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2 第四章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讲义 生物浙科版 选择性必修一(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2 第四章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讲义 生物浙科版 选择性必修一(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科学思维——经过归纳与概括,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 3.社会责任——依据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一、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上。
2.抗原
(1)概念:所有被免疫细胞____________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
(2)种类: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________,有时也可能是____________。抗原分子可以是________、细菌表面的________,也可以是细菌分泌出的________。
3.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HC)。
(1)化学本质:一种特异的________分子。
(2)作用:每一个人特有的________。
4.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通过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对“________”成分给予排斥。
(2)监控并________机体内部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或________细胞。
二、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1.淋巴系统
(1)组成:各级________与淋巴器官。
(2)淋巴循环功能
①参与________回收、脂肪________和_______。
②执行________机能。
2.免疫器官
(1)组成:主要是指________,包括________淋巴器官和________淋巴器官。
(2)功能:免疫细胞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的场所。
3.中枢淋巴器官
(1)组成:________和________。
(2)功能:是生产________的场所。
(3)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多种血细胞
4.外周淋巴器官
(1)组成: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功能:是特异性免疫________的部位,其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细胞。
(3)________和________是截获________,并启动________免疫应答的部位。
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后被释放到________中,它们连续不断地挤过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进入________,再进入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循环返回到________。淋巴细胞仿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间巡逻,途经各个________。
②当机体发生感染时,____________的淋巴细胞会停留在________组织附近的____________中,在此增殖、分化为抗击感染的效应细胞。
5.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干扰素、________、________等。
三、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身体表面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________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________。
(1)皮肤
①病原体不能在________细胞中生存。
②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________使皮肤表面pH为3~5,足可抑制许多微生物的生长。
(2)唾液中的________能消化细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胃液中的________会杀死大部分微生物。
(3)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捕获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摆动,将黏液推向咽部,使潜在的入侵者离开肺部进入消化道。
四、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1.非特异性反应
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机体会启动多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和分泌多种化学物质来保护自己。由于这种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的,因此被称为非特异性反应,它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炎症反应
(1)现象: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等现象。
(2)原因:当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如组织胺)作为报警信号,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
(3)意义: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3.人体第二道防线对抗病原体
(1)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________细胞。
①一个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几个细菌。
②由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③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原理: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病原体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
(2)脓液: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一些死亡的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坏死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黄色黏稠的液体,称为脓液。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体的免疫构筑起了三道防线。 (  )
2.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  )
3.非特异性免疫具有遗传性。 (  )
4.不同的病原体可能携带同一种抗原。 (  )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  )
6.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几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 类型 图示 功能
中性粒 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寿命为2~3天,可以吞噬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异物,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员
嗜酸性 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4%,杀死抗体包被的寄生虫
嗜碱性 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功能未知,被认为是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功能的补充
单核 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7%。单核细胞发育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另一类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强大,寿命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呈递
淋巴 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树突 细胞 吞噬细胞中的一类,在外周组织中摄取抗原,在淋巴结中呈递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1.下列有关免疫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既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也能分泌激素
B.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不同的
C.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
D.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2.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抗原、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项目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功能 体表屏障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成 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多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和化学物质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特点 作用范围广,不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在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作用弱 出现慢、作用范围小、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
4.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破损时,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
B.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部位的组织间隙
C.一个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D.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吞噬细胞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当我们体内上呼吸道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些现象都与免疫系统有关。
通过对皮肤及黏膜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作用的分析及皮肤大面积烧伤且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的事实的了解,认同结构与功能观;通过了解加强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形成健康生活的人生态度及社会责任感。
1.说说皮肤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作用。(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人体皮肤及黏膜组成人体的________,其作用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皮肤大面积烧伤且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很多动物都有舔舐伤口的习惯,这样可加速伤口愈合,结合所学知识,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什么?(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说说你的看法。(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 2.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分子标识。这个标识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 3.免疫器官主要是指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 4.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生成免疫细胞的场所。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其中含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5.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6.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1.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多种血细胞,其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外,其他种类均属于白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髓中的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进入胸腺分化、增殖,发育成熟,为T淋巴细胞
B.鸟类的B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腔上囊,哺乳动物可能在骨髓
C.具有吞噬作用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属于白细胞,是另一大类重要的淋巴细胞
D.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后被释放到血液中,会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间巡逻,途经各个淋巴结
