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米与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编写考虑到学生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其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完善长度单位体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测量和计算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有厘米认识的知识基础,且有使用学生尺测量的经历。但对于毫米概念的理解和1毫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仍有难度。教学中应结合熟悉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体验,加强对毫米的认识。课时教学目标观察现实世界1. 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长度,能发现用厘米测量某些物体长度的局限性。2. 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准确识别毫米刻度,了解毫米与厘米的位置关系。思考现实世界1. 思考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毫米作长度单位。2. 思考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表达现实世界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毫米的长度,以及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2. 能够清晰地表达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明确毫米在长度单位体系中的地位。2. 掌握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换算。3. 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难点1.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准确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2. 理解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合理选择毫米作单位。3. 正确读取以毫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避免读数错误。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1分硬币、身份证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与问题 知识回顾(1) 教师微笑着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呀?”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铺垫。(2) 当学生回答出米和厘米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什么工具呢?”强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3) 教师展示一些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巩固所学知识。(4) 教师提出一个简单的测量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应用能力。(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方法。(6) 教师展示一个较短物体的图片,提问:“如果用厘米测量这个物体的长度,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引入毫米做准备。(7)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8)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课题“毫米的认识”,正式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1. 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并回答问题。2. 观察图片,说出物体长度。3. 思考并回答测量问题。4. 猜测解决测量问题的方法。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问题思考:☆☆☆猜测表达:☆☆☆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搭建桥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毫米的认识。探究与发现 毫米产生的意义 测量体验(1) 教师拿出一本数学书,说:“同学们,我们来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估计值。(2) 教师接着说:“现在请大家用直尺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看看和自己估计的结果一样吗。”学生开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3)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测量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4) 测量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遇到的问题。(5) 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量出的宽不是整厘米数,比18厘米多一些,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等。(6)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提问:“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思考毫米产生的必要性。(7) 教师适时引出毫米的概念,说:“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8)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毫米的英文缩写“mm”,加深学生的记忆。 1. 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并记录。2. 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填写学习单。3.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测量结果和问题。4. 思考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评价任务 估计准确:☆☆☆测量操作:☆☆☆交流分享:☆☆☆设计意图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厘米测量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认识毫米 直尺观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尺的放大图片,说:“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看上面除了厘米刻度,还有什么。”引导学生关注毫米刻度。(2) 教师提问:“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呢?”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3) 当学生回答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后,教师给予肯定,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直尺刻度图,标注出1毫米。(4)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个小格,也就是多少毫米。(5)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数数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如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数。(6) 教师请学生汇报数数结果,预设学生回答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厘米=10毫米”。(7)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1厘米被平均分成10个小格,每个小格是1毫米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8) 教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不同长度的毫米数,如2毫米、5毫米等,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1. 观察直尺,发现毫米刻度。2. 分享关于毫米的知识。3. 数1厘米里的小格数并汇报结果。4. 在直尺上找出不同长度的毫米数。评价任务 观察发现:☆☆☆知识分享:☆☆☆数数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直尺、数数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感悟1毫米的长度 实物感知(1) 教师说:“同学们,现在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手势初步感受1毫米的长度。(2) 教师展示1分硬币和身份证,说:“大家看,1分硬币的厚度和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进一步感受1毫米的实际长度。(3) 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如纸张的厚度、头发的粗细等,拓展学生的认知。(4) 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物品,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和补充。(5) 教师提问:“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呢?”引导学生思考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6) 当学生回答玻璃的厚度、降雨量等用毫米作单位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7) 教师总结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常见情况,强调毫米在精确测量中的重要性。(8)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想象1毫米的长度,强化学生的记忆。 1. 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 摸1分硬币和身份证感受1毫米。3. 寻找生活中约1毫米的物品并分享。4. 思考并回答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评价任务 手势表达:☆☆☆实物感知:☆☆☆应用思考:☆☆☆设计意图 通过手势、实物感知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巩固与应用 课堂练习 基础巩固(1) 教师布置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说:“同学们,完成这道填一填的题目,读测量结果的刻度数时,要先看有几厘米,再数有几毫米。”让学生独立完成。(2)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刻度的读取方法。(3)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正确的读数方法。(4) 教师布置“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量一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巩固用毫米测量的技能。(5) 教师再次巡视,观察学生的测量情况,对测量方法不正确的学生进行纠正。(6) 教师请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点评和分析,强调测量的准确性。(7) 教师出示一些单位换算的题目,如“1厘米=( )毫米”“( )毫米=3厘米”等,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8)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1. 独立完成填一填题目。2. 量一量物体的长度并汇报结果。3. 完成单位换算练习。4. 倾听教师总结和鼓励。评价任务 读数准确:☆☆☆测量规范:☆☆☆换算正确:☆☆☆设计意图 通过有层次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测量技能和单位换算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与评价 课堂总结(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 当学生回答学会了毫米的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等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3)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合作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记录下来。(5) 教师再次强调毫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提高数学应用能力。(6)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7)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8) 教师整理教学资料,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学习收获。2. 倾听教师总结和评价。3. 记录课后作业。4. 接受教师的鼓励和要求。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表现评价:☆☆☆作业接受:☆☆☆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3题和第24页练习五第1 - 3题。2. 测量家中5种不同物品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记录下来。3. 填空:3厘米=( )毫米,50毫米=( )厘米。拓展作业1.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毫米作单位,并记录下来。2. 思考如果没有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生活会有哪些不便。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量短或精确测量用毫米(mm)1厘米=10毫米直尺:1小格是1毫米生活实例:1分硬币、身份证厚约1毫米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毫米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观察直尺、实物感知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究,较好地掌握了毫米的相关知识,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观念。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1. 在学生测量过程中,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测量任务,影响了教学进度。2. 对于个别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不够细致,导致他们对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不够牢固。3. 课堂练习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