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小熊购物——混合运算(一)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时间单元主题 混合运算所属学科 数学 适用年级 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课标要求 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起始课,以“小熊购物”这一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解决“买什么、花多少钱”的实际问题中初步感知加乘混合运算的存在。教材通过小熊购买面包和蛋糕的情境图,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初步建立“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意识。本课是学生从单一运算走向复合运算的关键转折点,为后续学习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策略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具备一定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对购物场景非常熟悉,具有较强的生活经验支撑。然而,学生此前接触的运算多为单一运算或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对两种不同运算符号同时出现在一个算式中的情况较为陌生,容易出现“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错误思维定式。此外,学生对“为什么先算乘法”缺乏理性认知,往往停留在“老师说的”或“课本写的”层面。因此,本节课需通过真实情境、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建立初步的代数思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含小熊购物情境图、价格标签、算式卡片)、磁性教具(面包、蛋糕模型)、任务学习单、评价贴纸;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草稿纸。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探究法创设“小熊购物”真实任务,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结合讲授法精讲关键点,明确运算规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列式,合作学习交流思路,探究学习发现规律,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学习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能从“小熊购物”的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含有加法与乘法的两步计算问题。思考现实世界: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合理性,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先算乘法。表达现实世界:能正确书写不含括号的加乘混合算式,规范脱式计算过程,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解题思路。教学重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加乘混合运算的顺序,即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先算乘法”的合理性,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运算顺序的现实意义;正确书写脱式计算的步骤,做到等号对齐、数字清晰。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教具准备 课件、磁性教具、价格标签、学习任务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讲述故事,引发思考教师手持小熊玩偶,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森林里的小熊贝贝要自己去超市买东西啦!它可兴奋了,想买些好吃的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买了什么?”随即在屏幕上呈现北师大版教材第2页的主题情境图: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面包(每个3元)、蛋糕(每个6元)、饼干(每包4元)等食品,小熊正推着购物车挑选商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请你们认真看一看,小熊都买了哪些东西?每样买了几个?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小熊买了3个面包”“还买了1个蛋糕”“面包每个3元”“蛋糕每个6元”。教师一边倾听,一边将关键信息板书在黑板一侧:面包:3元/个,买了3个;蛋糕:6元/个,买了1个。接着提出核心问题:“如果小熊只买了这3个面包和1个蛋糕,它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试着列式计算。”给予学生1-2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允许他们在草稿纸上画图或写算式。(2)、呈现学生思路,暴露认知冲突教师巡视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不同的解法。随后请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做法。第一位学生A说:“我先算3个面包多少钱,3×3=9(元),再算加上1个蛋糕6元,9+6=15(元),所以一共15元。”教师肯定其思路清晰,并在黑板上写下分步算式:3×3=9(元)9+6=15(元)第二位学生B则直接写出一个算式:3×3+6=15。教师追问:“你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学生B回答:“我觉得可以直接写在一起,先算3个面包9元,再加上蛋糕6元。”此时教师故意写出另一个错误算式:3×3+6=3×9=27,并问:“有没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从左往右算,3+6=9,再乘3得27?”部分学生立刻表示反对。教师抓住这一认知冲突,引导全班讨论:“到底谁对谁错?像3×3+6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为什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议题: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掌握算法(1)、小组合作,讨论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发放学习任务单,上面印有情境图和问题:“3×3+6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乘法还是先算加法?