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水位上升了多少?——初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课时 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本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内容。学生应能进行简单的小数除法运算,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课标强调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意义,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本课通过“三峡大坝蓄水3天水位上升9.84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的问题,从而引出9.84÷3的计算任务。教学中应注重算理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小数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除法来思考,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二、学习目标1. 学生能在“三峡大坝蓄水”这一真实情境中,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能正确列出算式9.84÷3,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感知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单位换算)、观察竖式、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将米转换为分米或厘米进行计算的转化思想,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明确“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三、学习重点1. 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情境正确列式。2.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能正确地写出商的小数点位置。四、学习难点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 理解当余数不够除时,需要在被除数末尾添0继续除的算理。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1. 情境提问:观察教材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否列出正确的算式?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列式能力。2. 小组汇报:展示将9.84米转换为984厘米再除以3的计算过程,说明每一步的意义,评价其对转化思想的理解。3. 竖式纠错:出示错误的竖式(如小数点未对齐、漏写小数点等),让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评价其对计算规则的掌握情况。4.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几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题目,教师巡视检查计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本课是小数除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整数除法、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三峡大坝”这样的国家工程有浓厚兴趣。他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初步接触过“转化”思想,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部分学生对于小数点的处理仍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位置错误。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如单位换算),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强化对算理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七、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图,激发兴趣。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画出三峡大坝的轮廓,并讲述:“同学们,2003年6月1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正式开始蓄水。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来看一个数据:蓄水3天,水位上升了9.84米。”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蓄水3天,水位上升9.84米”,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信息,感受数据的真实性与震撼力。提问:“看到这个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如“一共上升了多少米?”“每天上升多少米?”“哪一天上升得最多?”等。对于“每天上升多少米”这个问题,教师予以肯定:“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位上升的速度。”(2)、明确问题,列出算式。追问:“要求‘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应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高度÷天数”,即“9.84 ÷ 3”。教师板书算式:9.84 ÷ 3 = 继续提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是小数,而除数是整数,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如何计算像9.84÷3这样的小数除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尝试计算,暴露思维。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你打算怎样计算9.84÷3?可以先想一想,再试着算一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巡视过程中,收集不同的解法,特别是那些体现转化思想的方法,如将米换成分米或厘米计算。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有学生可能会说:“我把9.84米变成984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9.84米就是984厘米。然后用984÷3=328(厘米),最后把328厘米变回米,就是3.28米。”教师及时表扬这种善于转化的同学,并板书这一过程:9.84米 = 984厘米 → 984 ÷ 3 = 328(厘米)→ 328厘米 = 3.28米。强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了我们熟悉的整数除法。”(2)引入竖式,规范书写。教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巧妙。其实,我们也可以直接用竖式来计算9.84÷3。”一边写一边讲解:“首先,3除9,商3,写在个位上,3×3=9,9-9=0。接下来,把被除数的小数点落下来,8落在3后面,变成8。这时,8表示8个十分之一。3除8,商2,写在十分位上,2×3=6,8-6=2。然后,把4落下来,和2组成24,24表示24个百分之一。3除24,商8,写在百分位上,8×3=24,24-24=0。所以,9.84÷3=3.28。”重点强调:“大家注意,我们在写商的时候,一定要把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写,才能保证每一位上的数字都对应正确。” 三、对比分析,深化理解。 (1)、比较两种方法,沟通联系。将之前的单位换算法与竖式法并列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从高位算起;都要处理小数部分;结果都是一样的。进一步引导:“其实,竖式中的‘8’代表的就是8个十分之一,也就是80厘米,这和我们把9.84米变成984厘米再除,本质上是一致的。竖式只是把这种转化过程简化了,直接在原数上进行操作。”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背后的算理,认识到竖式是单位换算法的抽象与简化。(2)、解决疑问,巩固要点。回顾教材中的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写在这儿?”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讲解,自己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补充说明:“因为8是从十分位落下来的,它代表8个十分之一,所以商的2也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必须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数位的准确性。”出示一道类似的题目,如6.3÷3,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并指名板演,全班订正,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一、基础练习1. 完成下列竖式计算:8.4 ÷ 4 = ______7.2 ÷ 6 = ______12.6 ÷ 3 = ______9.6 ÷ 8 = ______二、应用提升2. 一艘游轮在三峡库区航行3小时,共行驶了84.9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三、拓展思考3. 不计算,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大于3:9.3 ÷ 3 ______8.7 ÷ 3 ______10.2 ÷ 3 ______九、学后反思1. 我今天学会了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知道了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 我明白了可以用把米换成厘米的方法来帮助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3. 我在计算时还要更加细心,特别是在写小数点的时候不能马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