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第1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1.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知识点1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1)概念:________等化学物质,通过____________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主要内容:________。(3)其他体液因子:________、某些气体分子(如________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________)。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________ ________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________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________作用时间 ________ 比较长(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________的目的。1.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 )2.某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 )3.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短。 ( )4.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后,氧气将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 )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图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哪种生命活动的调节类型?其作用途径分别是什么? 2.图甲和图乙代表的调节方式的作用时间、作用范围各有什么特点? 3.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用流程图分析该过程的调节机制。[深化归纳]基于作用途径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1.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的原因:主要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信号直达效应器。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的原因:激素分泌出来需要通过体液运输。2.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较局限的原因:由效应器决定,且神经元分布固定;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的原因:有相应受体的细胞都可受调控。3.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的原因:神经递质作用后立即被分解或被转移走;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的原因: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后被灭活,但是由于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血液中的激素活性可保持一段时间。1.(链接P57表3-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完全依赖电信号,而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故神经调节的速度更快B.神经调节的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左右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神经调节2.(链接P57正文、相关信息)当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可因H+进入细胞内而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H+浓度降低时,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量减少。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H+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C.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知识点2 体温的调节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________。2.人体产热和散热的机制1.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2.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期,人体产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3.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结构(1)皮肤①皮肤中的血管舒张,________热量散失;血管收缩,________热量散失。②皮下脂肪层隔热,减少热量散失。③汗腺产生汗液,汗液________。(2)其他相关结构①体温调节中枢:________。②体温感觉中枢:________。③温度感受器: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分布有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包括________感受器和________感受器。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条件下(2)炎热条件下5.体温调节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实现的。6.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________的。1.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 ℃,由此可判断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2.炎热环境中散热过程大于产热过程,寒冷环境中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 )3.下丘脑是体温感觉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 )4.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肌肉收缩加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 )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 ℃左右,请结合以下问题探究原因。1.在下图中用实线绘出人体散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用虚线绘出人体产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2.假设巡逻战士的产热量为a,散热量为b,工人的产热量为c,散热量为d,试分析a、b、c、d之间的关系。 3.炼钢炉前的工人为什么出现“面红耳赤”、挥汗如雨等现象? 4.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同学们的身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在夏季,医生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理由是什么? [深化归纳]1.体温调节过程图解2.关于体温调节的四点提醒(1)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与“热”本身。(2)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都是相对于调节前而言。(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可感受体温的变化,但不能形成感觉。(4)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上升,但两者调节机制不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调节。1.(链接P59图3-9)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2.(链接P62拓展应用T1)“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意思是春天气温刚上升时不要急于脱了棉衣,秋天气温稍降时不要增添过多衣物,适当多穿或少穿有益于身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冻”会增大机体的散热量,从而使体温明显下降B.“秋冻”时,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使产热量升高C.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和脑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体温 1.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2.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3.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代谢产热,热量的散出主要是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4.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B.分泌激素的器官可以是神经调节结构的一部分C.神经调节中的信号都是电信号,通常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D.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下图为人的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D.人的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当冷空气袭来,某人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此时将发生( )A.冷觉感受器兴奋后,甲状腺细胞接收到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释放甲状腺激素B.体内胰岛B细胞内生物膜系统活动减弱C.应对寒冷时身体发生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馈调节D.该人身边的宠物小青蛙的耗氧量明显上升4.失温症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注意保暖防护、及时补充体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失温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减少散热C.失温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轻度失温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产热5.