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7 第二章 第三节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 讲义 生物浙科版 选择性必修一(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7 第二章 第三节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 讲义 生物浙科版 选择性必修一(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三节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3.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和语言活动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基于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准确判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科学思维——基于对学习和记忆规律的认识,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社会责任——基于对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的学习,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感染他人,积极健康地享受生活。
一、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1.反射
(1)概念:在_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机体对________所产生的____________。它是神经系统________的活动形式。
(2)结构基础:________。
2.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________、传入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出神经元和________。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________都不能实现。
二、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
1.人的脊髓
(1)灰质在________,呈________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元和________神经元的胞体集中的部位。脊髓的灰质中有很多________,可以完成某些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本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________反射、________反射等。
(2)白质围在________四周,由________聚集而成,主要为________的神经纤维,色泽________。上行与下行的神经束能够传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的冲动,将________各部分组织器官与________的活动联系起来。
2.人脑的结构
(1)脑(如图)位于________,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和________组成。
(2)脑干是________与大脑间的________,脑干中有调节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
(3)小脑位于脑的________,调节________,控制躯体的________与________。
3.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通过胼胝体连接
左半球内侧面
右半球外侧面
(1)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________的沟,沟之间隆起的部位称为________。
(2)大脑半球可分为四个叶:________(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沟以上)、________(位于外侧沟以下)、________(位于外侧沟以上,中央沟和枕顶沟之间)、________(位于枕顶沟后方)。
(3)大脑皮层
①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________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________集中的区域。大脑皮层之下为________,由大量________组成。
②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________,________主要集中在颞叶的上部。
三、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非条件反射
(1)概念:生来就具有的________反射。
(2)举例:眨眼反射、婴儿的________反射、进食过程中的________反射等。
2.条件反射
(1)概念:建立在________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是________参与的高级神经活动。
(2)意义:提高了人或动物适应________的能力。
四、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布罗卡区(表达性失语症区)
(1)大脑皮层位置:人大脑左半球________后部。
(2)受损症状:患者可以________,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________表达他的思想。
2.韦尼克区
(1)大脑皮层位置:人大脑左半球________的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
(2)受损症状:患者可以________,但不能________,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________它的意义。
五、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的活动
1.躯体反射:膝跳反射、________反射等反射产生运动的效应器是接受________的骨骼肌,这类反射称为躯体反射。
2.内脏反射:构成消化道的________、心脏的________,也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有它们的反射活动和规律,但一般不会被我们的意识所支配,这类反射被称为内脏反射。
3.植物性神经
(1)概念:控制________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
(2)组成:________神经和________神经。
(3)特点:________支配,二者的作用往往是________的。
(4)主要功能: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____________,主要包括调节________、心率、________、肠胃蠕动、____________以及膀胱的运动等,这些生理活动是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
4.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是维持动物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两类反射活动。
通过躯体反射调节________的活动,使动物体对________________产生迅速的反应;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________的活动,对维持____________发挥重要作用。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  )
2.白质围在灰质四周,有很多神经中枢,可以完成某些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射活动。 (  )
3.脑干是脊髓和大脑间的上下通路,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 (  )
4.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 (  )
5.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例如进食过程中的吞咽反射等。 (  )
6.布罗卡区受损伤的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 (  )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1.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反射弧结构 结构组成 功能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入 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神经 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出 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 无效应
效应器 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 只有感觉 无效应
相互 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均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2.膝跳反射细节分析
(1)膝跳反射结构为二元反射弧,只由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组成。
(2)伸肌中的肌梭为感受器,并且膝跳反射的效应器也位于伸肌中。
(3)膝跳反射发生时,连接伸肌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均可兴奋,但连接屈肌的传出神经元无法检测到电信号的变化。
(4)膝跳反射所涉及的神经元,胞体并非都位于脊髓,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神经节,在脊髓之外。
(5)膝跳反射中的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并不是指该神经元不能兴奋,而是该神经元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1.如图为青蛙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元,③是传入神经元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①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
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2.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中只有2个神经元,所以反射弧是不完整的
B.发生膝跳反射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产生神经冲动
C.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是股四头肌中的肌梭
D.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受损,刺激传入神经元还可实现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2.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
