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1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乘法概念的起始课,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从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的关键节点,为后续学习乘法口诀及解决更复杂的乘除法问题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创设游乐园的情境,提出“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进而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引出乘法概念。接着展示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将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强化对乘法的理解。【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初步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观察、比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关系,发展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乘法的简洁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乘法在表达数量关系中的作用,培养数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符号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2.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能将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教师活动:“同学们,如果老师要你们算一算‘10个5相加’,你们会怎么算?”学生活动:齐声回答:“5+5+5+5+5+5+5+5+5+5=50!”2.教师追问:“那如果是20个5相加呢?100个5相加呢?写这么长的加法算式,感觉怎么样?”学生活动:纷纷表示“太麻烦了!”“要写好久!”3.教师引导:“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数学捷径’,让复杂的加法变得简单!”【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重复相加”的繁琐体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寻求简便方法的欲望,自然引出乘法的学习需求,为新知学习做好心理和认知铺垫。】二、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观察加法算式特点并列举同类算式1.活动1:观察与讨论加法算式特点(1)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上这几个加法算式(展示例题中的加法算式:,,),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呀?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哦。学生活动:生1:我发现它们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一样的。生2:对,都是好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2)教师归纳:非常棒,同学们都发现了这些加法算式的关键特点,那就是它们的加数都相同。2.活动2:列举加数相同的算式(1)教师活动: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是加数相同,那现在老师请大家也来写几个加数相同的算式哦,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写完可以和同桌互相看看。学生活动:生1:我写了,是5个4相加。生2:我写的是,3个7相加。(2)教师总结:同学们写得都很不错呀,都能按照要求写出加数相同的算式啦。【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加法算式特点并列举同类算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相同加数相加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数学规律的初步感知能力,为后续学习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指向数学抽象这一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二.认识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并改写算式1.活动1:引入乘法算式(1)教师活动:同学们,刚才我们写了好多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呀,写起来有时候会比较长,就像有同学说写20个2相加,那要写好长好长呢。其实呀,像这样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写法来表示,那就是乘法算式哦。大家看,求5个3的和,我们原来的加法算式是,那它的乘法算式就可以写成(展示乘法算式并标注各部分名称:“3”下是“乘数”,“×”下是“乘号”,“5”下是“乘数”,“15”下是“积”),这个乘法算式读作“3乘5等于15”。大家来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个乘法算式呀,然后再仔细看看这个乘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哦。学生活动:生1:(跟着老师读)3乘5等于15。生2:我记住了“3”和“5”是乘数,“×”是乘号,“15”是积。(2)教师引导:很好,那现在老师考考大家哦,如果是求4个6的和,加法算式是,那它的乘法算式该怎么写呢?大家先自己试着写一写哦。学生活动:生1:我写的是。生2:我也是这么写的,因为是4个6相加,所以6是乘数,4也是乘数,它们相乘的结果24就是积。(3)教师点评:非常棒,同学们都写对啦,看来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了哦。2.活动2:改写算式(1)教师活动:那现在老师再出一个稍微难一点的哦,20个2相加,大家能把它写成乘法算式吗?写好之后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个乘法算式里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呀。学生活动:生1:我写的是,这里的2表示原来加法算式里相同的加数2,20表示有20个这样的加数,40就是它们的积。生2:我也是这么写的,我觉得乘法算式确实比写长长的加法算式要简便多了。(3)教师总结:对呀,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乘法算式就是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哦。大家现在对乘法算式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啦。【设计意图:通过引入乘法算式并介绍其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学会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使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突破了乘法概念这一教学重难点,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向数学运算和数学抽象这两个核心素养。】三、课堂练习1.摸一摸,填一填。2.樱桃情境乘法算式:__________四、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能用乘法表示。乘法算式中有乘数、乘号和积。我们从具体例子中,发现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进而引出乘法这种简便写法。五、课后任务1.基础性作业:(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 )( )( )(2)写出乘法算式,再读一读,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3个5相加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各部分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2.拓展性作业:(1)小明有5袋糖,每袋有6颗,用乘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颗糖,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2)想一想,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举例说一说。【板书设计】相同加数的加法:小飞机:5个3相加,小火车:4个6相加,过山车:7个2相加,乘法: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乘数),(乘号),(乘数),(积)读作:3乘5等于15【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围绕乘法初步认识展开,以生活情境如小飞机和过山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如)过渡到乘法表示(如),强调乘法是加法简便运算的本质,并通过图片和互动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抽象思维。从教学完成程度看,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成功之处在于情境式教学有效激发了兴趣,学生顺利发现加数相同的特点并理解乘法的简便性;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对乘法算式的书写和组成部分(如乘数、积)存在混淆,如在处理复杂算式如20个2相加时表现出困惑,反映出基础概念需强化,后续教学中应增加针对性练习和可视化辅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