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生物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生物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第2节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
年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2节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苏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一章的第二节,在教材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学生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基石。它承接了前面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等内容,为后续深入探究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等知识提供了方法学基础。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材还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实验室内常用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认识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其中,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实验室常用器材及显微镜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学科,培养生物学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基本素养。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说出观察与实验常用的器材;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并初步树立生物学中的结构功能观等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 3.态度责任: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奥秘无穷的生物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索就离不开一些器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生物学实验室有哪些常见的器材呢?借助什么仪器才能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呢?
新知探究 一、走进生物学实验室 【活动1:认识生物学实验常用器材】 观察课本P9页图1-4,小组讨论5min,完成以下任务: 1、认识并熟悉生物学实验常用器材; 2、各个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归纳:解剖剪、镊子、解剖针、解剖刀和解剖盘是解剖工具;陶土网、酒精灯和三脚架是加热工具。明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介绍如何搭建加热工具。介绍试剂瓶、滴管、量筒、盖玻片和载玻片的使用注意事项。介绍试管和试管架、烧杯以及培养皿等。 安全教育:在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成功与安全。例如,规范使用电源、酒精灯、带刃的工具、化学试剂等,避免因实验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 安全不放松,时刻敲警钟! 小组讨论相关问题,派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讲解,认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做到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二、显微镜的结构 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最小物体是在10-50微米之间,对于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细微结构,需要使用什么仪器呢? 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仪器,显微镜的种类很多,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中学生物学实验室里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由哪些部件构成?各部件又有何功能呢? 【活动2:认识显微镜各部件】 展示显微镜实物和结构示意图,逐一介绍各部件名称,如支持部分(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调节部分(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遮光器)等。 总结引导各部分功能: 1、支持部分 ①镜筒镜臂:连接作用;②载物台:放玻片;③压片夹:固定玻片;④通光孔:光线通;⑤镜座镜柱:支持稳定显微镜。 2、光学部分 ①反光镜:反射光线 包括平面镜(反射光线少)和凹面镜(反射光线多) ②目镜和物镜:放大物像 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 目镜:有帽子,无螺纹,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无帽子,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3、调节部分 ①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大 ②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小 ③转换器:调换物镜; ④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认识显微镜各部件名称。 跟随教师讲解,思考分析显微镜各部件的功能。
三、显微镜的使用 光学显微镜是精密的生物学实验器具,我们已经认识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活动3:学习使用显微镜】 展示视频:显微镜的使用 阅读课本P11-12,结合视频,思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大致分几步?每步有哪些操作要点? 1. 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距边缘约5厘米处,安装好目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用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视野。 3. 放置玻片标本:玻片正面朝上,压片夹压住,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随后下降镜筒,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 4. 观察:缓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目镜,寻找物像。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 收镜: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到两旁,将压片夹转向后方,转动反光镜使其竖立,将镜筒降至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 通过分析讨论,总结出显微镜操作的大概步骤。 分步骤理解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及其原理,能够理解每一步操作的意义和目的。
四、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通过目镜看到的物像与玻片上的实际物像有何不同? 从目镜中看到显微镜下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 (技巧:呈180°旋转) 在显微镜下,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往哪移动玻片标本? 分析:往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同向原则(偏哪儿,往哪儿移) 3、转换高倍物镜后,观察到的视野发生什么变化? 分析: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越大,观察的视野范围越小,观察的视野越暗。 4、若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在目镜和物镜都不调换的情况下,你能用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在何处? 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得出显微镜的成像为倒像,并学以致用。 认识显微镜玻片标本的移动问题,理解偏哪移哪的原理。 通过图片分析转高倍镜后的实验变化,能够理解低倍镜转为高倍镜后其视野变化。 推断显微镜的污点问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正确判断污点的位置并及时处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中学生物学实验常用器材 2、显微镜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使用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镜。 (3)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课后作业 1.下列实验器具的对应名称不正确的是( ) A.滴瓶 B.胶头滴管 C.量筒 D.酒精灯 【答案】C 【分析】实验器材主要指专为学生上课使用的做实验的仪器以及工具。 【详解】A.A是滴瓶,当使用的液体化学药品每次的用量很少,或者是很容易发生危险时,则多会选用滴瓶来盛装该溶液,A正确。 B.B是胶头滴管,是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一种仪器,B正确。 C.C是烧杯,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玻璃器皿,通常由玻璃、塑料或者耐热玻璃制成。烧杯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C错误。 D.D是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D正确。 2.康康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目的相对应,得到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一组是(  ) A.调节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B.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的物镜 C.用较大的光圈———看到更大的视野 D.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对应需准确:反光镜调节亮度,转换器换物镜,光圈控制进光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度。 【详解】A.调节反光镜(凹面/平面镜)可改变光线反射量,从而调节视野亮度,故A正确。 B.转换器用于安装不同倍数的物镜,转动即可更换物镜,故B正确。 C.较大光圈仅增加进光量,使视野更亮,而视野大小由物镜倍数决定,故C错误。 D.细准焦螺旋微调镜筒高度,使物像更清晰,故D正确。 3.下图是显微镜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⑦可以调节视野光线强弱 B.转动①使镜筒缓慢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③与⑤的放大倍数之和 D.若将视野中左边的物像移到中央,可将玻片向左移动 【答案】C 【分析】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目镜,④转换器,⑤物镜,⑥遮光器,⑦反光镜。 【详解】A.⑦反光镜能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故A正确。 B.在转动①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的过程中,双眼应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失物镜镜头,故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③目镜与⑤物镜的放大倍数之积,故C错误。 D.当物像在视野中央的左侧,如将其移动到中央,则物像在视野中需要向右移动,而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需要向左移动装片,故D正确。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会遇到不同情况,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将较暗的视野调亮——使用平面反光镜、大光圈对光 B.将视野右侧边缘的物像移至中央——向左移动玻片标本 C.判断视野中污点的位置——转动反光镜、遮光器或目镜 D.镜筒下降时,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从侧面注视物镜 【答案】D 【分析】(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显微镜视野亮度可通过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来改变。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聚光能力强,适合光线较暗时使用;光圈有大小之分,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可使视野变亮。 (2)显微镜下物像的移动规律: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像,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在视野哪一侧,就向哪一侧移动玻片标本,可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3)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点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判断方法是转动目镜,若污点随之转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4)显微镜的正确操作:镜筒下降时,为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要从侧面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 【详解】A.将较暗的视野调亮,应使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对光,因为凹面镜能汇聚光线,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可使视野变亮,而平面反光镜聚光能力弱,适用于光线较强时,A错误。 B.由于显微镜下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要将视野右侧边缘的物像移至中央,应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这样物像才能向左移到视野中央,而不是向左移动玻片标本,B错误。 C.判断视野中污点位置,应转动目镜、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不动再考虑转动转换器换物镜来判断,转动反光镜和遮光器无法判断污点位置,C错误。 D.镜筒下降时,从侧面注视物镜,能及时发现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D正确。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演示、视频播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小组讨论和习题巩固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因手眼协调不足,难以精准调节焦距,导致视野模糊,少数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的现象。这反映出教学中对操作细节的指导仍需加强,后续可通过慢动作视频拆解、模拟操作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动作。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以项目式学习整合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既能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又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安全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