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三上3.1《毫米的认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三上3.1《毫米的认识》(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 “毫米、分米、千米” 三种长度单位展开,是对已学厘米、米长度单位的拓展与延伸。通过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引入毫米,结合直尺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以测量物体长度的需求引出分米,明确分米与厘米、米的联系;借助运动场跑道等场景认识千米,理解千米与米的换算。同时,安排实际测量、估测距离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各长度单位的表象,掌握单位间的换算,培养长度测量与估测能力,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单位及几何测量奠定基础。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认识厘米和米,有一定长度测量经验,但对毫米、分米、千米的实际长度感知较模糊。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毫米、分米作为较小或中等长度单位,需借助直尺、实物操作来建立表象;千米作为较大长度单位,难以直接感知,需通过生活场景(如跑道、日常行走 )间接体验。在单位换算与实际应用(如估测家到学校的距离 )中,易出现单位混淆、换算错误,需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强化认知。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表象,明确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2.能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或距离,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掌握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提升估测能力。
4.通过测量数学书、用手势表示单位长度、估测距离等活动,经历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5.在解决“选择单位、换算、估测”等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选择策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6.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表象,掌握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和米、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正确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或距离,进行单位换算与实际测量、估测。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理解千米的实际应用场景,准确估测较长距离。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测量的核心素养是量感。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在学业要求中,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里,本学段要求学生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生活情境驱动,直观感知
以测量数学书、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场跑道、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生活场景为载体,将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融入日常,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直观感知各单位长度,降低抽象概念的学习难度,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2.操作体验贯穿,注重建构
安排“量一量、数一数、用手势表示、走一走”等操作活动,如用直尺数1厘米里的毫米数、用手势比1分米长度、体验100米距离再推算1千米,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建构长度单位的表象,掌握单位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与动手能力。
3.梯度递进,螺旋上升
长度单位的学习从较小的毫米,到中等的分米,再到较大的千米,遵循“由小到大、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内容编排从单位认识、换算,到实际测量,再到估测较长距离,逐步拓展知识应用范围,契合学生认知发展,实现能力螺旋提升。
4.强调应用,联系实际
设置“估测家到学校的距离”“估计校园长和宽”等实际应用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长度单位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估测意识与应用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分析——回顾”的问题解决流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测量 毫米的认识 1
分米的认识 1
千米的认识 1
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毫米的认识》 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mm),理解1厘米=10 毫米,能准确用毫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区分厘米与毫米的适用场景。 探究1:认识毫米,建立概念 → 探究2:体验1毫米的长度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2.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说一说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3.能利用学习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2《分米的认识》 目标: 熟练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准确进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探究1:认识分米,建立概念 → 探究2:单位换算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 2.能把厘米换算成毫米或分米,掌握换算的方法。 3.能利用学习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3《千米的认识》 目标: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探究1:认识千米 → 探究2:千米与米的换算→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借助运动场跑道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推导出1千米=1000米。 2.能根据米与千米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利用学习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4《单位换算及估测距离》 目标: 能掌握估测距离的方法,会以步长、行走时间、交通工具站点等为标准,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找出估测标准。 2.能理解不同的估测案例,并尝试估测自家到学校距离。 3.能说出用标准估测的原因,知道估测结果可通过手机导航验证。 4.能利用学习的方法估测教室前后距离和校园长或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毫米的认识》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测量数学书长宽”的实践,认识长度单位毫米(mm),理解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或厚度。