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3.2 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问题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3.2 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问题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2.3.2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问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问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是“二次函数应用”板块的核心课例。学生已学完二次函数概念、图象、性质、求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等知识,并具备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综合解决“最优”问题的初步经验。本课通过“利润”这一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抽象数量关系—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利用顶点求最值—回归实际意义”的完整过程,体验数学建模、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的融合,为后续“二次函数与最大面积”“二次函数与运动轨迹”等专题奠定思维范式,同时渗透经济学中“边际”思想,体现数学跨学科价值。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学生已能熟练用配方法、公式法求二次函数顶点,能借助图象判断最值,但对“自变量取值范围受实际约束”体会不深,易忽视定义域限制。
2.思维特点:九年级学生处于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期,对“利润=收入—成本”有生活经验,却缺少“单价、销量、利润”联动变化的系统思考,常把“单价越高利润越高”当成直觉。
3.学习障碍:①变量多,理不清“单价—销量—利润”链条;②顶点横坐标为非整数时,不知如何处理;③忽视“x≥0且销量≥0”等隐含条件,导致“数学解”与“实际解”脱节。
4.差异资源:班级已进行两年“问题提出”训练,部分学生能主动追问“如果成本变化”“如果市场容量变化”会怎样,可分层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带动全班深入思考。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数学建模素养:能从实际情境中识别关键变量,用代数符号抽象出“利润关于单价的二次函数”,并给出合理的定义域。
2.数学运算素养:能灵活运用配方法或顶点公式求二次函数最值,能对非整数解进行取整检验,体会“连续模型”与“离散现实”的差异。
3.逻辑推理素养:能论证“顶点即为最大利润点”的充分性,能举反例说明“顶点不在定义域内”时最值在端点取得,形成分类讨论意识。
4.数学交流素养:能用生活化语言解释“为什么单价不是越高越好”,能用符号语言、图象语言、文字语言三种方式表达建模过程,提升跨学科表达能力。
5.理性精神与价值观:在“追求利润”与“让利顾客”之间进行价值辨析,体会“最优”并非“极端”,培养理性决策与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利润—单价”二次函数模型,利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
难点:①厘清“单价↑销量↓”的线性假设;②正确处理“顶点横坐标为非整数”时的取整策略;③解释“数学最优”与“商业可行”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情境启发—问题驱动—模型建构—合作探究—错例剖析—变式拓展—反思提升。
整节课以“同一情境、层层递进”的“一境到底”方式展开,避免碎片化;以“学生错例”为资源,进行“对比—辩论—再建模”的深度学习;以“追问式”对话撬动高阶思维,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约8分钟)
教师呈现生活化场景: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收获一批草莓,总量600斤,平均成本每斤6元。学生会调研发现:
①若售价10元/斤,可售出400斤;
②若售价12元/斤,可售出300斤;
③若售价14元/斤,可售出200斤。
教师提问:你看到哪些量在变化?它们是怎样联动的?
学生脱口而出“单价提高,销量减少”。教师追问:这种联动是偶然还是规律?能否用数学语言刻画?
学生通过描点(10,400)、(12,300)、(14,200)发现三点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于是假设“销量q是单价p的一次函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得q=-50p+900。教师强调:经济学中称为“线性需求函数”,是一种简化模型,真实世界可能更复杂,但数学建模往往从简单开始。
教师再追问:利润y与单价p的关系如何?学生列出y=(p-6)·q=(p-6)(-50p+900)。教师板书:y=-50p +1200p-5400,指出“利润函数”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下,存在最大值。由此揭示课题: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问题。
(二)模型建构(约10分钟)
1.定义域讨论
教师抛出问题:p可以取任意实数吗?