2.人体通过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成分给予排斥,这是机体保护性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免疫排斥现象,是因为免疫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B.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
C.每一个人的免疫细胞都认识自身细胞膜上所具有的MHC,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
D.机体的这种保护性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功能表现。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细胞也会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
3.人的胃液能杀灭所吃食物中90%的病原体,这种免疫机能属于人体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4.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B.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
D.唾液、泪液和体液中的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5.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活性物质。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
(2)以下不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活性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10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科学思维——经过归纳与概括,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 3.社会责任——依据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一、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
2.抗原
(1)概念: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
(2)种类: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抗原分子可以是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也可以是细菌分泌出的毒素。
3.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化学本质: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2)作用: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
4.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通过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成分给予排斥。
(2)监控并清除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
二、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1.淋巴系统
(1)组成:各级淋巴管与淋巴器官。
(2)淋巴循环功能
①参与组织液回收、脂肪吸收和转运。
②执行免疫机能。
2.免疫器官
(1)组成:主要是指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
(2)功能: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3.中枢淋巴器官
(1)组成:骨髓和胸腺。
(2)功能: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
(3)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多种血细胞
4.外周淋巴器官
(1)组成: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
(2)功能: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其中含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3)淋巴结和脾是截获抗原,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后被释放到血液中,它们连续不断地挤过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液,再进入毛细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返回到血液。淋巴细胞仿佛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间巡逻,途经各个淋巴结。
②当机体发生感染时,识别感染源的淋巴细胞会停留在感染组织附近的淋巴结中,在此增殖、分化为抗击感染的效应细胞。
5.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干扰素、淋巴因子、抗体等。
三、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2.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1)皮肤
①病原体不能在角质细胞中生存。
②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使皮肤表面pH为3~5,足可抑制许多微生物的生长。
(2)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消化细菌的细胞壁,胃液中的胃酸会杀死大部分微生物。
(3)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捕获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摆动,将黏液推向咽部,使潜在的入侵者离开肺部进入消化道。
四、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1.非特异性反应
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机体会启动多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和分泌多种化学物质来保护自己。由于这种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的,因此被称为非特异性反应,它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炎症反应
(1)现象: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等现象。
(2)原因:当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如组织胺)作为报警信号,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
(3)意义: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3.人体第二道防线对抗病原体
(1)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①一个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几个细菌。
②由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③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原理: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病原体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
(2)脓液: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一些死亡的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坏死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黄色黏稠的液体,称为脓液。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体的免疫构筑起了三道防线。 (  )
2.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  )
3.非特异性免疫具有遗传性。 (  )
4.不同的病原体可能携带同一种抗原。 (  )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  )
6.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
提示:1.√
2.× 吞噬细胞是免疫细胞,但不是淋巴细胞。
3.√
4.√
5.√
6.× 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几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类型 图示 功能
中性粒 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寿命为2~3天,可以吞噬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异物,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员
嗜酸性 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4%,杀死抗体包被的寄生虫
嗜碱性 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功能未知,被认为是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功能的补充
单核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7%。单核细胞发育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另一类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强大,寿命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呈递
淋巴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树突细胞 吞噬细胞中的一类,在外周组织中摄取抗原,在淋巴结中呈递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1.下列有关免疫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既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也能分泌激素
B.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不同的
C.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
D.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D [胸腺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也能产生胸腺素,A正确;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淋巴细胞,其中在骨髓或腔上囊中成熟的是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淋巴细胞,B正确;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C正确;扁桃体、脾等不产生免疫细胞,D错误。]
2.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抗原、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 [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液中,A错误;体内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淋巴细胞在骨髓或腔上囊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项目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功能 体表屏障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成 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多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和化学物质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特点 作用范围广,不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在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作用弱 出现慢、作用范围小、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
C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等组成。①胃液由胃黏膜分泌,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①正确;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正确;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③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正确;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
4.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破损时,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
B.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部位的组织间隙
C.一个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D.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吞噬细胞
C [一个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几个细菌。由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当我们体内上呼吸道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些现象都与免疫系统有关。
通过对皮肤及黏膜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作用的分析及皮肤大面积烧伤且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的事实的了解,认同结构与功能观;通过了解加强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形成健康生活的人生态度及社会责任感。
1.说说皮肤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作用。(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人体皮肤及黏膜组成人体的________,其作用特点是什么?