通过“观察直尺、动手测量、联想生活”等活动,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掌握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提升动手实践与推理能力。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身份证厚度、小物品长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在“厘米与毫米”的换算中,理解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构建长度单位体系,激发对测量知识的探索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以“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为切入点,引出“毫米”这一更小长度单位,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米之后,对长度单位体系的补充与细化。通过“不是整厘米数→引入毫米”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分米、千米,以及面积、体积单位奠定基础,是“量与计量”领域中“长度单位”的关键延伸。教材在编排上遵循“问题驱动→工具探究→概念建构→生活应用”路径。先呈现“测量数学书非整厘米长度”的问题,引发认知矛盾;再引导观察直尺,认识毫米,理解1厘米=10毫米;接着通过“用手势表示、找生活中1毫米物体”建立长度观念;最后联系生活,明确毫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场景,体现“从实践需求到知识学习,再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闭环,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毫米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厘米、米,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但面对“不足1厘米”的物体,缺乏精准测量的工具和单位认知;对“厘米与毫米”的十进制关系,需通过直观观察、实践操作建立联系,突破“整数厘米测量”的思维定式。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看直尺、数小格”认识毫米,但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需借助手势、生活物品进行联想;在测量较薄物体时,易因操作不规范导致误差,需强化测量方法的指导;理解“毫米是比厘米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需通过“数小格、比长度”等活动,逐步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理解,培养“量感”与“空间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直尺、数小格、用手势比划、测量实物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清晰长度观念,能准确判断较短物体的长度是否适合用毫米测量,理解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发展 “量感”。2.掌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规范测量数学书、身份证等物体的长度/厚度,提升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4.发现生活中需要用毫米测量的物体,感受毫米在精准测量中的价值,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数学工具服务实际需求”的应用意识。5.从“厘米测量的不足”推理出“毫米单位的必要性”,通过“1 厘米内小格数量”推理出“1厘米=10 毫米” 的换算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生成逻辑。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理解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准确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灵活选择厘米或毫米作单位测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 m和1 cm的长度吗?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什么工具呢?师: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课件出示:师:用直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师:读读测量儿歌。课件出示: 小朋友要牢记,物体要放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学生:厘米和米。学生用手比划。学生:尺子。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自由说说。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别看它是一本书,数字符号是住户,教你计算教你量,学好数学它相助。(打一课本)师:数学书不仅仅像一位贴心的数学小老师,还藏着好多让你变厉害的秘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学生独自猜猜:数学书。 以猜谜语的形式开篇,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自然引出“数学书”这一测量对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减少对“测量”这一知识点的陌生感。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认识毫米,建立概念师:小朋友们,咱们每天都和数学书打交道,谁能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拿出直尺量一量。课件出示: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师巡视指导测量,然后提问: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展示:师:宽呢?展示:师:数学数大约有多厚?展示:师:大家发现了吗?数学书的宽不是整厘米数,有的同学测出来是18厘米多一点,厚不到1厘米,这时候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该怎么测量呢 师接着说:对啦,当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师:这儿有一把尺子,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它放大了。课件出示:师指出:从刻度0到1这一段就是1厘米。在这段1厘米的长度中,你能找到比1厘米更小的一段长度吗 谁上来给大家指一指。师:1厘米中间有很多小格子,谁知道这里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多少 师:对啦!这些小格子就是测量毫米的单位。在直尺上,1厘米里的1小格表示1毫米,毫米可以用“mm”表示。下面请同学们用铅笔尖在自己的尺子上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的小格?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数的是刻度0到刻度1这一段一厘米,接下来,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任意找到一段1厘米的长度,然后数一数里面有多少毫米 师:所以说1厘米等于……?师:也可以说10毫米等于……?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学生用厘米尺尝试测量。学生:我量出书的长是26厘米。学生:量出的宽不是整厘米数,比18厘米多一些(多4小格),大约是18厘米学生:厚度不到1厘米……学生:可以用更小的单位。学生上台指一指。学生:1毫米。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1、2……10,有10个。学生选取任意一段数一数,然后回答:都是10个。学生:10毫米。学生:1厘米。 