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生物与环境第2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1课时)年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1课时)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苏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二章的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承接上一节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阐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了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以及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改变环境,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念,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模拟小鸟捕食,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图片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表现。同时,教材也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生态观念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2.科学思维: 学会收集、分析图文资料,通过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3.态度责任: 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 能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展示“沙漠中的蛇”与“草丛中的蛇”图片。 为什么生活在沙漠中的蛇大多是黄色,而生活在绿色草丛里的蛇大多是绿色的? 教师引导说出:体色与环境相似的生物可能更不易被天敌或猎物发现,更容易存活。 跟随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新知探究 一、模拟小鸟捕食 能否验证刚才的猜想:体色与环境相似的生物可能更不易被天敌或猎物发现,更容易存活。 教师总结:通过模拟实验。 【活动1:模拟小鸟捕食】 如何模拟环境?如何模拟昆虫(鸟类食物)?如何模拟鸟类?如何模拟捕食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几种大小相似,颜色不同的种子(如赤豆,绿豆等)若干,计时器,颜色鲜艳的塑料绳等。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材料和用具制定实验方案,并讨论以下问题: 1.获取的猎物中哪一种颜色的数量最多?草坪上的幸存者中,哪一种颜色的数量最多? 2.如果这是自然界的真实情况,那么什么颜色的昆虫不易被天敌(捕食者)发现?这对昆虫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方案:1.在校园或附近社区寻找一片耐踩踏的草坪(也可以用仿真草坪替代),用颜色鲜艳的塑料绳圈出一定的面积,把圈划的草坪看作昆虫的“栖息地”。2.用大小相似、颜色不同的种子模拟不同种类的昆虫,将这些种子随意撒在圈出的草坪上。一人记录活动数据,其余人扮作“小鸟”,在草坪上捕捉“昆虫”。3.在规定的时间内,统计小组成员获得的“昆虫”种类和数量,以及草坪上幸存的“昆虫”种类和数量。4.上述过程重复3次,并将获得数据求取平均值。 提示:如果在天然草坪上做实验,那么种子要煮熟晒干后使用,以免活动会有遗留的种子发芽,破坏原有的草坪。如果在仿真草坪上做实验,那么不需要处理种子。 总结:体色与环境相似的生物可能更不易被天敌或猎物发现,更容易存活。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生物的保护色。 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讨论问题。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形态 展示舟蛾、稚鸡、云豹、老虎、蝗虫、雷鸟,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保护色。 展示箭毒蛙、毒蘑菇等,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 展示兰花螳螂、枯叶蝶、叶海龙、竹节虫等,动物在外表形态或色彩斑纹等方面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状态——拟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概念、特点和作用等。 小结:生物能在形态上适应环境。 2.结构 观察课本P40图2-9,思考各种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的环境的。 简单介绍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观,即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小结:生物能在结构上适应环境。 3.生理和行为 展示红树林分泌盐粒、北极熊冬眠、鸟类迁徙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生物还可以再生理和行为等方面适应环境。 进而引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及其意义,简单讲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生物学思想。 生物普遍地适应环境意味着生物时时刻刻都适应环境吗? 展示雷鸟的例子,引出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 跟随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在自然界中,枯叶蝶翅膀酷似枯叶,箭毒蛙体表具有鲜艳的色彩,北极狐冬季毛色变为纯白。这三种生物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B.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答案】B 【分析】(1)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 (3)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 【详解】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从而使自身得到保护或其他利益。枯叶蝶翅膀的形状、颜色和纹理都与枯叶极为相似,甚至在停歇时,它会将翅膀合拢,露出像叶柄、叶脉等细节,让天敌难以分辨它是一只蝴蝶还是一片枯叶,以此躲避敌害,这是典型的拟态现象。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能对天敌起到预警作用,使天敌不敢轻易攻击。箭毒蛙具有色彩鲜艳的外表,通常呈现出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组合。这是对捕食者的一种警告,表明它具有毒性,捕食者若误食可能会中毒甚至死亡。 保护色是指动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以隐藏自己、躲避敌害或便于捕食。北极狐生活在北极地区,冬季环境被冰雪覆盖,一片洁白。北极狐冬季毛色变为纯白,能够与周围的白色雪景融为一体,使其在捕食和躲避天敌时更具优势,不易被发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模拟小鸟捕食”的活动中,取大小相似,颜色分别为红、绿、黄、黑四种颜色的种子模拟不同种类的昆虫,将这些种子随意撒在圈出的绿色草坪上,随后捕捉“昆虫”,请推测幸存的“昆虫”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 A.红色的 B.黄色的 C.绿色的 D.黑色的 【答案】C 【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小鸟捕食活动”来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这个模拟实验中,绿色的草坪相当于生物的“生活环境”,同学模拟的是“捕食者”,不同颜色的种子模拟的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昆虫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越相似,越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 【详解】绿色种子与绿色草坪的颜色最相近,所以最不容易被捕获,因此幸存的“昆虫”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绿色种子,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雷鸟夏季身披栗褐色“夏装”,冬季则换上雪白的“冬装”。这体现了( ) A.生物改变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A.雷鸟更换羽毛颜色并没有直接改变其所在的环境,而是改变了自身的一种特征来适应环境,A错误。 B.虽然生物的活动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雷鸟更换羽毛颜色的行为主要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而不是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B错误。 C.雷鸟夏季身披栗褐色“夏装”,冬季则换上雪白的“冬装”,这种羽毛颜色的变化有助于雷鸟在不同季节更好地伪装自己,避免成为天敌的猎物。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C正确。 D.环境是不会主动适应生物的,而是生物通过自身的适应性特征来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C。 4.仙人掌特异的结构特征使其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下列关于仙人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叶片退化为刺状,有助于减小水分散失面积 B.肉质茎能储存大量水,表面蜡质层能减少水散失 C.发达的根系能够深入地下快速吸水 D.仙人掌上的气孔白天开放,夜间关闭更适应干旱环境 【答案】D 【分析】仙人掌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包括:叶片退化为刺以减少蒸腾、肉质茎储水、蜡质层减少水分蒸发、气孔夜间开放以减少水分散失,以及发达的根系吸收水分。 【详解】A.叶片退化为刺状有助于减小水分散失面积,可减少蒸腾作用的水分散失,使其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故A正确。 B.扁平宽大的肉质茎能储存大量水,表面蜡质层减少蒸发,使其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故B正确。 C.发达的根系可深入地下吸收深层水分,同时广泛分布的浅根能快速吸收雨水,使其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故C正确。 D.仙人掌为CAM植物,气孔夜间开放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关闭以减少水分蒸发,使其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故D错误。 故选D。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部分学生在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时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和实例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多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