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光合作用及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如光照、叶绿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原料、产物)、以及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等知识点。(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并理解这一过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同时,学生还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例如如何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原料。此外,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叶片结构,理解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形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科学认知。(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3)探究实践:独立完成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4)态度责任: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意义,认识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2)结合真实情境,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原料、产物、条件以及场所的相互关系和变化。(2)将光合作用的抽象概念与实际叶片结构特点相联系,认识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情境引入法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图片、实验操作视频以及叶片结构的示意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2)实验材料套装,包括但不限于天竺葵、银边天竺葵、金鱼藻、碘液、酒精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确保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验证光合作用的系列实验。(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及相关补充资料,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和深入探究的素材,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一、展示图片,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绿色植物从种子萌发到长成硕果累累的图片。(例如:种子、幼苗、成熟的果实等)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是如何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并结满果实的?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提供的图片,并表现出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思考并讨论绿色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学生:植物可能需要阳光、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来生长)二、指导阅读,组织讨论,了解光合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的部分(第 XX 页至 XX 页),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朗读各个实验的描述。分组讨论科学家们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并深入分析每个实验的关键点。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最后进行小结。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中所列的科学家实验,如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和英格豪斯的实验。根据文本内容,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准确?植物主要从哪里获取生长所需的物质?(学生:植物主要从水中获取生长所需的大部分物质)普利斯特实验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关键在于实验中是否有光照)英格豪斯的实验表明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各小组总结光合作用的重要信息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氧气和有机物条件:光照场所:叶绿体三、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教师活动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的假设。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分发已经经过初步处理的天竺葵给各小组。对各组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简要评价,并鼓励创新思维。实验前强调安全事项:酒精需隔水加热,使用碘液时要小心。在实验结束后,针对各组的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学生活动讨论实验中对照因素的重要性:确保实验中有光照和无光照区域。小组代表介绍本组实验材料的预处理步骤:将植物置于暗处一段时间以消耗原有淀粉 — 选择部分叶片遮挡不让其接受光照 — 其余部分正常光照。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的实验设计,明确各自的操作流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汇报各自的实验发现,如果有任何不一致的地方,试着分析背后的原因。(学生:未被遮蔽的部分经碘液处理后变蓝,表明该区域合成了淀粉;而遮住的部分没有变化颜色,说明光照是必要的)四、组织交流,探究结论教师活动引导全班共同回顾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合成淀粉。进一步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背后的科学原理:实验前为什么需要先进行黑暗处理?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同一片叶子上设置遮光与不遮光两部分作为对照?碘液染色后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通过集体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学生:黑暗处理是为了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存储,以便更准确地检测新合成的淀粉)(学生:在同一片叶子上设置遮光区和非遮光区可以形成有效对比,清晰地显示出光照对淀粉合成的影响)(学生:未经遮盖且接受光照的部分会在使用碘液后变为蓝色,这表明该区域能够合成淀粉;相反,被遮盖的部分则不会改变颜色,再次证明了光合作用依赖于光照)五、总结与延伸教师活动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重申光合作用的四大要素。引领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预告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探讨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释放以及二氧化碳的吸收机制。学生活动个人或小组形式回顾并归纳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小组交流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下节课的主题,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预习工作。(学生:计划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具体机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