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比大小 课时 第2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物体的多少;理解“等于”“大于”“小于”的含义,并会使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的相对性,发展初步的推理意识和符号意识。本课通过猴子分水果等生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掌握三种符号的读写与应用,为后续学习数的顺序和运算打下基础。学习目标 1. 观察现实世界: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或相等关系,如通过“每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来判断是否够分。2. 思考现实世界:理解“=”“>”“<”三个符号的意义,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这些符号,知道“>”开口朝大数,“<”开口朝小数的规律。3. 表达现实世界:能用语言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如“3个苹果比2个梨多”,并能用数学符号准确表达,提升数感与符号表达能力。学习重点 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实际意义;掌握“=”“>”“<”三个符号的含义及读法;能根据具体数量正确使用符号进行比较。学习难点 区分“>”和“<”两个符号的书写方向与意义,避免混淆;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是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关系,而非孤立存在的符号;在没有实物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抽象比较。评价任务 1. 能通过一一对应方法判断两组物体数量关系2. 正确读写“=”“>”“<”符号3. 能用符号连接两个数字完成比较式子4. 能口头解释“3>2”等算式的实际意义资源与建议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插图(三只猴子分水果场景)、小圆片、数字卡片、磁性符号卡片、田字格练习纸等。建议教师充分利用“猴子分水果”的故事情境贯穿整节课,增强趣味性和连贯性;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思想;采用形象记忆法(如“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辅助学生区分“>”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比较结果,促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关注符号书写的规范性,防止倒置错误。板书设计 比大小同样多 3 = 3 读作:3等于3多 3 > 2 读作:3大于2少 3 < 4 读作:3小于4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猴子分水果中的数学问题 (1)、讲述故事,提出核心问题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今天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要一起吃水果,它们带来了桃子、香蕉和梨。可是每种水果的数量不一样,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公平分配。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吧!”接着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水果情境图,提问:“你们看,每只猴子都想吃一个水果,那么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呢?哪种水果多了?哪种少了?”引导学生关注“能不能一人一个”的问题,初步感知“够”“不够”“正好”等生活化表达,为引入数学符号做好铺垫。(2)、动手操作,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发放学具:每位学生有3个猴子头像卡片、3个桃子图片、2根香蕉、4个梨。要求学生将猴子与水果进行“一对一”配对。先尝试给每只猴子分一个桃子,发现刚好分完,没有多余也没有缺少,引出“同样多”的概念。再尝试分香蕉,发现有一只猴子没有香蕉可吃,说明“猴子比香蕉多”或“香蕉比猴子少”。最后分梨,发现多出一个梨没人吃,说明“梨比猴子多”。通过这种直观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量之间的比较方式,形成清晰的心理表象,理解“多”“少”“同样多”的实际含义。二、引入符号,规范表达——从语言到数学符号的转化 (1)、学习等号“=”,理解“同样多”教师指着“3只猴子分3个桃子”的情况说:“因为每只猴子都能吃到一个桃子,不多也不少,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然后在黑板上写下“3 3”,问:“能不能用一条线把它们连起来表示同样多?”引导学生想到画两条横线,教师顺势介绍:“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符号叫‘等号’,写作‘=’,它表示两边的数量完全一样。”示范书写“3=3”,并带领全班齐读:“3等于3”。强调等号要写得平直、左右对齐。随后请学生模仿写出几个等式,如“2=2”“5=5”,巩固理解。