递减现象; 2.能根据均匀的变化规律列关系式并判断某事件的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重点 理解均匀递增、递减现象。
教学难点 能根据均匀的变化规律列关系式并判断未来变化趋势。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一个滴漏的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大约有多少 够一个人一年使用吗 提示:2020 年,我国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含公共用水) 207 L/d,农村 100 L/d。 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新知 1.均匀递增现象 思考 (1)将水龙头拧到适当位置,造成滴漏现象,在水龙头下方放一个量杯。每隔 1 min,记录一下量杯中的水量,并将数据填入下表。在坐标纸上描出( t,V )对应的点。你认为漏水量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 请你估计:这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是多少 (2)下表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请你根据小明得到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 t,V )对应的点,并据此估计:小明实验用的这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有多少 一年呢 够一个人一年使用吗 (3)分析小明的实验数据,你能帮他写出漏水量 V 与时间 t 之间的关系式吗 解:(2)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所示。 据此估计一天的漏水量为 5.5×24×60=7920(mL) =7.92(L), 一年的漏水量为 7.920×365=2889.8(L), 所以不够一个人一年使用。 (3)由表格数据,得 V =5.5 t。 探究 分享各组的实验结果,并交流下列问题: (1)比较各组的实验数据与结果,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引起各组数据不一致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的差别对表格、图象和表达式的影响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3)假如漏水严重一些,表格、图象和表达式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解:(1)①共同之处: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漏水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②不同之处:由于实验条件、操作手法等差异,导致测量出的具体数据有差别。 (2)因素有仪器精度、环境条件、操作规范性等,对表格影响数据值,对图象影响形状位置,对表达式影响系数等。 (3)表格数据变化幅度增大,图象斜率增大,表达式相关系数改变,因漏水严重改变了变量变化情况。 针对练习 1.如图,一摞相同规格的碗整齐地叠放在桌面上,桌面上碗的高度与碗数(个)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请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a的值为____________; (2)写出叠放在桌面上碗的高度与碗数(个)之间的关系式; (3)你认为这种规格的碗摞放起来的高度能达到 18 cm 吗?为什么? 解:(1)10; (2)y=1.5x+4; (3)这种规格的碗摞放起来的高度不能达到,理由如下: 由(2)知,叠放在桌面上碗的高度 y (cm)与碗数 x (个)之间的关系式为 y=1.5x+4, ∴当y=18时,则有1.5x+4=18, 解得:x=, ∵ x 表示碗的各数,为整数, ∴ x=不符合题意; ∴这种规格的碗摞放起来的高度 y (cm)不能达到 18 cm。 2.均匀递减现象 思考 为了估计一根驱蚊线香可燃烧的时间,小颖点燃一根香,并每隔 1 min 测量一次香可燃烧部分的长度,数据如下: (1)根据小颖得到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 t,l )对应的点。 (2)估计燃烧 10 min后这根香可燃烧部分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3)估计这根香可燃烧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4)试写出这根香可燃烧部分的长度 l 与燃烧时间 t 的关系式。 解:(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 t,l )对应的点如图所示。 (2)燃烧 10 min后这根香可燃烧部分的长度为 22.4-0.5×(10-1)=17.9(cm)。 (3)由题意列代数式,得 l=22.4-0.5(t-1)=22.9-0.5t, 当 l=0时,t=45.8,∴这根香可燃烧 45.8 min。 (4)由(3),得 l=22.9-0.5t。 探究 在小颖的实验中,燃烧时间每增加 1 min,香可燃烧部分的长度就减少 0.5 cm。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增加,香可燃烧部分的长度在“均匀”地减少。为什么香的燃烧会有这样的“均匀”变化呢 答:因为香的原材料分布均匀,结构较为一致,在燃烧过程中,其与氧气接触的条件相对稳定,外界环境因素在实验设定范围内相对固定时,就会出现这种随着时间等量变化的情况。 教师提醒: 所谓“均匀”变化是指:一个变量增加固定的数值时,另一个变量的改变量是相同的。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的均匀递增现象。 通过观察与思考,体会均匀递减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随堂检测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说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下面是小明对某地某一时刻距离地面的高度 h 与温度 t 测量得到的表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 (2) t 与 h 之间的关系式是 。 (3)你能估计温度为-19℃时,距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吗 解:(1)上表反映了温度和距离地面高度之间的关系,距离地面高度是自变量,温度是因变量。 (2)根据表格数据知当高度每上升 1 km 时,温度下降 6 ℃, ∴ t=-6h+20; (3)将t=-19代入t=-6h+20, 可得:-6h+20=-19, 解得 h=6.5, 答:温度为-19℃时,距离地面的高度是6.5 km。 2.水龙头关闭不严会造成滴水,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为了调查漏水量与漏水时间的关系,小明进行以下试验与研究:在滴水的水龙头下放置一个能显示水量的容器,每 5 min 记录一次容器中的水量,并填写了下表。 (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时间 x ,纵轴表示水量 y ,画出函数图象; (2)试写出漏水量 y 与漏水时间 x 的关系式,并由它估算这种漏水状态下一天的漏水量。 解:(1)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2)由题意,得关系式 y =6x, 一天=24 h=24×60 min=1440 min, 即 x=1440 min, 则 y=6×1440=8640 mL=8.64 (L), 故这种漏水状态下一天的漏水量为 8.64 L。 通过设置随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收获了什么?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