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的思路研究和误差分析,提高学生归纳、比较等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情境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教学难点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由药草皇后—“蒲公英”的视频素材导入,并以学生熟悉的蒲公英、校园流浪猫为贯穿整节的情境。根据课前实地调查中遇到的困惑,学生提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要探究的问题,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然后,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建构。标记重捕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太好理解,所以,我拓展增加了标记重捕法的模拟实验,通过估算盒子中黄豆的总数,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选的例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感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使学生认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身边动物、植物的保护。
教学过程
探究实践: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一)课前检测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为每种生物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并总结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的在调查时的适用范围。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药草皇后”—蒲公英的视频,引入学习主题。
教师播放“学生实地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视频,引入要探究的问题,
小组分工合作领任务。
(三)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 确定要探究的问题是 。
制定计划
准备调查用具:草地模型、提前做好的样方框、绳子、图钉、尺子、
实验记录单、胶带、笔等。
讨论确定小组成员间分工:4名同学组成1个调查小组,组长负责组织
协调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上台责汇报交流、对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作
出评价,2人负责确定样方并计数,1人负责记录。
(四)实施计划
1.准备 观察自己的调查用具是否准备齐全。
2.确定调查对象
观察该地段中有哪些双子叶草本植物,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对象。
3.确定样方的大小和取样方法
观察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根据观察结果,结合下面提示,讨论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和取样方法。
样方的大小一般以为1m×1m,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对于非长条形的地块,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对于长条形地块,则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
4.取样和计数
用五点取样法取样时,先确定要调查的样地,用绳子拉出该地段的2条对角线,以2条对角线的中点为中心确定一个面积为1m2的正方形样方,记为样方1;在对角线交点与正方形样地4个顶点的中点处分别取样,并记为样方2、3、4、5,共取5个面积为1m2的正方形样方。
用等距取样法取样时,先用绳子围出长方形样地,再随机选取第1个正方形样方,记为样方1,随后等间距取另外4个样方,分别记为样方2、3、4、5,共取5个面积为1m2的正方形样方。
5.完成实验记录表
(五)结论 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
(六)小组展示,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七)构建样方法的概念图 学生通过拖动,总结样方法的四个步骤及注意事项。
拓展实验:标记重捕法模拟实验
创设情境 要调查校园中的流浪猫,用样方法还可行吗?
研究思路 学生描述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流浪猫的研究思路。
模拟实验 模拟标记重捕法,用黄豆代表校园中的猫,估算黄豆“猫”的数量。首先从罐中抓取一部分黄豆(猫),计数(200)并做上标记(M个)。通过变魔术的方式,让200粒黄豆变成200粒黑豆,模拟对猫做标记的过程。把黑豆放进罐子中去,并摇匀,代表把标记个体放回原来的环境。然后,重新抓取一定量黄豆,分给每小组同学,模拟重捕过程,学生数出重取总数量(n)和做过标记的数量(m),并估算黄豆“猫”总数(N)。
(四)误差分析,并总结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
(五)迁移与应用 估算校园流浪猫的数量。
生物科技进展: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
教师寄语:调查时,要遵守野外调查的安全规范,爱护植被,不攀折花木,
不破坏草坪,不毁坏庄稼,不采食野果,不伤害野生动物。
实践作业:选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进行实地调查。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但是对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还不清楚,于是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在校园中进行实地调查,来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设置模拟实验,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分组进行探究。在调查中,强调小组成员间要注意分工协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在调查后,要求学生及时汇报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完成调查报告,并组织交流讨论。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串引领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概念建构,加深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理解。此外,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数据产生误差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学会分析调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这样也提高了教学的思维力度。所选的例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提醒学生野生动植物在合理利用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不太到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是不太够。
表1: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调查表
第 大组 第 小组 取样方法 样方数量 样方大小 调查日期
样方 蒲公英的数量(株) 种群密度(株/m2) 平均值(株/m2)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表2:标记重捕法调查表
第 大组 第 小组 小组成员 调查日期
标记重捕法 数量 估算种群数量(N)
首捕标记数(M)
重捕标记数(m)
重捕总数(n)
表3:小组成员综合评价表
组员姓名 动手能力 合作能力 观察能力 交流能力 责任意识
1.
2.
3.
4.
以上能力分为A、B、C、D四个等级,请小组组长对成员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