提示:第一道防线 作用范围广,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
(2)皮肤大面积烧伤且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不能阻挡病原体入侵。
2.生活中很多动物都有舔舐伤口的习惯,这样可加速伤口愈合,结合所学知识,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什么?(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提示:动物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菌酶能杀死细菌,促进伤口愈合。
3.有人说,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说说你的看法。(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提示:同意。
(2)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从而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
[课堂小结]
1.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 2.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分子标识。这个标识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 3.免疫器官主要是指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 4.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生成免疫细胞的场所。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其中含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5.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6.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1.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多种血细胞,其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外,其他种类均属于白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髓中的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进入胸腺分化、增殖,发育成熟,为T淋巴细胞
B.鸟类的B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腔上囊,哺乳动物可能在骨髓
C.具有吞噬作用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属于白细胞,是另一大类重要的淋巴细胞
D.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后被释放到血液中,会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间巡逻,途经各个淋巴结
C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属于白细胞,是另一大类重要的免疫细胞。]
2.人体通过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成分给予排斥,这是机体保护性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免疫排斥现象,是因为免疫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B.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
C.每一个人的免疫细胞都认识自身细胞膜上所具有的MHC,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
D.机体的这种保护性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功能表现。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细胞也会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
C [每一个人的免疫细胞都认识自身的MHC,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细胞。但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会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故选C。]
3.人的胃液能杀灭所吃食物中90%的病原体,这种免疫机能属于人体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A [人的胃液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4.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B.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
D.唾液、泪液和体液中的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除了抗体,其他一些物质,如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等,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5.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活性物质。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
(2)以下不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活性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 (1)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
(3)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
(4)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干扰素、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答案] (1)胸腺、脾、骨髓、淋巴结(至少答出两个) (2)A (3)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 (4)抗体、干扰素、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课时分层作业(10)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题组一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1.威尔逊的海绵实验表明,细胞膜表面具有相同糖蛋白的海绵细胞相互识别并聚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
B.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只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蛋白质
C.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MHC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D.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会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
B [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
2.淋巴系统在对抗感染时起重要作用,包括分布广泛的各级淋巴管与淋巴器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淋巴循环的作用包括参与组织液回收、脂肪吸收和转运以及执行免疫机能
B.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C.淋巴结和脾是截获抗原,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干扰素、淋巴因子、抗体,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D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
3.每一个人的免疫细胞都认识自身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细胞。这里所说的“身份标签”是指(  )
A.人体细胞的细胞膜
B.细胞膜表面所有的糖蛋白分子
C.每一个人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特有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D.细胞膜上的糖类或脂质
C [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MHC分子,这个标识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
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干扰素、淋巴因子和抗体等
D.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只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
D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后被释放到血液中,它们连续不断地挤过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液,再进入毛细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返回到血液。故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普遍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和淋巴中。]
5.据图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细胞①~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起源相同,但种类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是淋巴样干细胞在鸟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育成熟的,而哺乳动物的该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可能在________。
(3)________淋巴细胞和________淋巴细胞成熟后被释放到血液中,它们连续不断地挤过________的细胞间隙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进入________,通过________返回到血液。淋巴细胞仿佛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间巡逻,途经各个________。当机体发生感染时,识别感染源的淋巴细胞会停留在________组织附近的________中,在此________、________为抗击感染的效应细胞。
[答案] (1)骨髓造血干细胞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腔上囊 骨髓 (3)T B 毛细血管 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 淋巴循环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淋巴结 感染 淋巴结 增殖 分化
