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信息科技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13课 数据有关联教科书 书 名:信息科技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7月作业练习1.任务2: 我通过“学生信息”表,确认李华的学号是:20180201,通过“社团安排”表,确认李华的社团名称是:绘画社,上课时间是:每周五,座位号是34。 任务2: 通过“学生”证,确认王林的学号是:20180234,通过“社团安排”表,确认王林的社团名称是:围棋社,通过“社团上课地点 ”表,确认王林的社团上课地点是:教学楼5楼。 3.任务3: 我通过查看“高等教育学历信息”(证书),发现元老师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教育;查看“教师资格证”(证书),发现元老师任教学科是信息技术;查看“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核合格证明”(证书),发现元老师的职称资格是网络工程师。所以结合多个证书中的情况,描绘出元老师的计算机知识的完整形象是合格(合格/不合格)。 4.练习题: 本次校园之星活动,1班的李华获得了学习之星,王明获得了礼仪之星,朱红获得了才艺之星; 2024.9.10进行 才艺之星和 学习 之星的风采展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信息科技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12课 编码长度与信息量教科书 书 名:信息科技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7月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并分析身边的编码实例,感受数据通过编码进行关联。(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2.通过体验并分析身边的编码实例,感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3.通过探索网络活动实例,体验数据痕迹的关联。(信息意识) 4.通过调动生活常识,形成用编码关联数据的意识,初步体验到这种关联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信息意识、计算思维)课前学习任务1.预习课本。课上学习任务任务1: 请仔细观察2张表格,填写李华同学的社团课名称和上课时间? 我通过“ ”表,确认李华的学号是: ,通过“ ”表,确认李华的社团名称是: ,上课时间是: ,座位号是 。 我通过“ ”表,确认 (姓名)的学号是: ,通过“ ”表,确认 (姓名)的社团名称是: ,上课时间是: ,座位号是 。 任务2: 王林同学只有学生证和社团上课地点,却忘记了自己所选的社团。利用掌握的社团安排表信息来帮组王林同学。 我通过“ ”证,确认王林的学号是: ,通过“ ”表,确认王林的社团名称是: ,通过“ ”表,确认王林的社团上课地点是: ,确认王林的社团上课时间是 。 任务3: 请根据证件中的数据,描绘元老师的计算机专业能力。 我通过查看“ ”(证书),发现元老师的专业是 ;查看“ ”(证书),发现元老师任教学科是 ,查看“ ”(证书),发现元老师的职称资格是 。所以结合多个证书中的情况,描绘出元老师的计算机知识的完整形象是 (合格/不合格)。 练习题: 某小学2018级组织红领巾广播站·校园之星风采展播活动 本次校园之星活动,1班的李华获得了 之星,王明获得了 之星,朱红获得了 之星; 2024.9.10进行 之星和 之星的风采展播。推荐的学习资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信息科技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13课 数据有关联教科书 书 名:信息科技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7月教学内容与学习对象分析本课安排了“身边的数据关联”“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三块内容。本课响应课程标准中“通过观察身边的真实案例,知道如何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计算机识别和管理,了解编码长度与所包含信息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容要求。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是通过结合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和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过程。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编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了数据编码的目的和意义,能够分析和解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编码,够使用数字、字母或文字编码表示信息。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需要学生从更宏观和系统的角度去理解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过程。这要求学生们不仅要能够识别和应用编码,还需要具备分析复杂数据关系,更强调他们需发展出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以驾驭构建复杂数据关联网络的挑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目标分析(含核心素养导向)1.通过体验并分析身边的编码实例,感受数据通过编码进行关联。(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2.通过体验并分析身边的编码实例,感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3.通过探索网络活动实例,体验数据痕迹的关联。(信息意识) 4.通过调动生活常识,形成用编码关联数据的意识,初步体验到这种关联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教学重点: 感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形成用编码关联数据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回顾探索 1.教师提问:在人们身边,有许多独一无二的标识,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预设回答:学号、图书编号、每公民身份证…… 2.教师追问:这些编码建立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预设回答:编码的目的是建立唯一标识,编码的作用是通过建立唯一标识,实现精准管理。 3.揭示课题:海量的数据分散在各个系统中,使用编码可以将这些数据关联起来,通过学习《数据有关联》,揭开不同数据之间关联的奥秘。 二、活动一:数据有关联 情境:教育局陈老师到学校检查工作,学校工作开展情况。 1.教师提问:在2018级2班教室的学生信息表有哪些信息? 预设回答:学号、姓名、性别、班级信息。 教师提问:在教务处的社团安排表中有哪些信息? 预设回答:学号、座位号、社团名称、上课时间。 任务1:陈老师手头上有两张表格,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李华同学的社团课名称和上课时间,你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吗? 学生活动:暂停视频,在学习单的任务1中填写相关内容。 4.小结:学号是学生的唯一身份标识,不仅包含入学年份、班级、号次等信息,根据同一学号,在社团信息表与姓名、性别、社团名称、上课时间等数据产生关联。 5.任务2:王林同学只有学生证和社团上课地点,却忘记了自己所选的社团。陈老师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社团安排表信息来协助王林同学。 学生活动:暂停视频,在学习单的任务2中填写相关内容。 三、活动二:数据有内在联系 情境:教育局陈老师查询教师证件信息,描绘教师某方面形象。 1.教师提问:身份证号码作为编码,具有唯一标识功能,在哪些证件或信息表中见到过身份证号码?与哪些具体的信息相关联? 学生活动:暂停视频,思考问题 2.播放视频:小博士对身份证关联信息的解读 3.任务3:根据证件中的数据,描述元老师的计算机专业能力。 暂停视频,在学习单的任务3中填写相关内容。 4.小结:在深入审查了元老师的三本独立但相互关联的证书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计算机专业能力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成长轨迹。 5.建构知识:编码可以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多个数据可以通过同一编码产生关联。 四、活动三: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 情境:教育局陈老师在网络中发表教育心得,数字身份与现实中的人关联。 1.想一想:陈老师将自己最新的教育心得发布在微博上,马上就多了5位访客。请你思考一下,这些访客是呈现的数字身份,也能关联到现实中的某个人吗? 学生活动:这些访客能关联到现实中的某个人吗? 2.PPT出示视频下方的评论、朋友圈的点赞、电影票购票订单等网络活动,学生判断这些数字身份,也能关联到现实中的某个人吗? 3.播放视频,通过小博士的话给出答案,数字身份关联现实中的人。 4.小结:通过实名认证将网络世界的数字身份和现实中的人进行了关联。 5.拓展:每一个网民,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都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网络空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操作,都能够直接关联到现实世界的某个人。因此,我们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五、活动四: 练习 练习题:某小学2018级组织红领巾广播站·校园之星风采展播活动,以下是相关表格。 学生活动:暂停视频,根据表格内容,在学习单中完成练习题。 六、小结 海量的数据散落在各个系统中,显得杂乱无序; 通过同一编码将多个数据可以产生关联,构建出一个有序的系统; 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背后的复杂关系、趋势及规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 数据有关联 作业练习 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docx 第13课 数据有关联 学习任务单 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docx 第13课 数据有关联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