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生物的特征
课程:初中生物学
教材:初中生物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章节:第二节 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生物的共同特征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生物基本生命特征的全面认识,明确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教材通过生石花与钟乳石等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并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了生物的六大共同特征:由细胞构成、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注重观察与实例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生命观念。学习难点在于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以及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综合判断标准。教材通过层层设问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为后续学习各类生物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动植物和生命现象的初步知识,对生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环境有简单的认识,但对生物本质特征的理解尚不深入。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提问,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容易被直观现象吸引,难以把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本节重点是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难点在于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以及理解呼吸、营养、遗传等生命活动的普遍性。教学中需借助图片、实例和实物观察,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建立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常见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概括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科学思维:在对比分析不同生物与非生物实例的过程中,运用归纳与推理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探究实践:借助图片和实物观察,结合生活经验与小组讨论,描述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态度责任:通过对生物特征的探讨,增强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初步形成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特征。
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由细胞构成、需要营养、能呼吸、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变异特性。
应用生物特征判断具体实例是否为生物。
教学难点
区分生物的生长现象与非生物的物理增长。
理解病毒作为非细胞生物的特殊性。
掌握植物与动物获取营养方式的不同特点。
课堂导入
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看似具有生命特征却并非生物,例如岩洞中的钟乳石能够“生长”,但并不具备生命的本质;而生石花虽然形似石头,却能进行繁殖和代谢,是真正的生物。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生物”定义的深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植物不能移动,为什么被归为生物?动物和人类的活动具有反应性和目的性,这又体现了哪些生命特征?事实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需要依据一系列共同特征,如细胞结构、营养获取、呼吸作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繁殖以及遗传变异等。这些特征构成了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生物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规律。
探究新知
生物的共同特征
(一)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创设情景
在自然界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形态各异的生物,从微小的细菌到高大的树木,从飞鸟到人类。那么,这些看似不同的生物,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否也完全不同呢?其实,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结构单位。
教师引导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构成我们身体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吗?植物和动物的身体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展示图1-1和图1-2,引导学生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和手臂肌肉细胞的结构特点。
图1-1 洋葱与洋葱根尖细胞
图1-2 手臂肌肉与肌细胞
教师进一步引导:“图中显示,植物的根尖是由许多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的,而人的手臂肌肉也是由许多肌细胞组成的。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洋葱根尖细胞和手臂肌肉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为什么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如果没有细胞,生物还能完成生命活动吗?
教师点评
肯定学生能从图中识别出细胞结构,并能联系到细胞的功能。指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所有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如认为细胞只是结构单位,而忽视其功能作用。
教师总结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功能,如营养、呼吸、反应等。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似,体现了生物的统一性。
(二)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创设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植物也需要“吃饭”吗?它们是如何获取营养的?动物和植物在获取营养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与生物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
教师引导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获得营养的吗?动物又是如何获得营养的?”展示图1-3和图1-4,引导学生观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及动物通过捕食获取营养的过程。
图1-3 阳光下生长的小麦
图1-4 鸬鹚捕鱼
教师进一步引导:“植物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而动物则必须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得营养。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植物和动物在获取营养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如果没有营养,生物还能生存吗?
举例说明你身边有哪些生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的?
教师点评
肯定学生能正确区分植物和动物的营养获取方式。强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则依赖其他生物获取营养。指出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教师总结
生物需要营养:所有生物都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
植物的营养方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动物的营养方式: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营养。
(三)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创设情景
当你不小心碰到热水时,会立刻缩手;含羞草被触碰时,叶片会迅速闭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是否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引导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含羞草?它在受到刺激时会有什么反应?动物又是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的?”展示图1-6和图1-7,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对刺激的反应。
图1-6 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图1-7 狮追捕斑马
教师进一步引导:“含羞草的叶片闭合是一种反应,而狮子追捕斑马也是一种反应。它们的反应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生物对刺激的反应有哪些表现形式?
举例说明你身边有哪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如果生物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点评
肯定学生能正确识别生物对刺激的反应,并能举例说明。指出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师总结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植物的反应方式:如含羞草受触碰后叶片闭合,向光性等。
动物的反应方式:如逃避危险、捕食、趋利避害等行为。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古代诗词或谚语是优秀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以下是某同学对诗词谚语中科学道理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体现的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描述植物生长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蕴含的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
【答案】B
第2题
【题文】生命现象错综复杂,下列语句描述的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含羞草受震动合拢叶片——应激性
B.水螅“出芽”——由小长大
C.大熊猫每天进食大量竹子——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D.绝大多数生物用细胞作单位建造自己的生命大厦——有一定的结构
【答案】B
第3题
【题文】下列不能体现生物的特征的是(  )
A.母鸡下蛋 B.乌贼喷墨
C.种子发芽 D.春雨惊雷
【答案】D
板书设计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判断生物的标准
是否具备上述生命特征
是否具有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是否表现出生命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石花与钟乳石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进而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中结合图片与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由细胞构成、需要营养、能呼吸、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以及具有遗传变异等。课堂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判断生物的基本依据。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不足在于部分学生对“钟乳石长大”与“生物生长”的本质区别理解仍较模糊,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通过对比实验或动画演示加深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