(1)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条件刺激;既不能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也不能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无关刺激。
(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重合,最终将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让狗听到主人喊它的名字“小白”时,能快速跑到主人面前,最科学的训练方法是(  )
A.持续食物刺激或体罚
B.多次喊“小白”强化刺激
C.体罚+喊“小白”刺激
D.食物+喊“小白”刺激
4.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1: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实验2: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3: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
B.实验1、2和3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
D.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换
“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名称 功能
脑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连接脑和脊髓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脊髓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脑神经 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具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脊神经 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具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2.大脑的结构
(1)大脑皮层的结构
(1)大脑皮层的结构
①外部结构
②内部组成
 
(2)人的大脑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部分
人脑具有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和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大脑皮层某部位损伤后的功能障碍
受损部位 功能障碍
表达性失语症区(布罗卡区) 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思想
韦尼克区 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躯体运动区) 对侧躯体运动障碍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 对侧躯体感觉障碍
(4)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5.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和脑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B.喝醉酒的人语无伦次,走路歪斜,原因是酒精麻痹了大脑
C.临床上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的病人,其肯定没有受损的部位是脑干
D.平衡木运动员训练时,调节躯体平衡和协调运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
6.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及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B.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C.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中部引起下肢的运动
D.韦尼克区受损伤的病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
大脑皮层上分布着控制身体不同机能的中枢。其中:①中枢面积的大小与身体的大小无关,而与机能的复杂程度有关;②中枢位置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③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④大脑左右两半球对机体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是交叉的。
 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的活动
1.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元,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奔跑等身体运动,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跳、呼吸的变化等。
项目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控制 受意识支配 不受意识支配
纤维成分 一种 交感、副交感两种
效应器 骨骼肌 内脏、血管和腺体
功能效应 兴奋 兴奋或抑制
2.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因此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3)意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7.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代谢增强,血压升高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糖降低,胃肠蠕动减慢
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呼吸减慢,血流量增加
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
8.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
B.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促进内脏活动,副交感神经抑制内脏活动
C.它们不受意识的支配,属于传出神经元
D.长跑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安静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也可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相应感觉中枢,形成相应感觉。其结构基础如图所示。
借助图示及具体实例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认同结构功能观及局部与整体观。
某人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并因此受伤。请你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回答:
(1)如果腿脚受伤,可能会导致膝跳反射弧哪些结构受损?(生命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膝跳反射的上述结构受到严重损伤,膝跳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生命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腿脚受伤导致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元受到严重损伤,针刺足部是否会产生痛觉?为什么?(生命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腿脚受伤导致膝跳反射的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受到严重损伤,针刺足部是否会产生痛觉?为什么?(生命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2.脊髓的灰质在内,呈H形,是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集中的部位。白质围在灰质四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主要为上下纵行的神经纤维,色泽白亮。 3.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枕叶后部,听觉中枢主要集中在颞叶的上部。 4.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提高了人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5.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属于反射活动
B.膝跳反射有2个神经元参与
C.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元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元受损
D.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2.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
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3.某人因车祸受伤,其症状是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这个人大脑受损伤的部位是(  )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中央前回 D.中央后回
4.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活动占优势的神经是(  )
A.自主神经系统
B.交感神经
C.植物性神经
D.副交感神经
5.下图为缩手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的流向部分示意图,A、B为反射弧上的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这种变化主要与________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________。无意间,某同学的手碰到了钉子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的调控。
9/14第三节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3.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和语言活动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基于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准确判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科学思维——基于对学习和记忆规律的认识,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社会责任——基于对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的学习,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感染他人,积极健康地享受生活。