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37 ℃左右,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人误感觉到特别冷,导致发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正常体温到“发烧”过程中产热量会大于散热量B.发热过程中肾上腺素通过调节细胞代谢来增大产热量C.调定点上移,但是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不变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稳定9 / 9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第1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1.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知识点1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主要内容:激素调节。(3)其他体液因子:组胺、某些气体分子(如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1.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提示: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2.某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短。 (×)提示: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4.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后,氧气将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提示: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图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哪种生命活动的调节类型?其作用途径分别是什么?提示:图甲: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图乙: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为反射弧。2.图甲和图乙代表的调节方式的作用时间、作用范围各有什么特点?提示:图甲: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较广泛;图乙: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3.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用流程图分析该过程的调节机制。提示:该过程属于体液—神经调节。[深化归纳]基于作用途径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1.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的原因:主要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信号直达效应器。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的原因:激素分泌出来需要通过体液运输。2.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较局限的原因:由效应器决定,且神经元分布固定;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的原因:有相应受体的细胞都可受调控。3.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的原因:神经递质作用后立即被分解或被转移走;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的原因: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后被灭活,但是由于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血液中的激素活性可保持一段时间。1.(链接P57表3-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完全依赖电信号,而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故神经调节的速度更快B.神经调节的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左右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神经调节B [神经调节过程中,信号传递形式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A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C错误;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左右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2.(链接P57正文、相关信息)当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可因H+进入细胞内而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H+浓度降低时,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量减少。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H+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C.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C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H+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A正确;呼吸、心跳等人体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脑干,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B正确;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因此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D正确。]知识点2 体温的调节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2.人体产热和散热的机制1.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提示:婴幼儿在哭闹时,存在情绪激动、挣扎等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2.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期,人体产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提示:大于 等于 小于3.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结构(1)皮肤①皮肤中的血管舒张,促进热量散失;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②皮下脂肪层隔热,减少热量散失。③汗腺产生汗液,汗液蒸发散热。(2)其他相关结构①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②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③温度感受器: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分布有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包括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条件下(2)炎热条件下5.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6.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1.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由此可判断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提示:此人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则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若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则其体温将一直上升。2.炎热环境中散热过程大于产热过程,寒冷环境中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提示:人体保持体温稳定的原因是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即炎热环境和寒冷环境下产热均等于散热。3.下丘脑是体温感觉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提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中形成感觉。4.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肌肉收缩加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左右,请结合以下问题探究原因。1.在下图中用实线绘出人体散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用虚线绘出人体产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提示:2.假设巡逻战士的产热量为a,散热量为b,工人的产热量为c,散热量为d,试分析a、b、c、d之间的关系。提示:a=b,c=d;a>c,b>d。3.炼钢炉前的工人为什么出现“面红耳赤”、挥汗如雨等现象?提示:工人们的体力工作使机体产热增多,同时散热也应该增多,然而环境温度与体表温差小,因此机体会出现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度加快,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挥汗如雨等现象。4.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同学们的身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在夏季,医生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理由是什么?提示: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最终导致机体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深化归纳]1.体温调节过程图解2.关于体温调节的四点提醒(1)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与“热”本身。(2)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都是相对于调节前而言。(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可感受体温的变化,但不能形成感觉。(4)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上升,但两者调节机制不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调节。