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 植物的繁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9.3 植物的繁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
第3节 植物的繁殖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3节 植物的繁殖(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植物的繁殖"章节中的"无性生殖"专题,是学生系统学习植物生殖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在介绍有性生殖(双受精现象及意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无性生殖,通过竹鞭繁殖、椒草叶繁殖、甘薯块根繁殖等典型实例,直观阐明无性生殖的核心特征——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内容重点对比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差异(遗传特性、繁殖速度、适应能力),并深入剖析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人工无性繁殖技术的操作原理(如形成层贴合、减少蒸腾作用)及其应用价值(保持优良性状、濒危物种保护)。教材设计凸显"生物适应性与技术应用"的主线,既强调基础概念(如营养繁殖、组织培养)的严谨性,又通过真实案例(如竹林的扩张、果树嫁接)引导学生理解无性生殖在自然进化与农业生产中的双重意义,为后续学习生物技术(如克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定义与识别: 准确说明无性生殖的概念(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区分其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差异(是否经过两性细胞结合)。 辨识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营养繁殖(竹鞭、甘薯块根)、叶繁殖(椒草、落地生根)、人工繁殖技术(扦插、嫁接)。 2.原理与技术: 概述扦插的操作要点(斜切下切口、剪除叶片)及其生物学依据(增加吸水面积、降低蒸腾); 解释嫁接成功的关键(形成层紧贴)及意义(保持母本性状);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场景(濒危物种快速繁殖)。 3.意义与比较: 对比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优缺点(如后代遗传特性、繁殖速度、环境适应性); 阐明植物兼具两种生殖方式的意义(快速扩张 vs 抵抗不良环境)。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系统观与适应观): 通过分析竹鞭繁殖与双受精现象,理解植物生殖策略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如竹林扩张效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知(如嫁接中形成层的作用)。 2.科学思维(归纳与批判): 基于实例(如扦插 vs 种子繁殖)归纳无性生殖的优势与局限; 辩证评价组织培养技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价值(技术效率 vs 遗传多样性风险)。 3.探究实践(实践迁移): 设计简易扦插实验方案(如月季),控制变量(切口类型、叶片数量)探究其对生根的影响; 结合农业生产案例(果树嫁接),分析技术选择的合理性。 4.态度责任(生态意识): 探讨无性生殖技术在生态恢复(如快速绿化)与物种保护(波叶杜鹃)中的社会责任; 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如克隆植物的基因单一化风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过程及特点; 2.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3.扦插、嫁接等无性生殖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双受精这一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 2.掌握扦插、嫁接等技术的操作要点和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与初步引导 指着图片中的花朵, 大家思考一下,花在植物生殖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花可能和植物繁殖后代有关。 进一步引导 追问 那花具体是怎样参与植物繁殖后代的过程呢?大家结合生活中见过的植物开花结果的现象想一想。花授粉后可能会结果,果实里有种子,种子能长出新的植物。 提出新问题 展示竹子图片并提问 竹是绿色开花植物,但它很少开花,有的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开一次花。那很少开花的竹是如何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的呢? 总结与过渡 总结学生回答并引出新课 花在植物生殖中确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像竹子这样的植物也有独特的繁殖方式。这就涉及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植物的繁殖相关知识。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新知探究 一、 花的结构与在植物生殖中的作用 展示花的结构图片,包含花药、花丝、柱头、花柱、子房、雌蕊、雄蕊、花瓣、萼片、花托、花柄等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花在植物生殖中的作用。 展示花的结构图片,提问 观察这幅花的结构图片,思考一下花的各个部分可能在植物生殖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花瓣可以吸引昆虫,帮助传粉;雄蕊可能和产生生殖细胞有关等。 进一步引导 那雄蕊具体是怎样参与生殖过程的呢?雌蕊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雄蕊的花药能产生花粉,里面有精子;雌蕊的子房里有卵细胞。 总结并深入讲解 雄蕊产生的精子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雌蕊的子房与卵细胞结合,这就涉及到花在生殖中的重要作用。那大家想想,精子是如何到达卵细胞的呢?通过昆虫传粉等方式。 继续引导 传粉是一个重要过程。传粉后花粉会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会将精子送到子房与卵细胞结合。那结合后又会发生什么呢?会形成受精卵。 总结 花的结构为植物的有性生殖提供了场所和条件,保证了生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观察花的结构图片,思考一下花的各个部分可能在植物生殖中起到什么作用