一、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1.反射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2)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
二、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
1.人的脊髓
(1)灰质在内,呈H形,是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集中的部位。脊髓的灰质中有很多神经中枢,可以完成某些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
(2)白质围在灰质四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主要为上下纵行的神经纤维,色泽白亮。上行与下行的神经束能够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冲动,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
2.人脑的结构
(1)脑(如图)位于颅腔内,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2)脑干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
(3)小脑位于脑的后部,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
3.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通过胼胝体连接
左半球内侧面
右半球外侧面
(1)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之间隆起的部位称为脑回。
(2)大脑半球可分为四个叶:额叶(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沟以上)、颞叶(位于外侧沟以下)、顶叶(位于外侧沟以上,中央沟和枕顶沟之间)、枕叶(位于枕顶沟后方)。
(3)大脑皮层
①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区域。大脑皮层之下为白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
②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枕叶后部,听觉中枢主要集中在颞叶的上部。
三、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非条件反射
(1)概念: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
(2)举例: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进食过程中的吞咽反射等。
2.条件反射
(1)概念: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大脑皮层参与的高级神经活动。
(2)意义:提高了人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布罗卡区(表达性失语症区)
(1)大脑皮层位置: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
(2)受损症状: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
2.韦尼克区
(1)大脑皮层位置:人大脑左半球颞叶的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
(2)受损症状: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
五、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的活动
1.躯体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反射产生运动的效应器是接受意识支配的骨骼肌,这类反射称为躯体反射。
2.内脏反射:构成消化道的平滑肌、心脏的心肌,也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有它们的反射活动和规律,但一般不会被我们的意识所支配,这类反射被称为内脏反射。
3.植物性神经
(1)概念: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
(2)组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特点:双重神经支配,二者的作用往往是拮抗的。
(4)主要功能: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主要包括调节体温、心率、血压、肠胃蠕动、腺体的分泌以及膀胱的运动等,这些生理活动是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
4.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是维持动物机体生存和健康的两类反射活动。
通过躯体反射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使动物体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迅速的反应;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  )
2.白质围在灰质四周,有很多神经中枢,可以完成某些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射活动。 (  )
3.脑干是脊髓和大脑间的上下通路,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 (  )
4.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 (  )
5.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例如进食过程中的吞咽反射等。 (  )
6.布罗卡区受损伤的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 (  )
提示:1.√
2.× 有很多神经中枢,可以完成某些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射活动的是脊髓的灰质。
3.√
4.×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
5.× 进食过程中的吞咽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6.× 韦尼克区受损伤的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1.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反射弧结构 结构组成 功能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入 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神经 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出 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 无效应
效应器 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 只有感觉 无效应
相互 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均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2.膝跳反射细节分析
(1)膝跳反射结构为二元反射弧,只由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组成。
(2)伸肌中的肌梭为感受器,并且膝跳反射的效应器也位于伸肌中。
(3)膝跳反射发生时,连接伸肌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均可兴奋,但连接屈肌的传出神经元无法检测到电信号的变化。
(4)膝跳反射所涉及的神经元,胞体并非都位于脊髓,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神经节,在脊髓之外。
(5)膝跳反射中的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并不是指该神经元不能兴奋,而是该神经元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1.如图为青蛙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元,③是传入神经元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①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
C [该题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表示神经中枢,②表示传入神经元,③表示传出神经元,④表示效应器,⑤表示感受器。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当切断③时,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不会产生效应。]
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2.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中只有2个神经元,所以反射弧是不完整的
B.发生膝跳反射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产生神经冲动
C.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是股四头肌中的肌梭
D.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受损,刺激传入神经元还可实现反射活动
C [由题图可知,虽然膝跳反射中只有2个神经元,但反射弧的五个结构都有,因此反射弧是完整的,A错误;发生膝跳反射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产生神经冲动,B错误;由题图可知,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是股四头肌中的肌梭,C正确;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受损,刺激传入神经元产生的活动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D错误。]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2.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
(1)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条件刺激;既不能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也不能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无关刺激。
(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重合,最终将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吗?
