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2乘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2乘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 乘法的初步认识(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于乘法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阶段,是学生从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的关键节点,为后续深入学习乘法运算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材通过“一共有多少个圆”这一具体情境展开,给出整齐排列的圆形图案,借助两位学生不同的观察角度(竖着看和横着看)呈现例题。学生1竖着看,得出与;学生2横着看,得出与。并在最后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和列式的过程,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初步建立乘法的模型意识。
2.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排列图形的数量关系,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合作交流中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行列数量关系正确列出乘法算式并计算。
2.教学难点:体会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教师活动:老师拿出一包糖果,问:“如果老师每天发给4位同学,每人3颗,发5天,一共需要多少颗糖果?你能用最简便的方法算出来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列式,有的用加法连加,有的尝试用乘法。
2.教师追问:“同样是求总数,为什么有的同学用加法,有的用乘法?哪种更简便?乘法到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
3.过渡语:“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乘法背后的秘密,看看它是怎样让计算变得更简单的!”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已有的加法经验,引导其思考“相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为理解乘法意义提供思维支点,激发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按列观察并列出加法算式
1.教师活动: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展示例题中4行6列的粉色圆形图案),我们先竖着看哦,每列有几个圆形呀?那这样的列数有多少呢?大家试着根据这个观察结果,用加法算式来表示出一共有多少个圆形哦。
学生活动:
生:老师,我发现竖着看每列有4个圆形,一共有6列,那加法算式就是。
2.教师引导:非常棒呀,这位同学准确地数出了每列的个数和列数,并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加法算式来表示圆形的总数呢?
3.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每列都是4个圆形,有6列,就是把这6个4加起来,就得到圆形的总数啦。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按列观察圆形排列,列出加法算式,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到用加法运算表示总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意义,为后续引出乘法算式做铺垫,服务于让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教学目标,突破理解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关系的重难点,体现以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指向数感和运算能力的核心素养培养。】
学习任务二、从加法算式引出乘法算式并理解乘法意义
1.教师活动:刚才我们列出了加法算式,那这个加法算式表示有6个4相加对吧,那在数学里呀,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就是乘法。那6个4相加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呢?大家试着写一写哦。
学生活动:
生:老师,我写出来了,是,我记得前面学过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教师追问:很好哦,那这个乘法算式里的4和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4表示每列的圆形个数,6表示列数。
2.教师活动:非常对呀,那除了写成,还可以怎么写乘法算式呢?
生:还可以写成。
3.教师引导:那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之前横着看圆形排列的情况来想一想哦。
学生活动:
生:老师,我知道了,横着看每行有6个圆形,有4行,所以就表示4个6相加,也就是圆形的总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法算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突破理解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关系及乘法意义的重难点,体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符号意识等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三、对比横竖观察的算式并总结
1.教师活动:好啦,现在我们已经从竖着看和横着看两种角度,分别列出了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竖着看我们列出了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横着看我们列出了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同样是或。那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不同观察角度下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哦。
学生活动:
小组1:我们发现不管是竖着看还是横着看,最后算出的圆形总数都是24个。
小组2:我们发现虽然加法算式不一样,竖着看是6个4相加,横着看是4个6相加,但乘法算式是一样的,都可以用或者来表示。
小组3:我们还发现乘法确实比加法简便,写起来快多了。
2.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呀,确实不管从哪个角度观察,算出的总数是一样的,而且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通过这次的观察和计算,大家对乘法的意义和作用是不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不同观察角度下的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进一步强化对乘法意义、乘法与加法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知识的教学理念,指向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课堂练习
1.一共有多少块蛋糕?。
2.先按要求画,再写算式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计算圆形数量,学习了乘法知识。我们发现,对于相同物体整齐排列的情况,既可以横着看,将每行个数相加,也能竖着看,把每列个数相加;而用乘法计算会更简便,比如横着看每行个数乘行数,竖着看每列个数乘列数,都能快速得出总数。
五、课后任务
1.基础性作业:
(1)小明家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花,每行种5株,种了3行。一共有多少株花?请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分别表示。
(2)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做游戏,每列有7个小朋友,有5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拓展性作业:
(3)有这样一些星星,摆成了一个不规则图形,但是仔细看可以发现一部分每行有4个,有3行;另一部分每行有3个,有2行。请问一共有多少颗星星?(用两种方法,先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表示两部分,再合起来算出总数)。
【板书设计】
竖着看:
每列个,有列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横着看:
每行个,有行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发现:
两种不同观察角度,加法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乘法初步认识”展开,以整齐排列的圆形为直观模型,引导学生从“竖看列”(每列个,共列)和“横看行"(每行个,共行)两种角度观察相同加数的累加,并通过列式、与、,体会乘法的简便性及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教学基本达成预设目标:学生能借助实物图正确列出连加和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的意义。成功之处在于:双重视角的对比设计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实物模型的直观性助力抽象乘法概念的建立,从连加到乘法的过渡自然,突出了乘法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运算这一本质。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对“行”与“列”的空间方位术语仍显生疏,在观察角度转换时偶有混淆;此外,对于“虽然观察顺序不同(列优先或行优先),但乘法算式不同(或)却结果相同”这一隐含的交换律思想,部分学生仅停留在结果认同,其深层关联未能主动归纳,需后续强化多维表征与算式对比的引导策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