学生结合情境得出:①p>6,否则亏本;②q=-50p+900≥0,得p≤18;③p应为正数。综上,定义域为62.求最值
学生分组用两种方法:
①配方法:y=-50(p -24p)-5400=-50[(p-12) -144]-5400=-50(p-12) +1800;
②顶点公式:p=-b/2a=-1200/(-100)=12,y最大=(4ac-b )/4a=1800。
教师追问:p=12是否在定义域内?学生确认12∈(6,18],最大利润为1800元。
3.验证
学生计算p=12时,q=300斤,未超过总量600斤,符合实际。教师再追问:如果总产量只有250斤,模型还成立吗?学生意识到“供过于求”前提被打破,模型需要修正,从而体会“模型适用边界”的重要性。
(三)错例剖析(约10分钟)
教师课前收集学生典型错误:
错例1:忽略定义域,直接得p=12,但若成本改为11元,p=12时利润=(12-11)(-50·12+900)=300元,而p=18时利润=(18-11)(-50·18+900)=0元,学生误以为300元是最大,未检验端点。
错例2:顶点横坐标为12,学生将售价定为12.3元,求出y≈1798元,认为“差不多”,未意识到“连续函数”与“最小货币单位”冲突。
课堂上,学生分组辩论:
A组:现实生活中价格可以12.3元,超市常见。
B组:草莓售价一般取整数,且12.3元时销量q=-50·12.3+900=285斤,需检验12元与13元哪个利润更大。
计算得:p=12元,y=1800元;p=13元,y=1750元。因此即使允许小数,12元仍最优;若强制取整,则12元仍为最优。教师总结:当顶点横坐标为非整数时,应在“左右相邻整数”处比较函数值,再取最大,这是“离散优化”的基本策略。
(四)变式探究(约12分钟)
变式1:若成本随产量变化,比如“超过300斤后,超出部分成本每斤增加1元”,模型如何修正?
学生讨论发现:成本分段,利润函数将变为“分段二次函数”,需分类讨论。教师引导:虽然超出九年级要求,但思维方向重要——现实世界中“成本”可能非线性,“需求”也可能非线性,模型需要迭代。
变式2:若学校规定“让利师生,售价不得高于11元”,此时最优售价是多少?
学生发现定义域被压缩为6变式3:若销量函数不是线性,而是q=-10p +200p-600,利润函数变为三次函数,九年级知识能否解决?
学生意识到:三次函数求最值需用导数,目前无法解决,但可列表描点估算,体现“数学工具”与“问题需求”相互促进,激发后续学习动力。
(五)模型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问法”反思:
1.模型假设合理吗?——线性需求、成本恒定、无损耗,是否过于理想?
2.数学解适用吗?——12元是否符合学校“公益”定位?若定价11元让利1元,利润仍达2250元,师生得实惠,体现“最优”并非“极端”。
3.还能怎样优化?——预售、拼团、套餐、加工草莓酱等,跳出“单价—销量”二元框架,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畅谈:数学给出“理性参考”,决策还需融入价值判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六)当堂检测(约5分钟)
1.基础巩固:某T恤进价40元,若售价x元,销量q=-2x+200,求利润最大时的售价与最大利润。
2.易错再练:若规定“售价不低于60元”,最大利润是多少?
3.拓展思考:若“每降价1元,销量增加5件”,模型有何变化?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错例,课后追踪。
(七)课堂小结(约3分钟)
学生口述:
①建模流程:读题→找变量→列函数→定定义域→求最值→回归解释;
②关键注意:顶点横坐标非整数要取整比较;顶点不在定义域内要比较端点;
③价值感悟:数学帮助理性决策,但决策不止于数学。
教师升华:二次函数是最美的数学模型之一,它教会我们在“限制”中寻找“最优”,在“变化”中把握“不变”,这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
(八)作业设计(课后)
A.基础:教材第157页习题22.3第4、5题;
B.拓展:某奶茶店发现销量与单价呈线性关系,且成本含“人工、房租”固定成本,尝试建立“利润—单价”模型,并采访店长,记录一个真实约束,下节课分享;
C.探究:阅读“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科普段落,用九年级语言解释“为什么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写200字数学小论文。
作业分层,兼顾“双减”要求,不超时,不加重负担。
(九)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此处略)
七、课时板书设计(文字描述)
主板书:
22.3.2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问题
1.情境:草莓定价
2.模型:q=-50p+900(6y=(p-6)(-50p+900)=-50p +1200p-5400
3.最值:p=12,y最大=1800元
4.步骤:列→定→求→回
5.反思:假设·定义域·价值
副板书:
错例对比、变式数据、学生即兴生成公式
主板书保持完整,副板书随写随擦,突出结构,方便学生回顾。
八、教学后记(约200字,供教师课后手写)
本课以“一境到底”贯穿,学生情绪高涨,建模流程清晰。错例辩论环节最为精彩,学生自发提出“连续与离散”“工具与价值”两大深层问题,超出预设,体现生成性课堂魅力。时间控制略紧,变式3未能充分展开,留作社团活动继续探究。后续将联合经济学教师开设“数学与商业”跨学科项目,让“最大利润”从课堂走向真实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