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生物与环境第2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年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苏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二章的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承接上一节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阐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了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以及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改变环境,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念,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图片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环境。同时,教材也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形成正确爱护环境的价值观。 2.科学思维: 学会使用干湿表,训练测量技能,尝试收集和处理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态度责任: 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展示“我国大力植树造林”视频。 提问:为什么我们国家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植树造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森林能够净化空气,使空气格外新鲜、凉爽。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思考并回答问题。新知探究 一、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生物对其生存的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展示热带雨林与沙漠的图片及空气湿度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提问:气象工作人员如何获得环境中的相对湿度数据呢? 介绍方法与技能——测量:利用仪器或量距测定研究对象的温度长度、速度、浓度、体积、时间、面积等。测量获取的数据,提供实验的后期分析,用这些数据可描述所要观察的现象,测量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例如,在本实验中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要使用干湿表、计时器等工具。由于工具、操作者、测量时间、测量地点等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会有误差。多次测量并其平均值,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空气湿度是对生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生物也会影响生存环境中空气湿度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活动1: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师生共同回顾科学探究的6大过程。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提出问题的是? 2.你作出假设的是? 3.你制订的方案是? 4.你准备如何实施?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被类型的环境特征,提出问题:“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有何影响?”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观察结果作出假设,如“植被越茂密,空气湿度越大”。 制订方案: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灌木丛、草坪、裸地3种不同的植被环境进行实验。2.在一天内选择早晨中午两个时间段分别测量三种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每次测量时要重复测量3~5次,每个数据的测量时间间隔几分钟。3.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取平均值,填在表2-1中。也可以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柱状图等。 注意:1.测量时,干湿表不要靠近地面或置于灌木丛的顶部,以免测量的数值不能反映实际湿度。2.在测量过程中要排除干扰因素,如人工浇水等。测量地点周围也不能有水田、池塘、河流和湖泊等。 结论与讨论: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植被环境进行测量? 2.为什么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测试? 3.裸地、草坪、灌木丛三者哪组数据起对照作用? 4.每个时段测定3—5次,然后取平均值,有什么好处? 5.生物生活的环境中还有哪些生态因素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思考问题并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案。 跟随教师讲解,明确实验材料用具、单一变量等实验注意事项,完善小组的科学探究方案。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还有很多。 展示地衣、土拨鼠、蚯蚓等图片。 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风化,从而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创造条件;草原鼠害严重时,会破坏草原植被,甚至会导致草原退化、沙化…… 不同的生物对同一环境的影响相同吗?阅读P44资料,分析互花米草和红树林分别对海洋滩涂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不同的生物对同一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跟随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某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将测得的相对湿度(%)的数据绘制成了下图所示的空气湿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是( ) A.图示曲线说明同一时间的空气湿度:灌丛>草地>裸地 B.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湿度可用同一个干湿计测量 C.重复测量取平均值可提高数据的科学性 D.测量每处的空气湿度时,都应该将干湿计放置于地面上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裸地没有植物,空气湿度小(早晨、中午、晚上都是最小);灌木丛植物比草地多,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大,而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因此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比草地的大;草地植物比灌木丛的少、但比裸地的多,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因此草地的空气湿度比灌木丛的小比裸地的大,同一时间的空气湿度:灌丛>草地>裸地,故A正确。 B.该实验的变量是时间和植物类型,干湿计不是变量。干湿计应该保持相同的状态,因此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湿度可用同一个干湿计测量,故B正确。 C.为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故C正确。 D.干湿计测量空气湿度时,应悬挂在一定高度,通常是离地面1.5米左右,因此不能把干湿计放在地面上进行测量,比如放在树杈上,故D错误。 故选D。 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用到的测量仪器是( ) A.放大镜 B.温度计 C.干湿表 D.望远镜 【答案】C 【分析】学会正确的使用干湿表,注意和普通的温度计使用不同。 【详解】A.放大镜主要用于观察物体的细节,其功能是放大物体的图像,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物体的微小特征。在该实验中,放大镜无法直接测量空气湿度,不需要用到放大镜,故A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故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不需要用到温度计,故B不符合题意。 C.干湿表又称“干湿球温度表”,是测定气温与空气绝对湿度的一种仪器。有两支同样的温度表组成,其中一支的感应部分不包纱布,称干球温度表,其示度即空气温度;另一支的感应部分包着浸透纯水或已结冰的纱布,称湿球温度表,因湿球纱布上水分蒸发耗热,前者示度在未饱和空气里总是高出后者。从两者的差值用气象专用表查出绝对湿度,故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必须要用到干湿表,故C符合题意。 D.望远镜主要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其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图像,使观察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远处的景象。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望远镜与测量空气湿度无关,不需要使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是( ) A.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 B.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C.鹿遇敌害快速奔跑 D.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 【答案】D 【分析】生物影响环境指生物通过自身活动改变环境;而生物适应环境或环境影响生物则指生物为适应环境形成特征或环境对生物的限制。 【详解】A.青草地的蛙体色与环境相近,属于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骆驼尿液少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鹿快速奔跑是逃避敌害的生存行为,属于生物适应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更新空气成分,改变了环境中的气体组成,属于生物影响环境,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爬山虎的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可以腐蚀周围环境。下列生物与环境关系中,与此相似的是( )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D.荒漠中的骆驼刺有发达的根系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爬山虎的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可以腐蚀周围环境,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详解】A.脂肪(脂质)是动物体内重要的储备能源物质,企鹅皮下脂肪厚,能够贮存更多的能量,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寒冷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相符,故A不符合题意。 B.沙漠植物防风固沙是植物通过根系固定沙土,这是生物改变和影响环境,属于生物影响环境,与题干现象相似,故B符合题意。 C.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它的叶退化成刺,能够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相符,故C不符合题意。 D.骆驼刺的发达根系是为了吸收深层水分,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相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运用丰富的实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课堂总结环节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探究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影响了实验效果。课堂互动环节较多,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存在跑题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者资料,让他们有更多的准备时间,从而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同时,我也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教学效果。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