二、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展示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受精极核等相关概念的图片, 提出问题 什么是有性生殖?它有什么特点? 展示图片后提问 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总结出什么是有性生殖吗?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是有性生殖。 进一步提问 那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有什么特点呢?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举例说明 比如番茄的有性生殖,它的后代会继承父本和母本的一些特征。那大家想想,有性生殖这种方式对生物的进化有什么意义呢?有利于生物进化,因为后代具有双亲的基因,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变异。 总结 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 展示竹、椒草等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 提出问题 很少开花的竹是如何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的?椒草的叶片为什么能长成新植株? 展示图片后提问 观察这些图片,思考一下竹和椒草是通过什么方式繁殖的呢?竹是通过地下茎繁殖,椒草是通过叶片繁殖。 总结并讲解 像这样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那除了竹和椒草的繁殖方式,还有哪些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呢?扦插、嫁接等。 展示扦插和嫁接的图片, 进一步讲解 扦插是剪取植物的枝条进行繁殖,比如月季的扦插繁殖。大家观察扦插枝条的处理,下切口为什么要斜切,上切口为什么要平切,还要剪去大部分叶片呢?下切口斜切是为了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上切口平切是为了减少伤口水分蒸发,剪去大部分叶片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 继续讲解 嫁接是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在另一植物体上,使两者的形成层紧贴,像柿树、苹果等果树常用这种方法。那大家想想,嫁接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使两者的形成层紧贴。 总结 扦插和嫁接都是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那对于一些极度濒危物种,像波叶杜鹃,扦插、嫁接存活率极低,该怎么办呢?采用其他方法。 引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这时可以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它能快速大量地繁殖植物。 认真观察图片,学习了解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及常见方式,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提出问题 植物为什么既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又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呢?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分别有什么意义? 提出问题后引导 结合前面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有性生殖可以产生果实和种子,抵抗不良环境,扩大分布范围,还具有双亲的基因,有利于生物进化;无性生殖变异小,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还能快速大量地繁殖后代。 进一步讲解 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选择不同的生殖方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通过无性生殖可以迅速扩大种群规模,占领更多的时空资源;在环境条件恶劣时,以有性生殖产生的果实和种子度过不良环境,保证种群的延续。 学习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思考并回答问题
【针对练习】 1.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 B. 竹鞭节上的芽发育成竹笋,竹笋长成新竹 C. 番茄的种子发育成新植株 D. 月季的扦插繁殖 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番茄的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种子发育成新植株属于有性生殖。而椒草叶片长成新植株、竹鞭节上的芽发育成新竹、月季的扦插繁殖都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 2.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是( ) A.单受精 B. 双受精 C. 三受精 D. 四受精 答案:B 解析: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即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3.扦插时,枝条下切口斜切的目的是( ) A.减少伤口水分蒸发 B. 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C. 美观 D. 方便操作 答案:B 解析:扦插时枝条下切口斜切可以增加枝条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有利于枝条生根成活。而减少伤口水分蒸发是枝条上切口平切的目的。 4.下列关于无性生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B. 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C. 变异小,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D. 能快速大量地繁殖后代 答案:B 解析: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变异小,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并且能快速大量地繁殖后代。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才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5.柿树、苹果等果树进行嫁接时,关键是要使两者的( )紧贴。 A.树皮 B. 木质部 C. 形成层 D. 韧皮部 答案:C 解析:嫁接时,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贴,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接穗和砧木生长在一起,从而保证嫁接的成活率。 检测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如番茄的生殖,其后代具有双亲遗传特性,能产生果实和种子抵抗不良环境、扩大分布范围,利于生物进化。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包括营养繁殖等,如竹用竹鞭繁殖、椒草用叶片繁殖等,其变异小、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可快速大量繁殖后代,常见应用有扦插、嫁接、植物组织培养等。植物可根据环境选择不同生殖方式延续种群。