1.(链接P59图3-9)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A [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2.(链接P62拓展应用T1)“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意思是春天气温刚上升时不要急于脱了棉衣,秋天气温稍降时不要增添过多衣物,适当多穿或少穿有益于身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冻”会增大机体的散热量,从而使体温明显下降B.“秋冻”时,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使产热量升高C.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和脑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体温C [“秋冻”时,机体的散热量会有所增加,但由于机体存在体温调节机制,并不会使体温明显下降,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会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A错误;冷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而不是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当“秋冻”时,下丘脑感受到温度变化后,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量升高,B错误;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和脑等,C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体温,D错误。] 1.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2.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3.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代谢产热,热量的散出主要是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4.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B.分泌激素的器官可以是神经调节结构的一部分C.神经调节中的信号都是电信号,通常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D.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 [神经调节中有电信号,也有化学信号,C错误。]2.下图为人的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D.人的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 [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皮肤血管舒张)和F(汗液分泌量增加)散热,A错误;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B正确;D途径通过骨骼肌战栗产热,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C正确;人的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3.当冷空气袭来,某人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此时将发生( )A.冷觉感受器兴奋后,甲状腺细胞接收到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释放甲状腺激素B.体内胰岛B细胞内生物膜系统活动减弱C.应对寒冷时身体发生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馈调节D.该人身边的宠物小青蛙的耗氧量明显上升C [冷觉感受器兴奋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促使产热增加,A不符合题意;甲状腺分泌增加,新陈代谢旺盛,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此时胰岛B细胞内生物膜系统活动增强,B不符合题意;应对寒冷时身体发生了神经调节(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主动添加衣服,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等)、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C符合题意;青蛙是变温动物,温度降低,其耗氧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4.失温症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注意保暖防护、及时补充体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失温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减少散热C.失温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轻度失温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产热B [注意保暖防护可以减少散热、及时补充体能可以保证产热,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失温,A正确;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增加产热,B错误;失温是人体散热大于产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轻度失温条件下,机体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D正确。]5.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37℃左右,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人误感觉到特别冷,导致发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正常体温到“发烧”过程中产热量会大于散热量B.发热过程中肾上腺素通过调节细胞代谢来增大产热量C.调定点上移,但是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不变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稳定C [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A正确;肾上腺素作为一种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正常人体温的调定点为37℃左右,当人发烧时,调定点上移,体温高于37℃,会使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发生变化,C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课时分层作业(1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题组一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1.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草丛中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当你确认安全后,心跳、呼吸会慢慢恢复。关于这一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在紧张恐惧时,人体肾上腺素在短时间内分泌增加,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肾上腺素随体液运输作用于人体,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快等,这一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当恐惧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马上恢复至安静水平,原因是体液调节反应时间较长D.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D [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故恐惧、严重焦虑和紧张等情况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人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这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当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马上恢复至安静水平,原因是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相对较长,C正确;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D错误。]2.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在整体上起主导作用,激素调节也会显著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B.内分泌腺可作为反射弧上的效应器,神经元也可成为某些激素作用的对象C.神经调节信息的传导途径是反射弧,激素传送的方式主要靠血液循环D.每个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应器,每种激素都只作用于一种特定的靶细胞D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激素调节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也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A正确。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故内分泌腺可作为反射弧上的效应器;激素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故神经元也可成为某些激素作用的对象,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神经调节信息的传导途径是反射弧,结合分析可知,激素传送的方式主要靠血液循环,C正确。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D错误。]3.人在安静状态下,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是必要的。剧烈运动后,血液中CO2浓度升高,经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使CO2加速排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中CO2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B.