从“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这一学生熟悉的操作入手,通过“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厘米作单位不够用”,从而主动产生对更小长度单位的需求,为 “毫米” 的引入提供合理依据,体现“因需设学”的理念。 借助直尺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的小格子”,通过“指一指、数一数”等操作,明确“1小格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将抽象的长度单位“毫米”与直尺上的具体刻度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在“厘米”的已有认知基础上,构建“毫米”的概念,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生长。通过“数0到1厘米的小格”“数任意1厘米的小格”等多次操作,让学生在重复验证中确认“1厘米=10毫米”的规律,强化对毫米与厘米进率的理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探究2:体验1毫米的长度师:1毫米到底有多短?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说一说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课件出示: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在测量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请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例子,想不想看一看 课件出示:师:再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毫米的物体。师:对啦!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师:1毫米很短,测量较薄、较短的物体时,用毫米作单位更合适。测量较长、较粗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现在你知道如何用毫米记录数学书的宽和厚了吗?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数学书的宽是18厘米4毫米;数学书厚6毫米。师:读测量结果时,先看整厘米数,再数有几小格,有几小格就是几毫米,并记作几厘米几毫米。 学生尝试用手比一比。学生了解。学生1:公交卡、银行卡……,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学生2:硬币大约有1毫米厚。……学生1:玻璃的厚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学生2:气象台用毫米作单位说明降水量。…… 通过“用手势表示1 毫米”“寻找生活中大约1 毫米的物品”,将 “1毫米”这一抽象的长度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直观感知,突破“毫米较短、难以想象” 的认知难点。 列举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毫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价值,理解“测量较短、较薄或需要精确测量的物体时用毫米”的道理,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引导学生用毫米记录数学书的宽和厚,并明确“先看整厘米数,再数毫米数”的读数方法,将新学的“毫米”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测量,在实践中巩固概念,形成技能。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迁移应用师:接下来,咱们就用毫米,挑战“精准测量大闯关”,看看谁是测量小能手!课件出示:1.填一填。 师:回形针有多长? 师:非常棒!读数时,先看整厘米数,再数剩余的小格数(毫米),合起来就是物体长度。铁钉呢?师:大家一起数小格验证。师小结:4厘米后有2个小格,确实是2毫米!记住,数小格要细心,1格1毫米。请看第二题的线段。课件出示:2.量一量。师:用毫米测量线段的长度,怎么测?师:拿出直尺量一量。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然后提问:线段倾斜了,怎么测才准?师:太聪明啦!测量倾斜物体时,尺子要与物体 “贴合对齐”,再读数,这样才精准。现在谁来说说你们测量的结果?师:测量时要做到“三对齐”:物体一端与刻度对齐、尺子与物体贴合对齐、视线与刻度垂直对齐。 学生:回形针的回形针长2厘米8毫米。学生:回形针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齐到2厘米厚,又多了 8个小格,就是8毫米,合起来就是2厘米8毫米。学生:铁钉长4厘米2毫米。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4厘米后的小格子。学生: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齐书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厘米几毫米,就是几厘米几毫米。学生独自测量。学生:把尺子和线段对齐,保证测量的是线段的真实长度,不能斜着读刻度!学生汇报。 从“认读刻度”到“实际测量”,逐步提升难度。通过“数小格验证”“强调测量细节”,强化“毫米”的应用技能,确保学生掌握“先整厘米、后毫米”的测量与读数方法。针对“线段倾斜如何测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三对齐”原则,帮助学生规范测量操作,培养严谨的测量习惯,提升测量的准确性。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判断。(1)5至6厘米之间是60毫米。(2)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3)1粒芝麻大约宽1毫米。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3.下面的物体有多长?填一填。4.跷跷板。 5.一根铁钉长4厘米5毫米,另一根铁钉长38毫米,哪根铁钉长?长多少毫米?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对呀!毫米让测量更精准,如果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就会又准又快,毫米这位朋友也会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学生1:我认识了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学生2:我还知道测量时,先看整厘米,再数毫米小格。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毫米——mm 1厘米=10毫米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判断。(1)1 毫米比 1 厘米长。 ( )(2)测量教室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 )(3)3厘米3毫米 = 33毫米。 ( ) (4 )直尺上两个大格之间的长度是 1 毫米。 ( )(5)所有物体的长度都可以用厘米或毫米作单位。 ( )2.选一选。(1)下面哪个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 )A. 铅笔的长度 B. 身份证的厚度 C. 课桌的高度(2)一块橡皮的长度是 3 厘米 4 毫米,用毫米作单位是( )。A. 34 毫米 B. 304 毫米 C. 7 毫米(3)测量一本练习本的厚度,最合适的单位是( )。A. 厘米 B. 毫米 C. 米能力提升:1.一本字典厚6厘米,一本故事书厚25毫米,字典比故事书厚多少毫米?2.一根彩带长10厘米,用去了3厘米7毫米,还剩多少毫米?拓展迁移:1.用毫米尺测量家里3种较短物体的长度(如:牙签、纽扣厚度),记录为 “( )厘米( )毫米” 。2.找一找生活中“必须用毫米测量”的物品,和家人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测量数学书”的生活情境导入,自然引出“毫米”的必要性,贴合学生认知。本节课实践操作多,学生通过“数格子、比长度、测物体”,深度建立毫米的观念;对比应用明,区分厘米与毫米的适用场景,避免单位混淆。但是部分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感知”仍较模糊,可增加“用大头针、发丝等对比”的环节;测量练习中,可加入“非0刻度对齐”的情况,提升测量能力。后续教学将优化细节,让长度单位的学习更扎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