提示:不属于。
(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也不相同。
3.为了让狗听到主人喊它的名字“小白”时,能快速跑到主人面前,最科学的训练方法是(  )
A.持续食物刺激或体罚
B.多次喊“小白”强化刺激
C.体罚+喊“小白”刺激
D.食物+喊“小白”刺激
D [主人给狗食物时,它会快速跑到主人面前,狗进食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只喊“小白”,它不会跑到主人面前,喊“小白”与进食无关,属于无关刺激,每次给狗喂食时先喊“小白”,当它跑到主人面前后立即喂食,重复多次后,喊“小白”时它就会快速跑到主人面前。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4.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1: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实验2: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3: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
B.实验1、2和3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
D.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换
B [根据题意,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后来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在上述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A正确;实验1和2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都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但实验3的反射弧与前两者不同,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3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C正确;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
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名称 功能
脑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连接脑和脊髓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脊髓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脑神经 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具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脊神经 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具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2.大脑的结构
(1)大脑皮层的结构
①外部结构
②内部组成
 
(2)人的大脑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部分
人脑具有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和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大脑皮层某部位损伤后的功能障碍
受损部位 功能障碍
表达性失语症区(布罗卡区) 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思想
韦尼克区 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躯体运动区) 对侧躯体运动障碍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 对侧躯体感觉障碍
(4)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5.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和脑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B.喝醉酒的人语无伦次,走路歪斜,原因是酒精麻痹了大脑
C.临床上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的病人,其肯定没有受损的部位是脑干
D.平衡木运动员训练时,调节躯体平衡和协调运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
B [脊髓和脑组成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喝醉酒的人语无伦次,走路歪斜,原因是酒精麻痹了大脑和小脑,B错误。植物人有呼吸和心跳,肯定没有受损的部位是脑干,C正确。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的平衡,D正确。]
6.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及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B.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C.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中部引起下肢的运动
D.韦尼克区受损伤的病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
C [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会引起对侧下肢运动。]
大脑皮层上分布着控制身体不同机能的中枢。其中:①中枢面积的大小与身体的大小无关,而与机能的复杂程度有关;②中枢位置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③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④大脑左右两半球对机体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是交叉的。
 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的活动
1.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元,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奔跑等身体运动,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跳、呼吸的变化等。
项目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控制 受意识支配 不受意识支配
纤维成分 一种 交感、副交感两种
效应器 骨骼肌 内脏、血管和腺体
功能效应 兴奋 兴奋或抑制
2.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因此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3)意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7.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代谢增强,血压升高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糖降低,胃肠蠕动减慢
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呼吸减慢,血流量增加
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
D [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液循环减弱,胃肠蠕动加快,细胞代谢减慢。]
8.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
B.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促进内脏活动,副交感神经抑制内脏活动
C.它们不受意识的支配,属于传出神经元
D.长跑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安静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元,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A错误,C正确;它们的作用通常相反,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比如交感神经促进心脏活动,却抑制消化腺的活动,B错误;长跑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D错误。]
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也可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相应感觉中枢,形成相应感觉。其结构基础如图所示。
借助图示及具体实例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认同结构功能观及局部与整体观。
某人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并因此受伤。请你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回答:
(1)如果腿脚受伤,可能会导致膝跳反射弧哪些结构受损?(生命观念)
提示: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
(2)如果膝跳反射的上述结构受到严重损伤,膝跳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生命观念)
提示:不能;因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已经不完整了。
(3)如果腿脚受伤导致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元受到严重损伤,针刺足部是否会产生痛觉?为什么?(生命观念)
提示:不会;因为已经无法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者无法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
(4)如果腿脚受伤导致膝跳反射的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受到严重损伤,针刺足部是否会产生痛觉?为什么?(生命观念)
提示:会;因为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以经传入神经元传至脊髓,再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兴奋产生痛觉。
[课堂小结]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2.脊髓的灰质在内,呈H形,是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集中的部位。白质围在灰质四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主要为上下纵行的神经纤维,色泽白亮。 3.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枕叶后部,听觉中枢主要集中在颞叶的上部。 4.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提高了人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5.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属于反射活动
B.膝跳反射有2个神经元参与
C.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元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元受损
D.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B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可能发生反射活动,A错误;产生感觉,要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元,到达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没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元或感觉中枢出了问题,C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错误。]
2.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