此调节过程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CO2浓度升高时导致呼吸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呼吸肌D [人体细胞中CO2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A正确;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正确;血液中的CO2(属于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含有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加快,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题述过程中调节呼吸的反射弧是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呼吸中枢→传出神经→呼吸肌,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呼吸肌,D错误。]题组二 体温的调节4.冬天时,健康人将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和温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同时将两只手浸入同一盆凉水中,结果感觉到左手热、右手凉,形成不同感觉的原因是( )A.皮肤感受器不同 B.传出神经不同C.体温调节中枢不同 D.效应器不同A [健康人将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和温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同时将两只手浸入同一盆凉水中,由于温差的不同,左手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而右手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因而经过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作用后,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感觉不同,A正确。]5.(2024·浙江1月卷)某快递小哥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勇救落水者时,体内会发生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物质代谢减慢,产热量减少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量减少D.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A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正确;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物质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B错误;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可支配血管,使其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机体散热,C错误;寒冷条件下,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D错误。]6.冬天,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里出来到操场上跑操,由于教室内外温差很大,机体需经过一系列调节活动才能维持体温平衡。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安静状态下,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和脑,运动时主要靠骨骼肌产热B.炎热环境中,皮肤中冷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C.某人因感冒持续高烧不退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在寒冷环境中可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此为条件反射A [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A正确。炎热环境中,皮肤中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持续高烧不退的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在寒冷环境中可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属于非条件反射活动,D错误。]7.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后,皮肤血管收缩B.在ab段,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C.在ab段,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高D.在bc段,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D [a时刻,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A错误;在ab段,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主要通过皮肤散热来维持人的体温稳定,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相同,B、C错误;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8.无蹼壁虎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壁虎科动物,科研人员欲在实验温度条件下探究无蹼壁虎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研究得出无蹼壁虎的体温回归线与等温线相交在29.5℃左右(A点),在此温度区域,壁虎体热与环境热能交换趋于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无蹼壁虎生理上最适的环境温度可能在29.5℃左右B.若将无蹼壁虎置于35℃环境下,其体温将低于环境温度C.将无蹼壁虎由低温环境置于高温环境后,应立即对其进行体温检测D.将无蹼壁虎由20℃置于10℃环境温度下,短时间内其散热量大于产热量C [无蹼壁虎的体温回归线与等温线相交在29.5℃左右,在此温度区域,壁虎体热与环境热能交换趋于平衡,说明无蹼壁虎生理上最适的环境温度可能在29.5℃左右,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当环境温度在35℃时,无蹼壁虎体温在34℃左右,低于环境温度,B正确;将无蹼壁虎由低温环境置于高温环境后,应让其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对其进行体温检测,C错误;无蹼壁虎在20℃时的体温高于10℃时的体温,故将无蹼壁虎由20℃置于10℃环境温度下,短时间内其散热量大于产热量,D正确。]9.药物布洛芬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加快机体散热速度,起到降温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持续高烧39℃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明显感觉寒冷B.布洛芬使下丘脑失去体温调节功能,体温恢复正常C.发高烧时由躯体运动神经控制皮肤的血管收缩,属于体温的生理性调节D.发烧体温上升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肝代谢产热增加D [持续高烧39℃过程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退烧后下丘脑仍具有调节功能,据此推测布洛芬具有抑制下丘脑活性的功效,加快散热的速度,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B错误;发高烧时由自主神经控制皮肤的血管收缩,属于体温的生理性调节,C错误;发烧体温上升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两者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故肝代谢产热增加,D正确。]10.(13分)近年以来,我国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一些吃辣地区的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少吃辣地区。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吃辣时,会出现面部发红、出汗增多、身体发热等现象。其调节过程如下:相应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________神经系统的调节促进________和________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______________,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2)花椒麻素是花椒的主要成分,辣椒素是辣椒的主要成分。为研究花椒麻素和辣椒素对血脂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把40只雌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每组均以基础饲料喂养28天,并作不同灌胃处理,实验结果如下,据此回答问题。组别 灌胃处理 血脂浓度(mmol/L)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Ⅰ 2mL生理盐水/天 1.29 0.35Ⅱ 2mL脂肪乳剂/天 1.56 0.46Ⅲ 2mL脂肪乳剂、花椒麻素/天 1.38 0.40Ⅳ 2mL脂肪乳剂、花椒麻素、辣椒素/天 1.22 0.37Ⅴ 2mL脂肪乳剂、辣椒素/天 1.33 0.38注:脂肪乳剂是临床的常见用药,2mL/天(连续28天)会导致高血脂。①与Ⅰ组相比,设置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可建议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以缓解脂代谢紊乱,保护心血管健康。③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能充分说明花椒麻素和辣椒素对该种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根据所给的信息,拟定进一步探究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会引起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而增加散热。(2)①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花椒麻素和辣椒素对血脂的调节作用,自变量是不同的灌胃处理,脂肪乳剂处理是为了获得高血脂的模型组大鼠,判断模型是否构建成功。②加入了脂肪乳剂后,单独加入花椒麻素或辣椒素均能使血脂降低,二者共同使用血脂降低的更多,故得出结论:花椒麻素和辣椒素都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建议人们适当食用辣椒和花椒。③该实验只研究了雌鼠,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研究花椒麻素和辣椒素对雄性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1)自主(1分) 甲状腺 肾上腺 毛细血管舒张 (2)①判断模型是否构建成功 ②适量食用花椒和辣椒 ③研究花椒麻素和辣椒素对雄性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17 / 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6 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 学生版.docx 16 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