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1 丰富的数据世界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1 丰富的数据世界 教案

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1节 丰富的数据世界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数据的分类与初步整理"展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据,区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初步学会用统计表、统计图整理数据,并从中提取简单信息。内容包括:数据的来源与类型、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
内容解析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节课通过真实情境(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交通方式等)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多样性,学会区分定量数据(数值型)和定性数据(类别型),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为后续学习数据的分析与推断打下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数据意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能识别生活中的数据,区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
能使用统计表、统计图初步整理数据,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能提出基于数据的问题,并尝试用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目标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在真实情境中识别数据的类型,理解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地,学生应能体会到数据在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不足:部分学生可能对身边的数据视而不见,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其发现数据的价值。
数据类型区分困难:学生容易混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需通过大量实例对比强化理解。
数据整理方法不熟练:学生可能对统计表、统计图的绘制不熟悉,需通过示范与练习逐步掌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同学们,你早上是怎么来学校的?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回答:步行、骑车、坐车等,时间不一)
问题2:
如果我们想了解全班同学上学所用的交通方式和时间,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想到"收集数据")
问题3:
除了交通方式,我们还能收集哪些与同学们有关的数据?
(如身高、体重、视力、成绩等)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兴趣,引出"数据"的概念,初步感知数据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对应目标1。
(二)合作探究1:数据的分类与识别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中的表6-1,这是小亮收集的班级数据。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表格,记录发现。
教师:请第一小组分享你们的发现。
学生A:表格中有学号、性别、身高、体重、立定跳远成绩、美术成绩、交通方式、到校时间等信息。
教师:很好!那么请大家思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
学生B:有些是数字,有些是文字。
教师:观察得很仔细。像身高、体重、立定跳远成绩、到校时间这样用具体数值表示的数据,我们称为定量数据;而像性别、交通方式、美术成绩等级这样用类别或描述表示的数据,我们称为定性数据。
追问1:你能从表中再找出3个定量数据和3个定性数据吗?
学生C:定量数据:肺活量、视力、年龄;定性数据:兴趣爱好、血型、发型。(教师引导:这些虽然表中没有,但确实是生活中的数据)
追问2:为什么我们要区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学生D:因为处理方式不同,定量数据可以计算平均值,定性数据可以统计次数。
教师:总结得很好!定量数据能够进行数学运算,适合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描述;定性数据则适合用频数、百分比等方式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表格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区别,培养数据分类能力,对应目标1。
(三)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数据是定量还是定性:
某学生的肺活量为3000mL(定量)
上学方式为"地铁+公交车"(定性)
立定跳远成绩为180cm(定量)
美术成绩为"优"(定性)
请你自己举一个定量数据和一个定性数据的例子。
(答案略,开放题)
(四)合作探究2:数据的整理与呈现
教师:现在我们有了数据,如何让数据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呢?
学生:可以制作统计表或者统计图。
教师:很好!假如我们要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分布,可以怎么做?
学生E:可以把所有身高数据列出来,找出最高和最矮。
教师:这是一种方法。但数据较多时,这样看不直观。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学生F:可以分组统计,比如150-155cm有多少人,155-160cm有多少人等。
教师:很棒的想法!这就是制作频数分布表的方法。让我们以表6-1中的身高数据为例,尝试制作一个频数分布表。
学生活动:分组制作身高频数分布表。
教师提供分组建议:145-150, 150-155, 155-160, 160-165, 165-170, 170-175, 175-180
各组展示成果:
组1:145-150cm:1人;150-155cm:2人;155-160cm:5人...
组2:...(可能略有不同,教师引导讨论合理的分组方法)
教师:现在有了频数分布表,如何更直观地展示呢?
学生:可以画统计图。
教师:哪种统计图适合表示这类数据?
学生G:条形统计图或直方图。
教师:正确!请大家观察课本图6-1和6-2,比较这两种表示方法的异同。
学生讨论:
图6-1是条形图,每个身高值单独表示
图6-2是分组后的直方图,更清晰显示分布情况
追问: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条形图?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直方图?
学生H:数据较少时用条形图,数据较多时用分组直方图。
验证: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组数据,体会各自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数据整理的过程,理解不同统计图表的使用场景,培养数据处理能力,对应目标2。
(五)典例分析
例1:根据表6-1,回答以下问题:
全班身高最高的学生是谁?最矮的是谁?
全班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学号为1的学生一周内到校时间是否稳定?
答案:
最高:学号8,176cm;最矮:学号2,148cm
电动自行车(出现次数最多)
基本稳定,周一至周五时间接近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问题训练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应目标3。
(六)巩固练习
根据表6-1,计算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答案:约162.5cm)
统计使用"步行"上学的学生人数。(答案:7人)
预测学号为11的学生下周一到校时间可能为多少?为什么?(答案:35分钟左右,因历史数据波动小)
设计意图:
巩固数据提取与简单分析能力,提升数据应用意识。
(七)归纳总结
知识点 说明
定量数据 用数值表示,可测量
定性数据 用类别表示,不可测量
数据收集方法 观察、记录、问卷等
数据整理方法 统计表、条形图、直方图等
数据应用 提取信息、支持决策
(八)感受中考
(2024·北京)下列数据中,属于定量数据的是( )
A. 学生性别
B. 上学方式
C. 身高
D. 美术等级
答案:C
(2024·上海)某班学生体重数据如下:40, 45, 50, 55, 60(单位:kg),平均体重为( )
答案:50kg
(2025·广州)下列最适合表示"学生上学方式"的统计图是( )
A. 折线图
B. 扇形图
C. 散点图
D. 直方图
答案:B
(2025·深圳)某学生一周内每天到校时间如下:10, 12, 10, 11, 10(单位:min),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答案:10
设计意图:
通过中考真题训练学生应试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九)小结梳理
知识点 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
定量数据 与单位、测量相关
定性数据 与分类、编码相关
数据整理 与统计图、表相关
数据应用 与问题提出、决策相关
(十)布置作业
必做题:
完成课本P166随堂练习第1题。
统计你家中3人的身高、体重、最喜欢的颜色,并判断哪些是定量数据,哪些是定性数据。
选做题:
设计一个小调查,收集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并用条形图表示结果。
五、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