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C [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表明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无意识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这是在拿第一枝玫瑰被刺扎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注意了),属于条件反射。]
3.某人因车祸受伤,其症状是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这个人大脑受损伤的部位是(  )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中央前回 D.中央后回
B [布罗卡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A错误;韦尼克区是视觉性语言中枢,损伤后不能理解语言,B正确;中央前回为躯体运动中枢,损伤后会造成肢体瘫痪,C错误;中央后回为躯体感觉中枢,损伤后会造成躯体无感觉,D错误。]
4.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活动占优势的神经是(  )
A.自主神经系统
B.交感神经
C.植物性神经
D.副交感神经
B [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元,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包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和亢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5.下图为缩手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的流向部分示意图,A、B为反射弧上的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这种变化主要与________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________。无意间,某同学的手碰到了钉子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的调控。
[解析] (1)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种变化与钠离子大量内流有关。刺激A点,虽然效应器产生了相应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3)由图中信息可知,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答案] (1)由负变正 钠 不能 (2)刺激A点,测量B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B点,测量A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3)脊髓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课时分层作业(5)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
题组一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出现反射活动
B.反射与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发生了反射活动
C [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A错误;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而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B错误;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正确;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有反应不一定是发生了反射活动,D错误。]
2.某人腰椎部位因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C [根据题图所示,②上具有神经节,所以②是传入神经元,①是感受器,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⑤是传出神经元,⑥是效应器。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①感受器正常,②传入神经元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⑥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④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腹部侧或⑤传出神经元受伤。]
3.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敲击膝盖下方,小腿抬起需要伸肌和屈肌相互协调完成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D [分析题图可知,伸肌肌群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正确;b神经元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处,其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支配,B正确;在膝跳反射中,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完成小腿前踢动作,C正确;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D错误。]
4.下图中甲表示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乙是甲中③结构的放大,其中序号表示结构,字母表示物质。
甲         乙
(1)在进行膝跳反射时,兴奋的传递方向是①________②(填“←”或“→”);兴奋在①和②上以________形式传导。
(2)乙图涉及________个细胞,⑥是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部分。
(3)a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⑤,然后与b________结合,引起⑥________。
(4)小王在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时,有意识地把腿绷紧,膝跳反射不能完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膝跳反射完成后,小王才产生了被敲击的感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突触数目角度回答)。
[解析] (1)由示意图可知,神经节存在于①上面,则①应为传入神经元,②为传出神经元,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的方向为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2)乙图所示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和突触后膜⑥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不同的细胞,故突触涉及2个细胞;突触后膜一般为神经细胞的胞体、树突或轴突部分。(3)a为神经递质,其存在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时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b特定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4)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的支配。(5)膝跳反射的完成受低级中枢脊髓支配,而被敲击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传至大脑皮层所经过的突触数目较多,会有一定时间的延迟,因此膝跳反射完成后才会产生被敲击的感觉。
[答案] (1)→ 局部电流 (2)2 胞体、树突或轴突 (3)胞吐 (神经递质的)受体 兴奋或抑制 (4)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 (5)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经过的突触数目较多
题组二 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
5.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没有神经中枢参与,不是反射活动
D.感受尿液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A [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又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所以A选项正确;排尿中枢位于脊髓,B选项错误;大脑皮层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都有参与,是反射活动,C选项错误;能够感受尿液刺激的感受器应位于膀胱壁上,D选项错误。]
6.脑位于颅腔内,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下列有关人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含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
B.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之间隆起的部位称为脑回
C.数量庞大的神经元以及它们之间的极为复杂的联系是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结构基础
D.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的颞叶后部,听觉中枢主要集中在枕叶的上部
D [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枕叶后部,听觉中枢主要集中在颞叶的上部。]
7.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有关的检查是(  )
A.检查缩手反射是否正常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D [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不能确定此人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属于血常规化验,目的是发现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不属于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语言中枢属于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需要语言中枢的参与,故可由此确定此人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
题组三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8.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者反射中枢在脊髓,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D.前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C [手触电线引发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再次看到电线引发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9.某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探究实验:买来5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每日三次先吹哨再定点喂食,观察小狗的取食活动。一个月后,该同学发现小狗只要听到哨声,就会到达指定地点等候。
(1)上述实验中,小狗听到哨声后到指定地点取食,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一反射活动属于__________,它是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的。
(2)如果该同学进一步实验,只给小狗哨声的刺激,而不喂食,长此以往,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现象使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参与。
