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材定位与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乘法运算”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具备表内乘法口诀、整十整百数的读写与组成、两位数加减口算等基础。三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能力正在形成,需要借助“数的组成”与“位值”经验,把“几个几”的乘法经验迁移到“几十、几百”的层面。课堂时间40分钟,必须“小步快走”,在充分操作、表达、对比中完成算法建构与算理贯通。二、核心素养目标1. 数感: 能说出整十、整百数的位值含义,感悟“、”的计数单位价值。2. 运算能力: 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形成“先算数字部分,再补零”的算法模型。3. 推理意识: 经历“具体情境—操作表征—符号抽象”的完整过程,能用“乘法的意义”“乘法分配律”解释算法合理性,初步体验数学建模。4. 应用意识: 在购物、分组、路程等真实问题中,能主动选用口算策略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建构“、”的算法模型,能正确口算。难点: 理解“补零”背后的位值原理与乘法意义,防止“机械添零”导致位数错误。四、教学准备教师: 计数器、小棒、人民币样币、数字卡片、黑板条。学生: 小棒若干、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40分钟)(一)情境导入 5′教师活动: 出示“文具店”情境——“铅笔每支元,买支多少钱?买支呢?”学生活动: 口答元;元。教师追问: “支是几个十?”学生答“个十”。教师板书: 。小结: 买几个十支,就是“几×十”,钱数也在十位上变化。【设计意图: 用学生熟悉的“元、角”经验,激活“几个十”的观念,为“整十数乘一位数”搭好生活支架。】(二)操作探究 10′1. 小棒操作——“捆小棒,每捆根,一共多少根?”学生动手数: 。教师引导: 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说出。板书: 。2. 迁移尝试——“捆、捆、捆呢?”学生独立写式: 、、。教师追问: “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归纳: 都是“几×10”,得数末尾都有个。3. 人民币强化——“一张元是元,张是多少元?”学生操作样币,说出元。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图像—符号”三层表征,让学生亲眼看到“几个十”就是“几十”,为“补零”提供直观依据。】(三)算法建构 8′1. 教师出示例1: ?学生思考: 可以看成“”,于是。教师板书: ,并圈出“”“再添个”。2. 学生口述算理: 先算,再算。3. 类比迁移: ?学生独立口述: ,。教师板书: 。4. 概括模型:整十数乘一位数,先不看,用表内乘法算出“数字部分”,再在得数末尾添个。用字母表示: (其中为一位数)。【设计意图: 把“位值”与“乘法结合律”暗线融合,让学生既“算得快”又“说得清”。】(四)整百数迁移 7′1. 教师出示例2: ?学生齐答。追问: “呢?”学生思考: 是,所以。板书: 。2. 小组互考: 一人报“”,另一人答“”,并说出“,再添个”。3. 归纳: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算“数字部分”,再补个。字母模型: 。【设计意图: 用刚刚建立的“补零”经验,正向迁移到“整百”情境,形成完整算法链。】(五)巩固练习 6′1. 口算接力教师报题,学生开火车:、、、。要求: 先报“数字部分”,再报“添几个”,最后报得数。2. 错例辨析教师板书: 。学生判断: “错!,还要添个,应该是。”教师强调: 忘记添是常见错误,口算时要“先数字、后补零、再读数”。3. 快速抢答?学生齐答。教师追问: “里面有几个百?”学生答“个百”。【设计意图: 用“接力—辨析—抢答”三种节奏,把正确算法练熟、练透。】(六)应用提升 3′教师出示:“学校买了箱矿泉水,每箱瓶,一共多少瓶?”学生口答: 瓶。再出示:“如果每箱瓶呢?”学生: 瓶。教师小结: 无论是“几十”还是“几百”,只要用今天的方法,都能快速口算。【设计意图: 回到生活,感受算法价值,同时渗透“单位量×份数=总量”的乘法模型。】(七)课堂小结 1′学生口述:“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算数字部分,再补;补个是整十,补个是整百。”教师升华: 补零不是“魔法”,而是“位值”在帮忙,以后遇到更大的数也能这样算。(八)分层作业(课后总时长控制在15分钟内)A. 基础巩固(必做,5分钟)1. 口算: 、、、。2. 填空: ____、____。B. 变式提升(选做,5分钟)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 (____)。2. 把写成“一位数乘整百数”的两种不同形式。C. 生活应用(选做,5分钟)“爸爸跑步,每分钟跑米,分钟跑多少米?先口算,再跟爸爸验证。”【设计意图: A层保证“人人都能过关”,B层渗透“方程”思想,C层打通课堂与家庭,总量不超过15分钟,落实“双减”。】六、教学反思(供教师参考)1. 操作环节时间把控: 小棒分发、回收要迅速,可提前让小组长协助,防止拖沓。2. “补零”错误预防: 课堂中故意呈现“”这类典型错例,让学生“找茬”,比教师单纯提醒更有效。3. 分层作业反馈: 第二天用2分钟“速对答案”,重点抽B层学生说思路,防止“选做”流于形式。4. 后续衔接: 下一节将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可提前提示“”也能“先分后合”,让知识链更连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