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内容,以“盲人摸象”故事引入,强调全面观察重要性。通过大熊猫玩具和几何体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这一核心概念,为后续学习空间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能辨别基本方位,认识简单几何体,有一定观察能力,但空间观念弱,对“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形状不同”需直观体验。他们对动手操作和情境活动感兴趣,不过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有待提升。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 能感受观察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影、建筑等。
思考现实世界
1. 能根据看到的简单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推测立体图形的形状,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2. 能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2.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和推理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辨认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 建立物体与视图的对应关系。
3. 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会全面观察事物。
难点
1. 根据一个面的形状推测立体图形的形状。
2. 理解同一视图可能对应多个立体图形。
3.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和推理过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玩具大熊猫、立体图形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故事引入
(1) 课件出示“盲人摸象”故事图片,向学生讲述故事内容:几个盲人去摸大象,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像柱子,摸到尾巴的盲人说大象像绳子,摸到身子的盲人说大象像一堵墙。
(2) 提问学生:“为什么盲人对大象的描述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观察角度对结果的影响。
(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
(4)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观察角度的重要性,引出全面观察的概念。
(5) 再次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全面观察。
(6)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看地图、观察建筑物等。
(7) 对学生的举例进行点评,进一步强化全面观察的意识。
(8) 揭示课题: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1. 观看故事图片,倾听故事内容。
2.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
3. 分享生活中需要全面观察的例子。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
发言准确:☆☆☆
举例恰当:☆☆☆
设计意图 通过“盲人摸象”的经典故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观察角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全面观察”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奠定基础,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大熊猫图 实物观察
(1) 课件出示教科书P1例1,把玩具大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前面来,分别站在大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2) 向其他同学说明这四个位置分别是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
(3) 提问站在不同位置的同学:“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4) 倾听学生的描述,如小红站在大熊猫玩具的后面,能看到它的背;小亮站在前面,能看到它的脸和四肢等,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纠正。
(5)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这四位同学的描述,思考他们看到的样子为什么不同。
(6) 提出关键问题:“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因为是从不同方向观察的。
(7) 明确结论:从不同角度观察相同的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8) 进一步提问:“怎样区分左右侧视图?聚焦蝴蝶结位置,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来区分左右。 1. 四个同学分别站在指定位置观察大熊猫。
2. 用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大熊猫的样子。
3. 倾听其他同学的描述,思考看到的样子不同的原因。
4. 尝试根据蝴蝶结位置区分左右侧视图。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描述准确:☆☆☆
思考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观察大熊猫玩具,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不同,建立空间观念。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培养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提问“如何区分左右侧视图”,帮助学生突破“左右方向辨别”的难点。
探究新知 活动二:观察立体图形,归纳视图特征 小组合作观察
(1)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观察大熊猫的方法观察长方体。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长方体模型。
(2) 要求小组内的同学分别从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 巡视各小组的观察情况,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描述。
(4) 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观察结果,如小红从左面看,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小亮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等。
(5) 对小组代表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6) 让学生继续观察正方体、圆柱、球,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并记录看到的图形。
(7) 用课件呈现不同立体图形的视图,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梳理特征。如正方体各方向均为正方形,球任意方向看到的都是圆。
(8)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时,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 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
2. 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长方体的形状。
3. 观察正方体、圆柱、球,并记录看到的图形。
4. 参与小组讨论,总结不同立体图形的视图特征。
评价任务 合作有序:☆☆☆
观察准确:☆☆☆
总结合理:☆☆☆
设计意图 从具体物体大熊猫过渡到几何体,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不同立体图形的视图特征,引导学生归纳规律,形成结构化知识。小组合作观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探究新知 活动三:根据视图推测立体图形 推理猜想
(1) 给出一个面的图形,如正方形,让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如可能是正方体、特殊长方体、特殊圆柱等。
(3)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
(5) 用课件演示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强调“同一视图可能对应多个立体图形”。
(6) 提出新的问题:如果看到的一个面是“ ”,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如果看到的是“ ”呢?
(7) 让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巩固根据视图推测立体图形的方法。
(8) 明确结论: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推测立体图形的形状时,要考虑全面,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 1. 思考给出的图形可能对应的立体图形。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 观看课件演示,理解同一视图可能对应多个立体图形。
4. 再次思考新问题,深化对推理方法的理解。
评价任务 猜想合理:☆☆☆
讨论积极:☆☆☆
推理准确:☆☆☆
设计意图 从单一视图反推可能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意识。通过讨论“同一视图可能对应多个立体图形”,让学生理解数学结论的多样性,避免思维定式,强化“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巩固练习 分层练习
(1) 布置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根据正方体相对面的数,判断观察到的数字。
(2)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3) 做完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答案,交流解题思路。
(4)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过程,进行全班讲解和点评。
(5) 布置提升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连线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6)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形的特征,仔细思考后再连线。
(7)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8) 完成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体订正和讲解。 1. 完成基础练习,与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2. 上台展示答案和解题过程。
3. 完成提升练习,独立思考后连线。
4. 观看同学的答案,参与集体订正。
评价任务 基础题正确:☆☆☆
提升题准确:☆☆☆
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基础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提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通过交流和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说一说自己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如“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形状不同”“看到正方形可能是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等。
(3) 倾听学生的分享,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
(4)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观察物体时要注意方向,根据特征判断视图,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5) 再次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观察物体的知识。
(6)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摄影、建筑设计等。
(7) 对学生的举例进行点评,进一步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8)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思考。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的收获。
2. 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3. 举例说明观察物体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倾听老师的总结,明确学习重点。
评价任务 回顾全面:☆☆☆
分享清晰:☆☆☆
举例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分享收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完成课时练相关习题。
2.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3. 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题。
实践作业
1. 回家观察电视机或冰箱,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与家人分享。
2. 寻找生活中的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向家人描述看到的形状。
3. 尝试用积木搭建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记录看到的图形。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方向 → 形状不同
熊猫玩具:正面、左面、右面、后面
立体图形的视图
正方体:正方形(各方向)
圆柱:正面/左面→长方形(或正方形),上面→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成功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了全面观察的重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观察、小组合作和推理猜想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3. 分层练习的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小组合作观察时,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组织和引导。
2. 在根据视图推测立体图形的环节,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对于同一视图可能对应多个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不够牢固,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辅导。
3. 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部分有些仓促,没有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