[解析] (1)小狗听到哨声后到指定地点取食,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一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结合。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经过一段时间,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3)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 (1)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2)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消退 条件反射既可建立也可消退 (3)学习 大脑皮层
题组四 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
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C.大脑皮层的布罗卡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D [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大脑是控制反射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选项A错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兴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选项B错误;大脑皮层布罗卡区功能障碍,患者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选项C错误;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选项D正确。]
题组五 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活动
11.下列关于消化道神经支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支配消化道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
C.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D.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B [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元和支配内脏运动的神经元,支配消化道的神经元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正确;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可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B错误;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它们共同调节消化道活动,C正确;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D正确。]
12.课堂上,听到老师点名后学生立刻站起来,完成该动作所需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类型分别是(  )
A.反射弧;非条件反射
B.反射弧;条件反射
C.脊髓;条件反射
D.大脑;非条件反射
B [学生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后立刻站起来,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形成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部分。]
13.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是由突触的特点来决定的
B.如果②处受损则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感觉
C.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缩手现象
D.指尖被针刺后缩手反射能快速完成,而刺痛感稍后产生,说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没有受到脑的调控
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的特点,A正确;如果②处受损,则兴奋不能传入大脑,人体不会产生相应感觉,B正确;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缩手现象,C正确;指尖被针刺后缩手反射能快速完成,而刺痛感稍后产生,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而痛觉形成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此过程中不能说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是否受到脑的调控,D错误。]
14.芳芳的手不小心被针刺到,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并对妈妈说手指疼。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⑤表示神经纤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兴奋由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图中①是传入神经元,③④是传出神经元,在反射发生过程中,均能检测到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C.芳芳感觉疼痛,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①②⑤
D.芳芳对妈妈说手指疼,该过程中一定有大脑皮层言语区的韦尼克区参与调节
C [当兴奋由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项错误;图中①是传入神经元,③④是传出神经元,在反射发生过程中,④不能检测到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项错误;芳芳感觉疼痛,大脑皮层参与其中,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①②⑤,C项正确;芳芳对妈妈说手指疼,该过程中一定有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布罗卡区参与调节,D项错误。]
15.图中有两个反射弧,其中膝跳反射的效应器为伸肌,屈肌反射的效应器为屈肌。请回答:
(1)图中所示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都位于________,在膝跳反射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④称为该反射弧的________。
(2)图中一共有________个神经元,其中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有________个突触结构。
(3)在发生膝跳反射时,图中④⑤⑥突触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性突触。
(4)图中膝跳反射的传出神经元的活动________(填“受”或“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5)若通过手术暴露出①②③三个手术位点,在①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②③处测到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应是②______③(填“>”“=”或“<”)。若该刺激引起伸肌收缩一次,能不能称为一次反射?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中结构可知,图示的两个反射弧具有相同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其感受器位于伸肌;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仅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图中④就是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
(2)图中共有4个神经元,其中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有两个神经元,形成了1个突触。
(3)根据图中⑤与⑥之间的中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可判断④⑤都属于促进性突触,⑥属于抑制性突触。
(4)低级神经中枢活动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膝跳反射也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5)神经纤维上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传导过程中不递减,所以刺激①处,在②③处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相同;反射是由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刺激①处,引起伸肌收缩过程不属于反射活动,感受器没有参与该过程。
[答案] (1)伸肌 神经中枢 (2)4 1 (3)促进 促进 抑制 (4)受 (5)= 不能
阶段综合测评(一) (第一~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选项正确;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选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选项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B.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B [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B正确;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3.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
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且理化性质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A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增加,水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则组织液增多,D正确。]
4.下列各选项中,能看作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
A.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
B.病人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C.氧气进入红细胞内
D.洗澡时耳中进水
B [胃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病人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进入血浆中,血浆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耳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内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C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人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B不符合题意;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C符合题意;“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依赖细胞也能完成