板书设计 植物的繁殖 一、有性生殖 概念: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实例:番茄 意义:产生果实种子,抵抗不良环境,扩大分布;具双亲基因,利于进化 二、无性生殖 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实例:竹(竹鞭)、椒草(叶片) 营养繁殖方式: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 意义:变异小,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快速大量繁殖后代 三、植物生殖策略 环境适宜时无性生殖扩大种群,恶劣时有性生殖度过不良环境
课后作业 1.下列有关无性生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繁殖速度快 B.保留母体的遗传特性 C.发生变异的概率小 D.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 【答案】B 【解析】A.无性生殖通过母体直接繁殖,过程简单,繁殖速度快,故A正确。 B.无性生殖的后代仅保留母体的遗传特性,而非“双亲”,故B错误。 C.无性生殖未发生基因重组,变异概率小,故C正确。 D.无性生殖能快速繁殖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故D正确。 故选B。 2.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秦和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植物栽培活动。与图一相比,图二所示植物生殖方式的优势是( ) A.后代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B.后代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 C.后代的变异性较小,株高比较一致 D.后代容易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 【答案】A 【解析】A.后代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这是无性生殖(嫁接)最核心的优势。嫁接后代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接穗(母本),能稳定保留母本的优良特性,如优质果实品质等,故A符合题意。 B.后代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这是有性生殖的特点(因变异多样,更易适应环境变化),而非嫁接的优势,故B不符合题意。 C.后代的变异性较小,株高比较一致,虽然无性生殖确实存在此特点,但这是“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的伴随结果,并非与有性生殖相比最突出的优势,故C不符合题意。 D.后代容易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这是有性生殖的特点(基因重组导致变异多),嫁接后代变异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植物的生殖方式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月季 B.用嫁接的方法繁殖苹果 C.用种子繁殖玉米 D.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繁殖草莓 【答案】C 【解析】A.扦插是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此过程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故A不符合题意。 B.嫁接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因此用嫁接的方法繁殖苹果属于无性生殖,故B不符合题意。 C.玉米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所以种子繁殖玉米属于有性生殖,故C符合题意。 D.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因此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繁殖草莓属于无性繁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无性繁殖可以有效地加快植物的繁殖速度。下列繁殖方式不属于无性繁殖的是( ) A.嫁接苹果枝条 B.扦插红薯苗 C.玉米种子长成幼苗 D.不定芽繁殖植物 【答案】C 【解析】A.嫁接属于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生殖,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所以嫁接苹果枝条属于无性繁殖,故A不符合题意。 B.扦插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如茎)进行繁殖的方式,红薯苗通过扦插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繁殖,故B不符合题意。 C.玉米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所以玉米种子长成幼苗不属于无性繁殖,故C符合题意。 D.不定芽繁殖是直接由母体组织发育成新个体,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符合无性繁殖“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特点,属于无性繁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大接杏为甘肃三大名杏之一,以果实硕大、味甜适口而享誉西北。为了快速结果和保持大接杏的优良性状,常采取什么生殖方式( ) A.种子繁殖 B.扦插 C.嫁接 D.组织培养 【答案】C 【解析】A.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后代可能出现性状变异,且从种子萌发到结果需要较长时间,无法快速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扦插虽为无性生殖,但杏树属于较难扦插成活的木本植物,且扦插苗生长周期较长,故B不符合题意。 C.嫁接可将优良品种的接穗嫁接到砧木上,既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成熟根系快速结果,故C符合题意。 D.组织培养虽能保持性状且快速繁殖,但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并非农业生产中“常采取”的方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展示花的结构、有性生殖过程及无性生殖实例,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植物的两种生殖方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竹、番茄等讲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扦插和嫁接的操作细节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教学中,可增加实践演示环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操作要点。同时,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介绍可结合视频资料,使抽象知识更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