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生物与环境第1节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第2课时)年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第2课时)教材分析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是苏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二章的第一节,是重要的开篇章节,在整个初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教材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生物的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其中,生物的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思维: 学会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3.态度责任: 尝试运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感受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一重要概念。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展示两张鱼缸的图片。 “鱼儿离不开水”,哪个鱼缸更适合鱼儿的生存?植物的存在对鱼类有何影响?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跟随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新知探究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阅读课本P35资料,说出影响水稻生存的生物因素。 稻飞虱是一种危害水稻的害虫,主要吸食水稻植株的养料和水分,使稻叶发黄萎缩,继而干枯。如果不及时防治,几日内就能蔓延开来,致使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喷施农药来防治稻飞虱。而在稻田中养鸭对稻飞虱等虫害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并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和水稻的影响。 有稻飞虱、人、鸭子,其他水稻植株。 教师总结: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的许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生物个体的生存及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也受到不同种生物的影响,因此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类。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二、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展示图片:成群的蚂蚁利用触角传递信息、蚂蚁群体生活分工。 提问:这些蚂蚁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归纳:像蚂蚁种群及蜜蜂种群内,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就是“种内互助”。种内互助有利于群体取食、御敌、生存。 2.种内斗争 展示动物之间打斗的图片(老虎、大象、羚羊等)。请学生试着分析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之间发生争斗,它们可能为了争夺生存空间、食物等而斗争。 同种植物之间是否存在斗争? 一株水稻会受到周围水稻的影响,它们会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养分,以及生存空间而发生竞争。 像这样发生在水稻之间,以及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的现象就是“种内斗争”。 跟随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三、种间关系 1.捕食 展示生物间吃与被吃关系的图片。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像鹰吃兔、牛吃草等,这种就是“捕食”关系。 2.竞争 展示亚马孙河上王莲生长的视频。 提问:王莲与同样生活在亚马孙河中的其他植物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你还能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关系叫“竞争”。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3.互利共生(种间互助) 展示小丑鱼和海葵的视频。 提问:小丑鱼和海葵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你还能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如蜜蜂采蜜,大豆与根瘤菌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叫“互利共生”,也叫“种间互助”。 4.寄生 展示某种冬虫夏草菌的视频。 提问:冬虫夏草菌和蚂蚁之间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你还能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如菟丝子和大豆、噬菌体和细菌等。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关系叫“寄生”。 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生物的生存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跟随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广州荔湖湿地是省级重要湿地,成群白鹭在此嬉戏觅食。下列属于影响白鹭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 ) A.荔湖边的滩涂 B.荔湖中的鱼虾 C.荔湖里的湖水 D.广州市的气候 【答案】B 【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是指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的环境因素。 【详解】A.滩涂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属于非生物因素,它为白鹭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故A不符合题意。 B.鱼虾是生物,白鹭以鱼虾为食,鱼虾的存在会影响白鹭的觅食、生存等活动,因此荔湖中的鱼虾属于影响白鹭生活的生物因素,故B符合题意。 C.湖水是水这一非生物环境因素,它为白鹭提供了生存的水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气候包括光照、温度、降水等非生物环境因素,它会影响白鹭的生存和分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很多诗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影响的是( ) A.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A.“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意思为: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水等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都是绿色植物,生长在同一环境之中的草和豆苗之间为争夺阳光、水分等的生存资源而存在的种间关系,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意思为:干旱的河流中飞尘四起,田野中缺水,草都长不出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为: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在稻虾田中,影响一株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B.其他水稻 C.杂草、小龙虾等其他生物 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在稻虾田中,影响一株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是阳光,水,土壤,其他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各类因素。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入侵生物豚草常与本地植物鬼针草混生在一起。某研究小组模拟不同酸雨环境对豚草和鬼针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pH值越小,对鬼针草株高的影响越显著,体现生物能影响环境 B.酸雨pH值越小,豚草与鬼针草的株高差距越明显,说明豚草更适应酸性环境 C.豚草与鬼针草会争夺阳光、无机盐和生存空间等,存在竞争关系 D.豚草进一步扩散会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A 【分析】环境影响生物体现为酸雨(环境因素)对鬼针草生长的作用;生物适应环境可通过酸性环境下豚草与鬼针草株高差异判断;竞争关系指豚草与鬼针草争夺阳光、无机盐等资源;生物入侵(如豚草扩散)会抢占本地生物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详解】A.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酸雨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产生作用;生物影响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改变。从实验结果看,酸雨pH值越小,鬼针草株高受影响越显著,这是酸雨(环境因素)对鬼针草(生物)生长的影响,体现的是环境影响生物,而非“生物影响环境”,所以A选项错误,A符合题意。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进化形成的与环境相契合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可通过不同环境中生物的生存表现差异来判断。随着酸雨pH值减小(酸性增强),豚草与鬼针草的株高差距愈发明显,说明在酸性更强的环境里,豚草生长受抑制程度相对更小,也就意味着豚草更适应酸性环境,B选项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象,对于植物而言,阳光、无机盐、生存空间等都是常见的竞争资源。 分析:豚草和鬼针草同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共同争夺阳光用于光合作用,争夺土壤中的无机盐用于构建自身物质,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来繁衍,符合竞争关系的定义,C选项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入侵生物往往因缺乏天敌、适应能力强等,大量繁殖挤压本地生物生存空间,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豚草属于入侵生物,若进一步扩散,会持续抢占本地生物(如鬼针草等)的生存资源,使本地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物种数量和种类减少,进而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D选项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问,在导入环节利用图片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通过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因素在生物生存中的重要性,培养了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讲授,而学生讨论和分析案例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其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