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计 2025-220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计 2025-220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在章节以及数学教学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承接“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是对定理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核心应用环节。从数学知识体系来看,其“承上”体现在巩固勾股定理的基本内容及证明方法
等知识;“启下”则为后续学习实数、解直角三角形、立体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核心学习内容
核心知识点: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简单应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距离、高度等问题。
技能点: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准确标注已知量与未知量;能区分直角边与斜边,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公式进行计算;能运用逆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关键问题: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勾股定理与逆定理的适用条件有何区别?
三、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画图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如用线段长度表示实际距离,用直角符号标注垂直关系。
模型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模型,体现“问题情境一数学抽象一模型建立一求解验证”的建模流程。
转化思想:将非直角三角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
知识储备:学生已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方法,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此外,学生能识别简单几何图形中的直角关系。
学习能力水平: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仍需依赖直观形象支撑;运算能力较强,但复杂计算易因粗心出错;自主学习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能独立完成简单问题,但复杂问题需教师引导;合作学习能力基本具备,能参与小组讨论,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
学习兴趣与态度:学生对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兴趣较高,对纯计算题兴趣较低;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动手操作、观看动画演示理解问题;学习动机多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认识不足。
二、学生需要补充的知识与技能
知识漏洞:从实际情境中难以抽象直角三角形模型;勾股定理与逆定理区分不开。
补充策略:采用“问题情境具象化”教学,先展示实物,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标注,最后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示意图。设计对比题组,引导学生总结。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
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运算能力 能准确运用勾股定理公式(a +b =c )计算直角三角形第三边
几何直观 能从实际问题中画出直角三角形示意图,标注已知边和未知边,通过图形直观理解数量关系
推理能力 能运用勾股定理递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经历“我最大边—算平方和—比较大小—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模型观念 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模型,理解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应用意识 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新意识 能探索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比较并选择最优解法,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主要内容
情境导入 以装修工人检测瓷砖边垂直的问题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只用卷尺如何判断垂直”
探究新知 讨论用卷尺检测垂直的方法;探索短刻度尺的检测策略;解决正方形翻折问题
巩固练习 解决《九章算术》“葭生池”问题,完成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梳理勾股定理应用的场景
拓展延伸 解决“折竹抵地”古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装修中的数学问题——如何检测垂直?
[教师活动]
展示装修工人铺瓷砖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片段),讲解场景:装修工人李叔叔需要检测瓷砖的边 是否垂直于底边 ,但他只带了卷尺,该怎么办呢?提出问题:你能帮李叔叔想个办法吗?引导学生观察瓷砖的形状(长方形),回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小组内交流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用直角三角板量”,但教师强调“只有卷尺”;有的学生联想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提出“测量 的长度,看是否满足 ”。
设计意图
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勾股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勾股定理的应用场景与方法
环节1:用卷尺检测垂直——验证逆定理的应用
[教师活动]
明确探究任务:如果李叔叔测得 ,能判断 吗?请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验证。2.巡视各组,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如 ),引导学生说出“满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以是直角三角形”。3.总结方法:要判断两条边是否垂直,可测量它们的长度及斜边长度,验证是否满足 。
[学生活动]
小组内分工计算,一人算 ,一人算 ,一人算 ,然后比较和。得出结论: ,所以 。派代表展示计算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设计
意图
通过具体数据验证,让学生掌握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检测垂直的方法,体会“数”与“形”的结合,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环节2:短刻度尺的挑战——灵活运用勾股数
[教师活动]
提出新问题:如果李叔叔只带了 的刻度尺,无法直接测量 的 ,该怎么检测?引导学生思考:勾股数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比例缩小的方法?例如,在 上量取 上量取 ,连接两点,若长度为 ,则说明 。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尝试提出“比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量取 的一部分和 的一部分,看它们的斜边是否符合勾股数”。教师引导学生用具体数值验证,学生动手模拟测量(用直尺在纸上画),确认方法的可行性。
设计
意图
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让学生意识到勾股数的比例特性可以解决实际限制(如刻度尺长度不够),提升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环节3:正方形翻折问题——方程思想的应用
[教师活动]
展示正方形纸片翻折的问题(图1- 17):正方形ABCD边长为 ,点 是 中点,将点 翻折到点 处,折痕交边 于点 ,交边 于点 ,求 的长。引导学生分析翻折的性质:翻折后, 。设 ,则 。在 中, ,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
[学生活动]
画图理解翻折过程,标记已知量( )。
设 ,尝试用代数式表示 和 。
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展开方程: ,化简得 ,解得 。
小组内交流解方程的过程,派代表展示,教师点评。
设计
通过翻折问题,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方程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三、巩固练习:从古代到现代的应用
[教师活动]
出示《九章算术》中的“葭生池”问题(例):“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引导学生画图[正方形水池,中心到岸5尺,水深 尺,葭长 尺],列方程 。
完成教材第14页随堂练习:五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7,15,20,24,25,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哪个图形正确?引导学生识别勾股数( ),判断图形(2)正确。
[学生活动]
解决“葭生池”问题:画图,设水深 尺,葭长 尺,列方程解得 ,葭长13尺。
完成随堂练习:计算每组数的平方和,判断是否满足勾股定理,得出图形(2)正确。
设计
意图
通过古代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文化的传承;通过随堂练习,巩固勾股数的识别和逆定理的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勾股定理的应用清单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的哪些应用?解决这些问题用了什么方法?”引导学生总结:
应用场景:检测垂直(装修)、解决折叠问题(正方形)、古代数学问题(葭生池)。
解决方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设未知数列方程。
[学生活动]
回顾课堂内容,积极发言,补充完善总结。例如,学生说:检测垂直用了逆定理,折叠问题用了方程,古代问题也是方程。
设计
意图
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明确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五、拓展延伸:古代数学与生活的联结
[教师活动]
出示“折竹抵地”问题(选自《九章算术》):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引导学生画图[竹高10尺,折后顶端距根3尺,设折断处高 尺,则折断部分的长度为 尺,列方程 0
[学生活动]
尝试解决“折竹抵地”问题,列方程解得
设计
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古代数学问题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提升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3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核心知识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二、总结:应用勾股定理的步骤
建模(转化为直角三角形);2.设元;3.列方程;4.求解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教学反思
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掌握卷尺验证垂直的步骤, 对短刻度尺比例法理解不深; 能完成折叠问题的设元与列方程, 因找不到折叠后等量关系出错;例题中 能正确列方程, 忽略单位转换。
教学方法效果:装修工人检测瓷砖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可小组讨论“短刻度尺方法”时部分小组偏离主题,耗时过长;“生池中”例题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自主尝试时间不足。
二、改进措施
目标与内容调整:设置分层目标,基础层掌握卷尺验证法,提高层掌握短刻度尺比例法,拓展层解决折叠与应用问题;补充折叠性质前置复习和单位转换复习。
教法优化:明确小组讨论方向并设时间提醒,缩短无效环节;例题讲解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图,再引导列方程;增加互动实操,让学生用刻度尺模拟验证垂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