(2)、学习大于号“>”,理解“多”的关系教师转向“3只猴子分2根香蕉”的情况,提问:“现在香蕉够分吗?哪边多?”学生回答:“猴子多,香蕉少。”教师总结:“我们可以说‘猴子的数量比香蕉多’,也就是‘3比2大’。”在黑板上写出“3 2”,然后画一个开口向左的符号“>”,写成“3>2”,并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读作‘3大于2’。”解释其结构特点:“开口大的一边对着大的数,尖角对着小的数。”通过手势比划(左手张开如“>”形)帮助学生记忆。组织学生练习读写“4>3”“5>2”等式子,加深印象。(3)、学习小于号“<”,理解“少”的关系接着处理“3只猴子分4个梨”的情况,提问:“这次梨够分吗?有没有剩下的?”学生发现多了一个梨。教师引导:“这说明梨的数量比猴子多,也可以说猴子的数量比梨少,即‘3比4小’。”在黑板上写出“3<4”,并讲解:“这个符号叫‘小于号’,读作‘3小于4’。”再次强调:“开口仍然朝着大数,尖角对着小数。”让学生观察“>”和“<”的区别,总结规律:“大于号开口向左,小于号开口向右。”安排学生用手势模拟两个符号的方向,并快速辨认教师出示的符号卡片,强化视觉记忆。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在游戏中掌握符号使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练习,落实基本技能学生打开课本,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判断松鼠与松果的数量是否匹配,选择“正合适”的那一堆松果画“√”。此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一一对应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分析为什么5只松鼠只能选5个松果的那一堆。接着完成第2题:“在少的后面画‘√’”,比较4只鸡和5只鹅,明确“4比5少”,所以应在鸡的后面打勾。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认知。(2)、填空比较,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完成第3题:给出玉米与熊、鹰与篮球的数量对比图,填写“4○3”“3○4”“2○3”中的符号。学生需先数清每组图中物体的数量,再判断大小关系并填入正确符号。教师提醒:“先数清楚,再想哪个数大,开口朝哪里。”对于易错点“3○4”,个别学生可能误填“>”,此时引导其回忆“开口朝大数”的口诀,重新判断。通过此类题目,逐步摆脱实物依赖,过渡到数字间的直接比较。(3)、开放交流,拓展比较视野出示第4题的森林场景图(含兔子、熊、胡萝卜、凳子等),引导学生自由提出可以比较的问题。例如:“兔子和熊谁多?”“胡萝卜和凳子一样多吗?”“小鸟和树怎么比?”鼓励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并解答,如“3只兔子和2只熊,3>2,兔子多。”“4根胡萝卜和3个凳子,4>3,胡萝卜多。”通过开放式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当堂检测 ① 填一填,在○里填上“>”“<”或“=”。3 ○ 3 2 ○ 4 5 ○ 1 4 ○ 4 1 ○ 5② 连一连。左侧列出三组数字:3和3、4和2、1和5右侧列出三个符号:=、>、<要求学生将每组数字与其对应的符号连线。③ 判断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3>5 ( )(2)2<4 ( )(3)5=5 ( )(4)1>2 ( )作业内容 一、写一写在田字格中每个符号“=”“>”“<”各写一行(每行8个),注意书写工整、方向正确。二、比一比完成下列比较:4 ○ 2 3 ○ 3 1 ○ 4 5 ○ 3 2 ○ 5三、找一找回家后找两样物品,比较它们的数量,用今天学的符号记录下来。例如:“我家有3双筷子,2个勺子,3>2。”一致性 本节课围绕“观察—思考—表达”展开,学习目标聚焦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与符号表达,教学过程通过情境体验、操作验证、符号引入、练习应用层层推进,评价任务涵盖判断、书写、比较等多个维度,检测题与作业均紧扣“比大小”这一核心内容,实现了目标、教学与评价的高度统一。资源选用贴近儿童心理,建议加强个别学生的符号方向辨析训练,整体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学后反思 1. 情境故事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帮猴子分水果”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比较过程,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操作准确判断数量关系,说明具象思维支撑下的概念建构是成功的。但部分学生在脱离实物后仍依赖手指辅助判断,需在后续教学中增加心算训练。2. “>”和“<”的区分仍是难点,尽管采用了口诀和手势辅助,仍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出现符号颠倒现象。建议在下一课时增设“符号翻翻乐”游戏:教师出示两个数字,学生迅速举起相应符号卡片,强化条件反射式的反应速度。3. 学生在口头表达“3>2”时多能说出“3比2大”,但较少使用“2比3小”的逆向表述,反映出思维灵活性不足。今后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双向描述数量关系,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减法奠定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