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小数连乘与简便运算的综合应用 课时 第2课时(共2课时)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要求,学生应在掌握基本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作为上一课时的深化与拓展,强调在多步小数乘法运算中自觉选择最优策略,提升计算效率与准确性;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复合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建立模型、分步求解的能力;同时注重运算思维的条理性与表达的规范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二、学习目标1. 观察现实世界:能够从稍复杂的生活场景(如家庭水电费结算、批量购物折扣计算、不规则区域面积估算等)中识别出需要多个小数相乘或组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抽象为含有小数连乘的数学问题。2. 思考现实世界:面对包含多种数字特征的算式,能主动观察因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是否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或分配律进行重组与简化,并能解释简算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形成优化计算的策略意识。3. 表达现实世界:能用清晰的步骤书写含有小数连乘的实际问题解答过程,正确使用括号和递等式格式,口头表述时能条理分明地说明解题思路与依据,增强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三、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1. 能提取数量关系2. 正确列式并简算3. 解释简算理由4. 规范书写过程四、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知识前后联系:本课是第一课时内容的延续与升华。第一课时重点在于“发现”和“验证”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适用性,并初步尝试简便计算。本课则聚焦于“应用”层面,引导学生在更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从“会算”到“巧算”的转变。它既是小数乘法单元的核心能力训练点,也为后续学习“小数混合运算”“分数运算”以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奠定重要的思维基础。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接受“小数乘法也适用运算定律”这一结论,并能在教师提示下完成简单的简算。但独立判断何时使用、如何拆分重组的能力仍较弱,容易机械套用或忽略简便机会。部分学生在处理多步运算时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中间结果过于复杂而增加错误率。此外,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的过程中,仍有学生存在理解偏差或列式不当的问题。因此,本节课需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链,鼓励学生自主决策、合作交流,在实践中深化对“运算本质”的理解,逐步建立“数感+策略”的双重能力。五、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唤醒简算意识 (1)口算热身,激活经验教师出示一组快速口算题,要求学生抢答并说出思考过程:① 0.25 × 4 = ② 1.25 × 8 = ③ 0.5 × 0.4 = ④ 2.5 × 0.8 = ⑤ (0.7 + 0.3) × 6 = 学生依次回答:1, 10, 0.2, 2, 6教师追问:“你是怎么这么快就算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0.25和4相乘得1”、“1.25和8相乘得10”、“先算括号里加起来是1”等关键词。小结:“大家的眼睛都很亮,都能发现那些能‘凑整’的数对。这正是我们上节课学到的法宝——乘法运算定律。”(2)回顾定律,明确方向提问:“谁能完整地说出我们在小数乘法中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交换律:改变位置,方便组合结合律:改变顺序,优先计算分配律:分开计算,化繁为简强调:“今天我们要把这些定律用得更熟练、更聪明,去解决一些生活中更复杂的计算问题。”二、情境推进,构建复合问题链 (1)家庭电费单中的数学秘密教师讲述:“李阿姨家这个月用了180千瓦时的电,电价是每千瓦时0.56元。请你帮她算一算,这个月的电费是多少元?”学生列出算式:180 × 0.56 = 鼓励学生用竖式或简便方法计算,得出结果:100.8元。接着补充信息:“如果这是夏季用电高峰期间的价格,而在非高峰时段电价只有0.35元/千瓦时,且她有60千瓦时是在非高峰时段使用的,其余在高峰时段使用。那么她这个月的实际电费又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高峰用电量:180 - 60 = 120(千瓦时)高峰电费:120 × 0.56 = 非高峰电费:60 × 0.35 = 总电费:两部分相加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120 × 0.56 = 67.2(元)60 × 0.35 = 21(元)合计:67.2 + 21 = 88.2(元)对比发现:分时段计价反而更便宜,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2)超市促销中的连乘智慧教师呈现新情境:“某超市正在进行‘买三送一’优惠活动,一种牛奶每盒售价2.8元。王老师想给班里每位同学都发一盒,全班共40人。请问她至少需要花多少钱?”提问:“‘买三送一’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每4盒只需要付3盒的钱。”引导学生计算需要购买的实际盒数:每4盒一组,共需组数:40 ÷ 4 = 10(组)每组付款盒数:3盒实际付款总数:10 × 3 = 30(盒)总费用:30 × 2.8 = 鼓励学生简算:30 × 2.8 = 30 × (3 - 0.2) = 30×3 - 30×0.2 = 90 - 6 = 84(元)或者:3 × 2.8 = 8.4,再乘10得84元。强调:“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的小数连乘,但我们把大问题分解成小步骤,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三、挑战升级,突破简算难点 (1)多重组合,寻找最优路径出示算式:0.125 × 0.25 × 8 × 4提问:“这个算式有四个因数,都是小数或整数,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搭配:方案一:(0.125 × 8) × (0.25 × 4) = 1 × 1 = 1方案二:(0.125 × 4) × (0.25 × 8) = 0.5 × 2 = 1方案三:按顺序算:0.125 × 0.25 = 0.03125 → ×8 = 0.25 → ×4 = 1显然前两种更简便。教师总结:“当我们面对多个因数时,要像拼图一样,找到最合适的配对。0.125和8是一对黄金搭档,0.25和4也是,同时使用结合律和交换律,就能让计算变得轻松。”(2)逆向思维,构造简算条件出示题目:7.6 × 9.9提问:“这两个数都不太好算,有没有办法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形式?”引导学生联想:9.9接近10,可以写成(10 - 0.1)所以原式 = 7.6 × (10 - 0.1) = 7.6×10 - 7.6×0.1 = 76 - 0.76 = 75.24再出示:4.8 × 10.2 = 4.8 × (10 + 0.2) = 48 + 0.96 = 48.96强调:“有时候题目不会直接给你‘好朋友’,我们需要自己创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妙用。”最后出示一道综合题:(2.4 + 1.6) × 0.5 × 2引导学生先算括号:4 × 0.5 = 2,再×2 = 4;或者利用结合律:(0.5 × 2) = 1,再×4 = 4。比较两种方法,体会“先算简单部分”的原则。六、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一、简便运算专项训练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1)0.125 × 3.2 × 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5 × 6.4 × 0.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9 + 0.1) × 5.7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4 × 0.7 + 4.6 × 0.7 =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生活应用题2.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为12.5米,宽为6.4米。如果每平方米可收获蔬菜2.5千克,这块菜地一共可收获蔬菜多少千克?(列综合算式并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策略分析题3. 下面这道题你会怎样算?写出你的简算思路。3.6 × 9.8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探究题4. 想一想:0.2 × 0.4 × 0.5 × 2.5 这个算式怎样计算最简便?试着算一算。简便算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七、学后反思1. 今天我明白了,数学不仅仅是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思考“怎么算更聪明”。以前我总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算,现在我知道了要先看看有没有“捷径”可走。2. 在解决电费和牛奶的问题时,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我把大问题拆开,一步步来解决,这种感觉就像闯关游戏一样有趣。3. 我学会了用“凑整”的眼光去看数字,比如看到0.125就想到了8,看到0.25就想到了4。我相信只要坚持练习,我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一定会越来越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