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华东师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华东师大版

资源简介

1.7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7有理数的减法 课 时 1 版本 华师版
核心素养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能够抽象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发现有理数减法运算的规律。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研究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并推导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对有理数减法的学习,在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
知识目标 1.能熟练运用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2.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3.理解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思想,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有理数减法学习的情景引入教师活动1出示ppt:问题1: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分别是 . m和 . m,你知道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吗?学生活动1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算式的结果和得到结果的方法(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意图说明: 感受生活中应用减法解决问题的大量存在和有理数减法的意义,并根据数学经验获得有理数减法的结果,突出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并为总结学习减法运算法则奠定基础。环节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究教师活动2问题2:结合小学对减法的理解,计算:( ) ( )根据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 ?”,使( ? )+( )= 根据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 )+( )= 所以( ) ( )= ①问题3:试一试填空: ( )+( )= .容易得到:( )+(+ )= ②比较①②两式,我们发现: “减去 ”与“加上+ ”的结果是相同的,即 ( ) ( )=( )+(+ ).得到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问题4:一般地,对于任意的有理数 、 ,由减法的意义, 就是要求一个数“?”,使( ? )+ = 因为 [ +( )]+ = +[( )+ ] = + = 所以 = +( )这就得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学生发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得到:( ) ( )= ①学生发言: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得到:( )+(+ )= ②学生活动2说出对比的结果:( ) ( )=( )+(+ )2.交流讨论后说说等号左右两边的异同点。3.得到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4.由数字到字母,揭示了运算的一般规律及有理数减法法则导出的合理性,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和接受用符号语言表述的演绎推理。学生发言: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及口头表达能力,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环节三: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师的活动3例:计算 (1) ( ) (+ ) 解: ( ) (+ )=( )+( )= 3 (2) 7.3 ( . )解: 7.3 ( . )= . + . = . (3) ( ) ( )解: ( ) ( )=( )+ = (4) 12 解: 12 = +( )= 学的活动3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用投影展示。活动意图说明反馈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和正确使用环节四:典例讲解教的活动41. 在下列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1)(-2)-(-3)=(-2)+( )(2)0-(-4)=0+( )(3)(-6)-3=(-6)+( )(4)1-(+39)=1+( )2. 计算:(1)(+3)-(-2) (2)(-1)-(+2)(3)0-(-3) (4) 1-5(5) (-23.6)-(-12.4) 学的活动41.纠正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中的错误2.学生审题,并正确列出算式作答活动意图说明巩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规范计算题格式。有理数减法的实际背景意义及应用。环节五:课堂小结教的活动51.有理数减法法则(两边一不变)2.对“-”的理解学的活动5学生回顾并整理笔记活动意图说明: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环节六:课布置作业1.教材33页习题1.7第1,2题。2.(选做)教材34页第6题。
板书设计 1.7有理数的减法1. ( ) ( )= ① ( )+(+ )= ②所以:( ) ( )=( )+(+ )2. [ +( )]+ = +[( )+ ] = + =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4.例:(1)( ) (+ ) 解:( ) (+ )=( )+( )= 3 (2)7.3 ( . )解:7.3 ( . )= . + . = .
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单元和课时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设计情境化、任务化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服务下,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和整体性。2.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业评价要保持一致性,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评”的改进。可依据课堂实施实际状况整理教学实录和教学案例,案例可详细呈现在单元或某一课时的教学实践过程,呈现课堂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表现,呈现教师引导、评价学生深入学习的方式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每个环节中的实际表现和实际收获,突出课堂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的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对应,过程完整,资源齐全,任务具体,互动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