为什么?”并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① 结合小熊购物的实际过程:小熊是不是应该先分别算出面包和蛋糕各自的总价,然后再加起来?② 数学意义的角度:3×3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如果不先算3×3,+6加的是什么?③ 如果先算加法3+6=9,再算3×9=27,结果是27元,这合理吗?小熊真的要付这么多钱吗?小组成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倾听各组观点,适时点拨:“想想看,乘法其实是在算‘几个几’的和,而加法是在把两个不同的部分合起来。在这个问题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把同类的东西算清楚总价,再和其他类加起来?”讨论5分钟后,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第一组代表说:“我们认为应该先算3×3,因为这是3个面包的钱,必须先算出来,然后再加蛋糕的6元。”第二组补充:“如果先算3+6,那是1个面包加1个蛋糕的钱,但小熊买了3个面包,不是1个,所以不能这样算。”教师及时表扬:“你们说得太棒了!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我们要先算出每类商品的总价,再求总和。”(2)、教师精讲,揭示运算规则与书写格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系统讲解:“刚才同学们通过分析小熊的购物过程,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在一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是因为乘法表示的是相同加数的和,比如3×3就是3个3元面包的总价,我们必须先把这个总价算清楚,才能和蛋糕的钱加起来。”接着,教师介绍新的计算方式——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在黑板上演示规范书写过程:3×3 + 6= 9 + 6= 15(元)边写边讲解:“我们在写脱式时,先把算式抄下来,然后先算乘法3×3=9,把结果9写在第二行,前面的‘+6’照抄下来,注意等号要对齐。再算9+6=15,写在第三行。最后别忘了写单位和答语。”强调书写要点:等号写在算式的左前方,上下对齐;每次只能算一步,不能跳步;数字要写清楚,避免混淆。随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模仿书写一遍,教师巡视纠正格式错误。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拓展应用(1)、基础练习:判断与改错,强化规则意识教师出示三道判断题,要求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表示对,×表示错):① 4×2 + 5 = 8 + 5 = 13 (√)② 5 + 3×2 = 8×2 = 16 (×)③ 7×1 + 4 = 7 + 4 = 11 (√)对于第②题,学生集体判断为错后,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改正:5 + 3×2 = 5 + 6 = 11,并解释:“应该先算3×2=6,再算5+6=11,不能先算5+3。”接着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8×2 + 4 → 先算8×2,再算+45 + 4×7 → 先算4×7,再算+56×4 + 3 → 先算6×4,再算+3学生口答,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先算乘法?你能用小熊购物的例子解释一下吗?”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深化理解。(2)、情境练习:变换角色,解决新问题教师创设新情境:“现在轮到小兔子去买零食了。它买了2包饼干,每包4元,还买了1瓶果汁,5元。请你帮小兔子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列出综合算式,再用脱式计算。巡视中发现典型作品进行展示:2×4 + 5 = 8 + 5 = 13(元)表扬书写规范的学生,并请一位学生讲解思路:“我先算2包饼干多少钱,2×4=8元,再加上果汁5元,一共13元。”继续拓展:“如果小猴子买了4个面包,又买了2个蛋糕,它一共要付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3 + 2×6,虽然本节课不要求计算两个乘法,但可让学生尝试说出运算顺序:“先算4×3=12,再算2×6=12,最后12+12=24”,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3)、游戏活动:我是小收银员,提升应用能力组织“我是小收银员”游戏:教师扮演顾客,拿着不同数量的商品卡(如:3个蛋糕、2包饼干等),学生扮演收银员,快速列出算式并口算出总价。例如:教师出示“2个蛋糕,1包饼干”,学生迅速反应:“2×6 + 4 = 12 + 4 = 16元。”答对者获得“智慧星”贴纸奖励。通过趣味游戏,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强课堂活力。学生活动 1. 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2. 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小熊购物的总钱数。3. 小组合作讨论3×3+6的运算顺序及合理性。4. 模仿教师示范,规范书写脱式计算过程。任务评价 1. 信息提取准确2. 算式列写正确3. 运算顺序合理4. 书写规范整洁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购物情境激发兴趣,借助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组织合作探究促进理解,在交流中建构“先乘后加”的规则,并通过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实现从生活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板书设计:小熊购物面包:3元/个 ×3 → 9元蛋糕:6元/个 ×1 → 6元总钱数:9 + 6 = 15元算式:3×3 + 6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脱式计算:3×3 + 6= 9 + 6= 15(元)教学反思:本节本课通过“小熊购物”这一主线情境,将抽象的混合运算规则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这一规则背后的现实意义。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我们今天所学的每一个算式,都是在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能像今天一样,冷静分析,合理运算,做一个会思考、会生活的智慧少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