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1.2《生物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生物的共同特征,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清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理解判断生物的基本依据。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语言表达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特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借助丰富多样的生物素材展示,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神奇和珍贵,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以及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这一要点。
(2)运用生物的特征准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生物的各项特征,并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这些特征判断某一物体是否为生物。
(2)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这两个概念相对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生物特征的相关概念和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准确的知识信息。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特定生物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等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观察法:展示大量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而归纳总结生物的特征。
4.举例法:列举丰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特征概念,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知识的可理解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播放一段精彩的大自然中各种生物活动的视频,如鸟儿飞翔、鱼儿游动、植物生长、动物捕食等,同时播放一段机器人跳舞的视频。
(2)提问引导: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和有趣的机器人表演。那大家思考一下,机器人是生物吗?为什么你认为它不是生物呢?请说出你的理由。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生物的特征,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30 分钟)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5 分钟)
(1)展示生石花和钟乳石的高清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如小狗、向日葵、蘑菇)和非生物(如石头、汽车、塑料花)的实物或图片。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日常所见,展开热烈讨论: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明显的区别?生石花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怎样准确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认真倾听并适时给予反馈和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生物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使其区别于非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25 分钟)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3 分钟)
(1)展示植物细胞(洋葱根尖细胞)、动物细胞(手臂肌肉细胞)、细菌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以及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2)详细讲解: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像图中的洋葱根尖细胞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了根尖。人和动物同样是由细胞构成,众多细胞一起构成了我们的身体组织和器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4 分钟)
(1)展示阳光下的小麦进行光合作用的图片、植物生长需要施肥的图片,以及熊猫、老虎等动物取食的图片。
(2)深入讲解: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神奇的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所以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不能像植物一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不仅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营养,例如发霉的面包上,霉菌在获取面包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3)生物能进行呼吸(4 分钟)
(1)展示鲸鱼浮出水面呼吸产生雾状水柱的图片、狗喘气的图片,以及叶片气孔、莲藕的图片。
(2)生动讲解:动物能进行呼吸,鲸鱼需要时常浮出水面换气,我们身边的小狗也会通过喘气来呼吸。植物同样能进行呼吸,叶片上的气孔就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结构,莲藕的特殊结构也与其呼吸作用相关。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不过,不是所有生物的生活都需要氧气,像制作泡菜用到的乳酸菌,它就能在无氧环境当中生活。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 分钟)
(1)播放猎豹追捕猎物的视频片段、展示含羞草受触碰后叶片合拢的动图、植物向光生长的图片、根向地生长和茎背地生长的图片。
(2)细致讲解:当猎豹追捕猎物时,猎物会迅速做出逃跑等反应。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当它受到外界触动时,叶柄会下垂,小叶片闭合,这是它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独特反应。植物具有向光性,向阳窗台上的植物总是弯向窗外生长,因为它需要利用光能合成 “食物” 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根向地生长有利于植物固定植株并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养分,茎背地生长能让植物更好地伸向空中接受阳光。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这叫应激性,应激性能使生物 “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
5)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4 分钟)
(1)播放种子萌发成幼苗并逐渐长大的视频、展示鳄鱼破壳而出的图片、被子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一生图片、蝴蝶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图片。
(2)清晰讲解:从视频和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具有生长的特性,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比如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生长,最终开花结果繁殖后代;鳄鱼通过产卵繁殖,幼鳄孵化后逐渐长大。生物通过繁殖保证了物种的延续。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3 分钟)
(1)展示一组猫妈妈和小猫们的图片,小猫们有的毛色、花纹与猫妈妈相似,有的则存在差异。
(2)简单总结: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这就是遗传,比如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同时,亲子间及子代间又存在差异,这就是变异,像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使得生物既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又能不断进化发展。
7)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 分钟)
(1)展示人出汗、植物落叶、小狗撒尿的图片。
(2)重点讲解: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物,需要及时排出体外。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排出体内的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需要注意的是,动物和人的粪便、呕吐物不属于人体排出废物的方式,粪便是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8)生物的归类(5 分钟)
(1)提问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观察,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周边环境中有哪些常见的生物吗?还有没有一些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呢?
(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生物。教师展示一些常见和不常见生物的图片,如细菌、真菌、草履虫等微生物,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生物种类的认识。
(2)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我们可以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等对它们进行归类。
(二)课堂小结(5 分钟)
1.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强化记忆: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生物的特征,谁能来说说生物的生活需要什么?生物怎样进行呼吸?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举例说明吗?生物如何生长和繁殖?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除病毒外,生物是由什么构成的?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生物的各项特征是判断生物的重要依据,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生物世界。
(三)当堂检测(7 分钟)
1.通过 PPT 展示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例如:
2.选择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 机器人 B. 钟乳石 C. 生石花 D. 珊瑚
3.判断题: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4.简答题:请举例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这一特征。
5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答题结束后,公布答案,让学生相互批改,并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设计
1.完成本节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的生物特征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观察身边的一种生物,记录它在一天内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表现,分析其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以小短文的形式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自己感兴趣的生物,除了它具备的基本生物特征外,还有哪些独特的特点或生存本领,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判断关键:是否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
举例对比:
生物:生石花(能生长繁殖)、小狗(需营养、能呼吸)
非生物:钟乳石(“长大” 非生命生长)、机器人(无生命活动)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核心)
结构基础: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生活需求:需要营养(植物光合造有机物;动物摄食获营养)
生命活动: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需吸 O 、呼 CO ;特例:乳酸菌无氧生活)
应激反应: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触合、植物向光、动物避害)
生长繁殖: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种子萌发、动物产卵 / 产仔)
遗传变异:有遗传和变异特性(遗传:亲子相似;变异:亲子 / 子代差异)
废物排出: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出汗 / 排尿;植物落叶)
三、生物的归类
常见类别: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归类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等
四、课堂小结
核心逻辑:依据生物 7 大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习目标:能描述特征、会判断生物、懂尊重生命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片、视频展示,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互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对生物的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的各项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生物和非生物进行简单的判断。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讲解生物的某些特征,如遗传和变异特性时,由于概念较为抽象,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虽然通过举例进行了说明,但可能举例不够生动形象,导致部分学生一知半解。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氛围不够热烈,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或者讨论问题的引导不够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抽象概念,应进一步挖掘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生动有趣的实例进行讲解,也可以借助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在小组活动组织方面,要提前明确小组分工,给出更具启发性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