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版本 数学·苏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年 级 学 期 单 元 一 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一)课 题 第1课时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2.素养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提升数学应用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2.教学难点: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关系。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设计意图】设计购买物品的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1. 购买下面的物品,应付多少钱?(1)情境引入:出示购物情境图,提问:购买 4 本单价 8 元的《中国寓言故事》和 3 个单价 10 元的文具盒,应付多少钱?(2)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 “单价 × 数量 = 总价” 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并交流:8×4=32(元),10×3=30(元),32+30=62(元)。2.导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乘法与加法的混合运算【设计意图】通过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和方法。1.分析题意:(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商品信息?(2)豆豆和小苗各有什么购物计划?2.探究算法:(1)小苗应付多少钱?单独进行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算。(2)全班交流,理解用加法和乘法分别计算的方法。(3)小组合作学习:豆豆应付多少钱?尝试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4)全班汇报分步算式:5×3=15(元),15+50=65(元)。综合算式:5×3+50 或 50+5×3。(5)探究计算方法。①在上面的计算中我们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②从上面的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计算顺序?3.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学习任务二:乘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设计意图】进一步利用购物的情境,在付钱与找钱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探究计算顺序和方法。小苗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1.分析题意:(1)现在和刚才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找回的钱应该怎样计算?2.探究算法:(1)同桌讨论:要算找回的钱,我们先要算出什么?然后怎样算?(2)小组合作:先分步进行计算,然后尝试用综合算式进行计算。(3)交流汇报:100-30×2,先算乘法 30×2=60,再算减法 100-60=40。(4)分析计算的过程,想一想,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应怎样算?3.引导比较,深化算理。(1)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总结运算规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三、课堂练习【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边学边练,有利于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P3“想想做做”第1题。结合例1图中的信息,说说下面算式求的是什么。7×4+50 20-5×3(1)学生先说一说。(2)集体订正,引导纠错。2.教科书P3“想想做做”第2题。说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说一说运算顺序。一起来填空。3.教科书P3“想想做做”第3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引导学生归纳易错点,引起注意。4.教科书P3“想想做做”第4题选择部分内容。32+3×20 56-7×8 21×2+30(1)学生自主完成;(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5.教科书P3“想想做做”第5题。学校操场上有6组同学在跳绳,每组3人,还有26个同学在练武术操。练武术操的同学比跳绳的多多少人?(1)学生认真读题,从题中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说一说怎样计算。(2)学生通过数量之间的关系来独立解决问题。(3)全班交流汇报。6.教科书P6“练习一”第4题。一共有多少个标本?(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全班交流汇报。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和收获。五、板书设计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5×3+50 100-30×2=15+50 =100-60=65(元) =40(元)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