B.尿素与CO2从内环境排到外界环境的途径一般是不同的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A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依赖细胞才能完成,A错误;尿素从内环境排到外界环境中的途径是泌尿系统和汗腺,CO2从内环境排到外界环境中的途径是呼吸系统,所以排出途径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内环境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正确;内环境渗透压与溶质微粒数目有关,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高,人体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正确。]
7.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恒定状态
B.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但并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
C.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
D [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恒定状态,A错误;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于线粒体基质内,属于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稳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它表现在生物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等各个层次上,D正确。]
8.在蛙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并且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在a处给予刺激后,不会发生的是(  )
A.a处膜外为负电位
B.图中bd段的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C.a处的神经冲动将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播到d处
D.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偏转的方向和角度不同
D [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偏转的方向不同,角度相同,D错误。]
9.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A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与需氧呼吸有关,由此判断A错误。]
10.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 [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11.下列对神经调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兴奋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的动作电位恢复成静息电位是通过K+的大量外流造成的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反射活动中,脊髓中的低级中枢都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调控
D [只有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大量外流,B正确;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正确;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神经中枢可以只有脊髓,D错误。]
12.下列关于人的各级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小脑有关
B.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C.某人因遭遇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针刺足部无感觉
D.某同学因受到惊吓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该反应受脑干调控
A [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故饮酒过量的人走路不稳,与小脑有关,而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A项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B项正确;某人因遭遇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导致兴奋无法传到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C项正确;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D项正确。]
13.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 [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能够引起心脏搏动减慢,A项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所以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项正确;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项错误;阻断副交感神经或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下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
14.下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A.图甲中的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C.在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能量
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刺激点向两侧传导
C [图甲中电表两极分别在膜内、外,测的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A、B项正确;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C项错误;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刺激点向两侧传导,D项正确。]
15.毒品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我们必须拒绝毒品。可卡因会干扰人脑部神经的信息传递,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阻碍多巴胺回收
B.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易化扩散
C.可卡因使人兴奋的原因是增加了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D.多巴胺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B [分析题图可知,可卡因能阻止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重新进入突触前膜,A项正确;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可卡因能阻止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重新进入突触前膜,从而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使后膜持续兴奋,C项正确;多巴胺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
16.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韦尼克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H区(韦尼克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但不是人脑特有的。]
17.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B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B。]
18.分析有关人体内部分体液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B与淋巴细胞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
B.人体中CO2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C
C.正常情况下,人体内D的含量小于A+B+C
D.淋巴管阻塞时,图中的C增加导致水肿
A [图中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可以与淋巴细胞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人体中CO2浓度最高的是细胞内液,是图中的D,B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细胞内液含量大于细胞外液,即D的含量大于A+B+C,C错误;淋巴管阻塞时,图中的A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D错误。]
19.有关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调节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C.病原体侵入机体干扰稳态后,主要是免疫调节起作用
D.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恒定不变
D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A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B正确;病原体侵入机体干扰稳态后,主要是免疫调节起作用,C正确;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20.下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反射过程表现为屈肌收缩
B.b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在起作用后会被分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
C.中间神经元兴奋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
D.c处为淋巴,其化学成分改变可能影响兴奋的传递
D [由题图可知,兴奋从传入神经元传入,经中间神经元传递后对伸肌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对屈肌运动神经元有促进作用,即引起屈肌收缩,故图示反射过程表现为屈肌收缩,A项正确;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会被分解或被移走,避免持续发挥作用,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中间神经元兴奋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C项正确;c处为组织液,是神经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其化学成分改变可能影响兴奋的传递,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 都属于细胞外液,请在方框中用箭头表示出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2)长时间行走后,脚底会磨起“水疱”,刺破水疱,流出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____________(填标号)。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需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c是血浆,b是组织液,a是淋巴。血浆、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器官进入血浆。(2)长时间行走后,脚底会磨起“水疱”,刺破水疱,流出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组织液。题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3)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2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含蛋白质少。
