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课题 《 1米有多长》 课时 第3课时课标要求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主题,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和深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要求: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可以用“m”表示,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即1米 = 100厘米。 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能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进行估测,并进行实际测量。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米”的意义,并形成1米的量感,能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选择“米”或“厘米”为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可以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后的延伸学习,从“厘米”扩展到“米”,帮助学生建立更大的长度单位概念,为后续学习千米、面积等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创设“游乐园买票”的真实情境,引出“米”的学习必要性。通过“100根1厘米的小棒接起来才是1米”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直观操作,深刻揭示“1米=100厘米”的本质关系,帮助学生从“厘米”的旧知中自然生长出“米”的新知。“比一比,1米到我哪里”等活动,引导学生以身体为尺,将抽象的“1米”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自身身体经验,这是形成量感的关键步骤。“填单位”和“估测身高”的练习,直接对应课标“能选择适当的单位”和“能进行估测”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对比和辨析中强化对两个单位适用性的理解。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也具备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 对“米”这个较大单位缺乏直观感受,容易与“厘米”混淆。估测能力较弱,尤其是对较长物体的估计。 教学时,多提供身体尺(如身高、臂展)、教室物品(黑板、门)等参照物。 设计估—测—比的活动流程,强化体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摆100厘米长的小棒,初步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米=10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比一比、说一说、量一量等活动,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量感,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会长度单位“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教学准备 米尺、厘米尺、小棒(每组100根)、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动物王国一年一度的欢乐游园会开始啦!动物游乐园门口热闹非凡,小长颈鹿迈着长腿来了,小乌龟也慢悠悠爬着赶来,正准备进去,却被警察小狗拦住了。原来,门口立着个牌子,上面写着 “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1米有多长呢?它们到底能不能免费入园呢?咱们和小动物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米”这个长度单位,帮它们解决难题吧! 通过创设动物游园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1米”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二、探究 活动一 :厘米到米 1.初步认识1米。 师: (1)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猜一猜,1米会有多长。 (3)讨论一下,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一起通过摆小棒来探寻米和厘米的关系吧! 【课件出示】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看图片,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们说得非常清楚,100个1厘米连接起来就是1米。现在同学们可以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4人一组摆出1米。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2.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摆出了100厘米,这真的就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我们拿尺子来比一比。 【课件出示】 师:我们把这样的尺子叫作米尺。像量黑板、课桌、身高这样比较长的长度,用米尺量起来就方便多了。 观察一下米尺,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明确: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1米=100厘米,米可以用m表示。 3.进一步感受1米有多长。 (1)比一比。 师:1米到底有多长?如何更具体地感知呢? 【课件出示】 学生:“米”可能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机灵狗用1cm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摆,已经摆了13根。 学生:1米就是100个1厘米连接起来那么长。 学生开始活动,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学生:我们是用1厘米长的小棒1根1根摆出来的。 学生:我是十个十个地摆,我们发现10个10厘米就是1米。 学生:米尺上有刻度。 学生:米尺上有0,10,20,30,…100这些数。 学生:米尺也是把0刻度作为尺子的起点。 学生拿米尺实际比一比,感知1米的长度。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摆出1米长度的小棒,观察米尺并交流发现,实际比一比感知1米的长度。 | 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观察,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1米=100厘米”的关系,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测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估测和实际测量的对比,培养学生的量感和估算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二 :合作测量 1.量一量。 师:小组合作,量一量教室有多长。 2.进一步理清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 【课件出示】 估测身高。 估一估,晨晨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师:晨晨和机灵狗相约来到教室,正准备进入教室,看到高高的教室门,晨晨想“我有多高?”,可是没有尺子,怎样才能知道呢? 师: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1拃的长度、门的高度或其他物体的长度来进行估测。现在请同学们估一估,晨晨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太棒了,用门的高度估测出了晨晨和机灵狗的身高。 4.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物体长度。 量一量,黑板有多长? 师:解决了心中的问题,晨晨打开门进入教室,遇见一个新问题“量一量,黑板有多长?”你们能帮他解决吗?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师:谁愿意上来量一量,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测量。 演示:用米尺量,米尺0刻度与黑板一端对齐,在1米处用粉笔做上标记,然后移动米尺0刻度对齐做记号的地方,在1米处继续做记号,直到黑板另一端。(边说边演示)。有2个米尺长然后还多了一点,最后一次移动米尺,不够1米。 师:思路非常清晰,最后一次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表示,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我们需要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拃量桌子长度,1拃大约15cm,可以数一数有几拃,就知道身高了。 学生:一拃一拃地数太麻烦了,仔细观察图片,知道门的高度是2米,可以根据门的高度推测。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门大约有2个晨晨那么高,门高2米,所以晨晨高约1米,也就是100厘米;门大约有4个机灵狗那么高,2米=200厘米,机灵狗高约50厘米。 学生:我和你的想法不同,我是用晨晨的身高来估计机灵狗的高度。晨晨高约100厘米,晨晨大约有2个机灵狗那么高,100厘米的一半是50厘米,机灵狗高约50厘米。 学生自主交流,然后指名上台测量,全班交流测量方法及结果。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测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估测和实际测量的对比,培养学生的量感和估算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变式 播放视频《1米有多长》,强化视觉印象。 观看并说出生活中1米左右的物体。 通过视频等多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直观印象,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 估一估,1米大约相当于几支铅笔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或1厘米? 2.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一填。 (1)铅笔长约17_____。 (2)旗杆高约8_____。 (3)房子高约3 _____。 (4)毛巾长约60 _____。 3. 谁猜得对? 这张桌子大约有多高? 4.估一估,量一量。 说一说,估计时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5.连续做4次立定跳远,把每次跳远的成绩记录下来。 比一比,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在( )里填上“ 厘米”或“米”。 (1)立式空调高约2( )。 (2)电脑屏幕宽约46( )。 (3)鼠标长约10( )。 (4)长颈鹿高约5( )。 (5)手机宽约6( )。 (6)香蕉长约19( )。 2.(1)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 (1)全长是100厘米,也就是 ________ 米。 (2) 已经爬了70厘米,还剩 _________厘米。 3.一根彩带,捆扎礼品盒用去了55厘米,还剩30厘米。 这根彩带原来长多少厘米? 4.小明现在的身高是90厘米,再长多少厘米就到1米了?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以及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亲身体验,对1米的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不足与改进: 学生在估测时仍存在较大误差,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估测训练,多提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作为参考,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更准确的量感。同时,可增加更多小组合作和互动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操作和讨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