题组二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6.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B.存在于食物中的微生物,会遇到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胃酸,通过呼吸系统吸入的空气中的微生物则不会遇到
C.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机体会启动多种非特异性细胞和化学物质来保护自己
D.γ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它可以对抗感染并抗击肿瘤
B [微生物还存在于吸入的空气中,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捕获这些微生物,并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摆动,将黏液推向咽部,使潜在的入侵者离开肺部进入消化道。故存在于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也会遇到胃液中的胃酸。]
7.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然而皮肤的任何破损都有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破损时,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B.受损伤部位的皮肤发红是因为损伤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使受损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
C.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细菌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
D.当病毒进入体内并侵染细胞时,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会产生α、β和γ干扰素对抗病毒感染
D [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γ干扰素则是由白细胞产生的。]
8.巨噬细胞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性粒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B.一个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C.巨噬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溶酶体,可以将吞噬的微生物消化
D.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统称为吞噬细胞
A [当皮肤破损时,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一个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几个细菌。单核细胞则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9.从免疫类型上看,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
B.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D.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D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不符合题意。]
10.人的皮肤损伤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如图所示:
(1)当皮肤破损时,作为警报信号的化学物质是由________释放的,该种化学物质不仅可以作为警报信号,引发________,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受损伤部位的________和________舒张、扩大,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________和________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__________。进而增强________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细菌表面________的组分,并通过________方式将其摄入细胞内形成________,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________可将吞噬的微生物消化、分解。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__________,________则被排出细胞外。
[答案] (1)损伤细胞 神经冲动 微动脉 毛细血管 蛋白质 液体 升高 白细胞 (2)受体 共同存在 胞吞 吞噬小泡 水解酶 再利用 废物
11.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D.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和淋巴结中
C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和脾等,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胃液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C正确;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血液中,D错误。]
12.肿瘤细胞一旦死亡就会释放钾离子到细胞外,通常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阻止它们的抗肿瘤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功能低下时,才会有肿瘤细胞的出现
B.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
C.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D.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钾离子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正常时,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并调动机体免疫因素将其消除,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时,机体可能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肿瘤细胞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无论免疫功能如何,它都可能会出现,A错误;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并非数量减少,B错误;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因此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C正确;死亡的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D错误。]
13.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均属于第二道防线
B.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含有的白细胞均为死细胞
C.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干扰素可以直接杀死病毒,还可以作为信号刺激周围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从而抵抗感染
C [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有的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但抗体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错误;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中含有的白细胞大多数是死亡的白细胞,B错误;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C正确;干扰素并不直接杀死病毒,D错误。]
14.PM 2.5是粒径小于2.5 μm(相当于细菌大小)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 2.5进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导致其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吞噬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部分PM 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
B.当病菌随PM 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
C.PM 2.5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可能与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有关
D.吞噬细胞吞噬PM 2.5,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 [空气中的部分PM 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如皮肤、黏膜可阻挡空气中的部分PM 2.5进入人体,A正确;当病菌随PM 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PM 2.5能导致吞噬细胞的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因此溶酶体膜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其中的水解酶释放而引起吞噬细胞死亡,C正确;吞噬细胞吞噬PM 2.5,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15.下图为巨噬细胞杀灭细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吞噬的第一步,将被吞噬的细菌等抗原黏附在细胞膜上,巨噬细胞伸出伪足,逐渐将颗粒包围,最后包入细胞质内,形成由一层细胞膜包围的小泡,称为吞噬体。这一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
(2)当吞噬体形成后,溶酶体便向吞噬体靠拢,吞噬体的细胞膜与溶酶体膜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吞噬体的细胞膜与溶酶体膜能够相互融合,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
(3)溶酶体中的溶菌酶等可直接杀死微生物,各种水解酶再进一步将它们消化,消化后的残渣碎片,被排出体外,这属于________免疫。
(4)吞噬过程中,巨噬细胞加速________,导致乳酸的形成,因而引起pH降低。乳酸本身有杀菌作用,同时也为水解酶提供了________环境。
(5)巨噬细胞由________分化而成,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解析] (1)吞噬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不同的膜结构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3)溶酶体中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4)乳酸是通过厌氧呼吸产生的。水解酶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酸性环境。(5)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答案] (1)一定的流动性 (2)相似性 (3)非特异性 (4)厌氧呼吸 酸性 (5)单核细胞
17/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