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剖析◆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是华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7节第1课时的内容.◆教材地位与作用剖析“有理数的减法”是在“有理数加法”学习之后的内容,也是有理数加法的逆运算,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知道.教材引导学生回顾减法的意义,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出减法法则.通过计算、观察、分析、概括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样,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是数扩充到有理数之后才有的基本事实.它不仅告诉我们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而且告诉我们可以把加法与减法统一起来,可以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加法运算律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展,这在即将学习的整式的加减也很有用.二、教学目标设定简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2)能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2.数学思考:(1)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初步体会转化的思想.(2)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法则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由数字到字母,揭示运算的一般规律及其有理数减法法则导出的合理性,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和接受用符号语言表达的演绎推理.3.问题解决:应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4.情感态度: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过程,并在具体问题中熟练应用法则,增强对数学的求知欲.5.素养培养:(1)数学眼光:会在熟悉的材料情境中抽象出有理数减法运算.(2)数学思维:能在具体实例中,通过尝试、推导,总结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并初步体验代数推理的意义和价值.(3)数学语言:能从数学的角度把运算法则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同时用法则揭示实际问题的数学化原理.◆教学目标解析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实质.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将待解决的、较困难的问题通过某种途径进行转化、归结为已解决的、较简单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化归”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已有学习的经历中,不难找出这样的实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随时渗透这一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与思考.三、教学问题诊断透析◆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入初中学习,学习热情高,并有了有理数加法学习的经验,求知欲和参与度高,具备一定的自学和探究能力.由此,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为:◆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推导,掌握有理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正确说出有理数法则的文字表达和符号表达.◆教学难点: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理过程,强化代数推理在代数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认知水平,这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激趣、抽象概括、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条件支持:学校辅有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技术,本节课充分利用PPT课件和现代教学技术,点拨释疑.四、教学实践与分析◆课堂教学逻辑结构◆教学流程环节环节一 先行组织,引入课题活动一:情景引入出示问题1: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分别是884.86m和-154.31m,你知道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吗?(教材第30页引例)出示问题2:在之前,我们是怎样研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意图:通过简单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提出本节课研究的课题,构建了知识体系.同时回顾了减法与加法的关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环节二:合作探究,归纳法则出示问题2:类似8-3,-8-(-3)这种运算可以用小学的方法来解决吗?追问1:你认为-8-(-3)的值是多少?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小组讨论一下.预设:我们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入手,可以将 -8-(-3)的结果看作“?”,由此有(?)+(-3)=-8,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有(-5)+(-3)=-8.所以(-8)-(-3)=-5.追问2:试一试,请填空:(-8)+( )=-5追问3:观察与思考,式子(-8)-(-3)与(-8)+3有什么关系,我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总结点拨:小学学习的减法是有理数减法的一种情况.有理数减法除了上面两种情况(正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负数)外,还有其他情况吗?请举例,并用上面的发现进行验证.追问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追问5:数学中我们追求简洁美,这个法则可以更简洁一些吗?预设: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追问6:对于任意的有理数a、b,你能有式子将文字表达进行“翻译”吗?预设:a-b=a+(-b)追问7: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请阅读教材第31页.教师点拨并板书:(?)+b=a因为[a+(-b)]+b=a+[(-b)+b](加法结合律)=a+0(加法法则3)=a(加法法则4),所以a-b=a+(-b)。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并总结.意图:在减法法则教学中从情境入手,学生能列出式子,在法则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加法入手进行比对性探究,得出法则,并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和符号语言表达,最后帮助学生学会推理来说明符号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代数推理能力和意识.环节三:例题示范,巩固法则活动二:仿一仿出示问题3: 计算:(1)(-32)-(+5);(2)7.3-(-6.8);(3)(-2)-(-25);(4)12-21.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并自主完成.意图:在操作中思考,感悟,准确表达有理数减法法则以及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示范,强化规范表达.环节四:基础训练,熟练法则活动三:练一练出示问题4:1.在下列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1)(-2 )-(-3)=(-2)+( );(2)0-(-4)=0+( );(3)(-6)-3=(-6)+( )(4)1-(+39)=1+( ).2.计算:(+3)-(-2);(2)(-1)-(+2);(3)0-(-3);(4)1-5; (5)(-23.6)-(-12.4); (6).(教材第32页《练习的第1题和2题》)师生活动:学生自行解答,教师巡视,抽学生代表表达自己的解答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教师适时强调法则.环节五:综合应用,拓展提升出示问题5:1.下表是某地连续5天内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记录.在这5天中,哪天的温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最高气温/℃ -1 5 6 8 11最低气温/℃ -7 -3 -4 -1 2(教材第33页第4题)2.求出下列每对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1)3与-2.2 ;(2)4.75与2.25;(3)-4与-4.5;(4).你能发现所得的距离与这两个数的差有什么关系吗?(教材第34页第6题)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抽学生代表说题,师生共同评价,教师进行有效点拨.意图:在这里设计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关于生活中数学问题,一个是与数轴结合的减法问题.分层训练,拓展思维,异步达标.其目的是检测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现了数学应用.活动四:悟一悟出示问题8: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我们是怎样获得有理数减法法则的? 结合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应用的过程,你认为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请用思维导图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自主构建导图,分享交流学习收获与心得,在分享中思考,在思考中分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业布置】教材第33页《练习》的3题,《习题》的第1、2、3、5【板书设计】1.7有理数的减法一、引例 例题展示二、有理数减法 (略)探究法则表达法则( 1)文字表达(2)符号表达3.说理法则三、思想与方法转化、推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