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测量(一)《1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是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一)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引入“米”这一长度单位。教材借助“动物游乐园”情境,通过小棒拼接、实际比划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理解米和厘米的换算,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描述物体的长度,是长度单位体系的重要部分,为后续学习复杂的测量与单位换算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1.在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3.感受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重点:初步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难点: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情景导入师:小朋友们,动物游乐园门口,长颈鹿、小兔子和小乌龟正在排队买票,售票员阿姨说:“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哟。”长颈鹿轻松买票,小兔子蹦跳着说:“我不用买,我身高1米以下”,小乌龟歪着头疑惑地说:“1米到底有多长呀!我够不够买票?”师:想一想,1米大概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猜一猜小乌龟要不要买票呢?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比划,大胆猜想。生1:1米大概在我的头顶。生2:1米大概在我的脖子。生3:小乌龟比我矮很多,我不用买票,小乌龟也就不用买票。师:同学们的猜想真有趣!看来大家在生活中都是热爱学习的孩子。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研究1米到底有多长?设计意图:以“动物游乐园购票”的趣味情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与好奇。借助小乌龟的角色疑问,自然导入“1米有多长”探究,让学生体会“米”实际生活(身高测量、购票规则)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联系生活的能力。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1米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米尺吗?米尺与厘米尺有什么不同吗?小组任务要求:①发放米尺,学生自主观察;②用长1厘米的小棒摆一摆;③小组讨论,对比观察发现不同;④小组代表发言,介绍刻度、单位及米和厘米的关系。汇报交流:1.认识长度单位“米”师:“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摆一摆,认一认,想一想,感知1米的长度生1:100根小棒接起来,才够1米。师:第13根摆完接下来应该摆什么?生2:接下来该摆第14根了,直到摆到第100根。生3:1根是1厘米,100根1厘米的小棒就是100厘米,刚好是1米。师:100厘米刚好是1米,所以1米=100厘米。3.认识米尺,对比观察,说一说它们的不同。生1:米尺上有数0,10,20,30……,90,100,这些数是米尺的刻度。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间隔是10厘米。生2:米尺上一共有10个10厘米,我们知道10个十是1个百,所以100厘米=1米。师:米尺是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的工具,1米长的米尺上有100个小格,1个小格是1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小棒的直观操作,让学生自主认识米尺的特征,建立1米的表象,并直观地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0厘米,培养观察、动手及空间观念,为测量奠定基础。效果评价:生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解,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补充修改,并提出表扬。活动二:借助实物感知1米的长度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米这个长度单位和米尺,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观察思考,比一比,说一说。1.用米尺量一量身高,感知1米的长度生1:左边的同学身高比较高,从脚到她的胸前大约是1米。生2:右边的同学身高比较矮,从脚到她的脖子大约是1米。2.凭借自己的感知,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有1米长?生1:我们的小床大约1米宽。生2:洗衣机的高大约1米。3.尝试量一量,用米尺测量教室有几米长?小组任务要求: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小组交流,和同伴说一说测量的方法;小组代表发言,汇报测量结果。生:先将米尺的0刻度对准教室的一端,量一次就做一个标记,接着把0刻度与这个标记对齐,有几个1米,长度就是几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小组合作,进一步建立1米的表象;实践测量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掌握测量方法的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效果评价:生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活动三: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地学习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下面的题目填“厘米”还是“米”呢?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填一填。生1:门高约2米,如果填厘米比手指还短,所以只能填米。生2:一拃长约15厘米,如果填米比教室还要长,所以只能填厘米。生3:黄瓜长约20厘米,和尺子差不多一样长,所以应该填厘米。生4:橡皮长约3厘米,如果填米比书桌还长,所以只能填厘米。生5:李老师身高约175厘米,如果填米,比教室高得多,所以只能填厘米。生6:树高约10米,如果填厘米,比我的尺子还短,所以只能填米。师:一般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设计意图:通过辨析、交流、总结,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米和厘米的选择方法,培养应用与推理的能力,突破学习难点。效果评价:生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活动四:测量与估测1.仔细观察情境图,估一估,晨晨和机灵狗分别是多高?生1:门高2米,门大约有2个晨晨那么高。所以2个晨晨大约2米高,一个晨晨的身高大约就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所以晨晨的身高约100厘米。生2:晨晨高约100厘米,晨晨的身高大约有2个机灵狗的身高之和,即2个机灵狗高的身高约100厘米,1个机灵狗的身高约50厘米,所以机灵狗高约50厘米。2.实践操作,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学生实践测量,说一说测量方法和测量要点。生1:先把黑板的一端与米尺的0刻度对齐。生2:测量的时候注意量一次要做好标记,再把0刻度与这个标记对齐,继续重复操作。直到黑板的另一端和刻度对齐。生3:记录整数米,不够1米的用厘米作单位。生4:我们小组测量出黑板的长为2米和40厘米,所以黑板的长是2米40厘米。师: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果一次不能量完,且量几次后还剩下的长度不够1米时,就用厘米作单位,量出的长度就是几米几厘米。设计意图:通过估测、测量、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测量的注意事项,培养量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深化米和厘米的应用理解。效果评价:生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巩固练习[教材习题]师: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学习效果吧!1.估一估,1米大约相当于几支铅笔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或1厘米?答案:2.填一填。答案:3.谁猜得对?答案:4.估一估,量一量。答案:答案不唯一5.连续做4次立定跳远,把每次跳远的成绩记录下来。答案:【拓展演练】6.一根1米长的竹竿竖直插入水中,露出了40厘米,那么水有多深?答案:7.在○里填上“>”“<”或“=”。答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进一步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明确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效果评价:教师巡视,有问题的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引和指导。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呢?我们认识了哪种新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如何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何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师:今天你的表现怎样呢?你的好朋友表现怎样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再完成评价表。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把握重难点。在自我评价、评价他人、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伙伴,用客观准确的眼光看自己,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优势和不足。效果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课后实践综合实践: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米尺测量家中物体的长或高,记录结果与单位,制作家庭长度测量表,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效果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完成实践活动,并给予表扬和肯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