[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1分)(1)(2分)
(2)b b、c a、b
(3)扩散 6 三
(4)组织液含蛋白质少(2分)
22.(10分)下面是尿排出的神经调节过程示意图解,请用图中序号回答下列各问题[(4)除外]。
(1)控制排尿反射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中枢依次位于________。
(2)尿意的产生在________。
(3)在脑和脊髓中,________损伤时,不能发生排尿反射;________损伤时,造成尿失禁。
(4)_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加强,促进膀胱排尿。
[解析] (1)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即控制排尿反射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中枢依次位于[③]脊髓、[⑤]大脑皮层。(2)所有感觉中枢都在大脑皮层,所以尿意的产生在[⑤]大脑皮层。(3)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损伤,可能会导致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受损,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从而不能完成排尿反射。即③损伤时,不能发生排尿反射。若脊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中断或大脑皮层受损,可导致大脑皮层的排尿中枢不能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使患者出现尿失禁现象。即④⑤损伤时,造成尿失禁。(4)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②使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使支气管收缩。
[答案] (每空2分)(1)③⑤ (2)⑤ (3)③ ④⑤ (4)副交感
23.(18分)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图乙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2)当兴奋在神经纤维e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3)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4)图乙中的A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膜。图乙中神经递质由B细胞合成,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________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A上的________(填序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A传到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提供能量。“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图甲中a、b、c、d、e、f共同组成________。
[解析] (1)图甲为缩手反射反射弧的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元,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元,a是效应器,d是突触结构。图乙为突触结构。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3)图乙是突触结构,是图甲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4)图乙中的A是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膜。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①]受体上,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不能由A(突触后膜)传到B(突触前膜)。(5)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图甲中a、b、c、d、e、f共同组成反射弧。
[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1分)(1)感受器 突触 大脑皮层 (2)外负内正 (3)d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4)树突 胞体 胞吐 ① 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分) (5)线粒体 蛋白质 反射弧
24.(10分)下图是运动员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乙         丙
(1)每个神经元________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结构叫突触小体。图甲中④虚线圈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灵敏电流计中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在兴奋状态下,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为________。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为________的结构模式图,在图中结构4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图丙中兴奋传递时,只能由1→6单向传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甲中每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结构叫突触小体;若在图甲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流表A不会发生偏转,电流表B能发生一次偏转。(2)在兴奋状态下,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属于易化扩散;根据题意分析,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最终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3)图丙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其中4是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4)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者抑制,因此图丙中兴奋传递时,只能由1→6单向传递。(5)根据题意分析,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痛,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能使pH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1分)(1)轴突末梢 0 1 (2)易化扩散 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最终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 (3)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者抑制
(5)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能使pH保持相对稳定(2分)
25.(12分)为探究酒精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系列实验。实验材料: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间脑蟾蜍,小滤纸片,任氏液,0.1%、0.2%和1%酒精,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酚妥拉明(phentolamine,PT),1%硫酸溶液等。
(要求与说明:间脑蟾蜍是指切除了大脑和部分间脑、相关机能正常的蟾蜍;任氏液为两栖类的生理盐水;3 种酒精浓度分别对应人血液中轻度、中度和重度酒精中毒的浓度;酒精、NA和 PT均用任氏液配制;NA是一种神经递质;PT是NA受体的抑制剂。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过程与结果或结论:
过程 结果或结论
实验1 ①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分别检测动作电位大小、动作电位传导速率和肌肉收缩张力;②以1%酒精连续滴加标本5 min 后,再分别检测上述指标 结果: 结论:____________
实验2 ①用1%硫酸溶液刺激间脑蟾蜍一侧后肢的中趾趾端,测定屈反射时长,然后用任氏液清洗后肢和间脑断面;②分别用含有50 μL的任氏液、不同浓度酒精的小滤纸片处理间脑断面,每次处理后重复① 结果的记录表格: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酒精会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其数值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变大
为了进一步研究酒精延长屈反射时长的机理,选取实验2中某一浓度的酒精用于实验3
实验3 ①取5组间脑蟾蜍,用任氏液、NA、PT 和酒精等处理;②用1%硫酸溶液刺激间脑蟾蜍一侧后肢的中趾趾端,测定屈反射时长 结论:NA 与其受体结合,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用于记录实验2 结果的表格。
(3)依据实验2、3 的结论,实验3 的分组应为:
A组:任氏液;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酒后驾车属于危险的驾驶行为,由本实验结果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学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实验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对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使用1%酒精连续滴加标本5 min处理后,动作电位大小、动作电位传导速率、肌肉收缩张力的相对值与处理前的相对值基本相同。说明在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2)根据实验2的结论“酒精会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其数值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变大”,可以推导出实验2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酒精,因变量是间脑蟾蜍屈反射的时长。由于题干明确3种浓度的酒精均用任氏液配制,所以除空白对照外,还应增加一组使用任氏液的实验,以排除任氏液的影响。表格设计如下:
不同浓度酒精对间脑蟾蜍屈反射时长的影响
处理因素
空白对照 任氏液 0.1%酒精 0.2%酒精 1%酒精
屈反射时长
(3)因为酒精、NA和PT均用任氏液配制,所以实验应设置只使用任氏液作为对照组,同时还要设置使用NA(神经递质)、PT(NA受体抑制剂)和NA+PT的三个实验组,当实验结果为NA组屈反射时间长,PT组屈反射时间短,而NA、PT同时使用屈反射时间也较短时,可能是由于PT是NA受体的抑制剂,会导致PT与NA受体结合,使NA无法起到作用。这样才能得出“NA与其受体结合,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还要再设置酒精+PT的实验组,若实验结果与NA+PT组相同,就能说明酒精具有类似NA的作用,进而才能得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4)根据实验3的结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所以酒后驾车的司机会反应迟钝,属于危险的驾驶行为。
[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2分)(1)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2)表 不同浓度酒精对间脑蟾蜍屈反射时长的影响
处理因素
空白对照 任氏液 0.1%酒精 0.2%酒精 1%酒精
屈反射时长
(3)NA(1分) PT(1分) NA+PT 酒精+PT
(4)酒精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酒后驾车的司机会反应迟钝
23/3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