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冀教版八年级上册13.2 全等图形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冀教版八年级上册13.2 全等图形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13.2全等图形
本节课是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是“全等三角形”章节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从知识体系看,它承接了线段、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相似图形的学习,为后续等腰三角形、四边形的探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与应用奠定基础;从能力培养看,通过理解全等图形的性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
教材内容以“概念—性质—应用”为主线:首先通过图片引入全等图形的概念,强调“完全重合”的本质特征;其次,学生作图、剪图、小组交流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全等三角形是将能够完全重合的特征数学化,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认识全等三角形的关键,为后续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形成主动探索几何规律的学习态度.
1.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会依据全等图形的概念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图形.
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两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能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4.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重点: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两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能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难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情境导入
问题:下面各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答案:每组图形都是完全一样的.
追问:把每组图形叠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答案:每组图形它们能够完全重合.
问题:下面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吗?
答案:每组图形它们能够完全重合.
追问: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引入,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等图形的印象,为学习全等图形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全等图形
问题:如图,观察给出的五组图形.
(1)在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各有怎样的关系?
(2)先在半透明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图形,再将每组中的一个图形叠放在另一个图形上,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答案:(1)(1)(2)(3)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4)(5)中的图形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
(1)(2)(3)中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4)(5)中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师小结:把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的叫作全等图形.
在这两个全等图形中,互相重合的点叫作对应点.
问题: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 为什么?
答案:
师小结:两个图形是否全等,只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有关,而与图形的位置无关.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作图,并将剪下的图与同学比较、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先观察再操作,然后与同学交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全等图形概念的引入显得非常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
活动二:探究全等三角形
问题: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
答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
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作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作对应角.
追问:△ABC与△A'B'C'是两个全等三角形,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分别是什么?
答案:对应点:点A和点A',点B和点B',点C和点C'
对应边:AB和 A'B',AC和 A'C',BC和B'C'
对应角:∠A和∠A',∠B和∠B',∠C 和∠C'
思考:△ABC与△A'B'C'是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怎么用符号表示呢
师小结:“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
注意: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问题: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又有什么关系?
追问:两条能够完全重合的线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两条能够完全重合的线段长度相等.
追问: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角有什么关系?
答案: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角大小相等.
师小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几何语言:∵△ABC≌△A'B'C',
∴AB= A'B',AC= A'C',BC= B'C',
∠A=∠A',∠B=∠B',∠C=∠C'.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计算并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在讨论后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准确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应用新知
例1 如图, △ABC≌DBE,写出其对应边和对应角.
分析:根据书写规范可知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E分别是对应点,两对应点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角是对应角.
解:
边AB与边DB,边BC与边BE,边AC与边DE分别是对应边;
∠A与∠BDE,∠ABC与∠DBE,∠C与∠E分别是对应角.
师小结: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
(1)图形特征法:①最长边对应最长边,最短边对应最短边;
②最大角对应最大角,最小角对应最小角;
③相等的边(角)为对应边(角).
(2)位置关系法:①公共边是对应边;公共角或对顶角是对应角;
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③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字母顺序法:根据书写规范按照对应点确定对边或对应角.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够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
例2 已知:如图:△ABC △DEF,∠A=78°,∠B=35°,BC=18,
(1)写出△ABC和△DEF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2)求∠F的度数和边EF的长.
解:(1)边AB和边DE, 边BC和边EF,边AC和边DF分别是对应边;
∠A和∠D,∠B和∠DEF,∠ACB和∠F分别是对应角.
(2)在△ABC中,∵∠A+∠B+∠ACB=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CB=180°- ∠A - ∠B =180°-78°-35°=67°.
∵△ABC△DEF,
∴∠ACB=∠F=67°,BC=EF=1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师生活动:找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利用小组评价机制进行加分.
师小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依据.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稍加难度,逐步让学生掌握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如图,已知△ABF≌△CDE.
(1)若∠B=38 °,∠DCF=42°,求∠EFC的度数;
(2)若BD=10,EF=2,求BF的长.
解:(1)∵△ABF≌△CDE,
∴∠D=∠B=3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EFC=∠DCF+∠D=42°+38°=80°.
(2)∵△ABF≌△CDE,
∴ BF=D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BF-EF=DE-EF,即 BE=DF.
∵ BD=10,EF=2,
∴ BE=(10-2)÷2=4,
∴ BF=BE+EF=4+2=6.
师小结: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分析并发现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指定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度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每组全等图形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解:(1)△ABC△EDF,
边AB与边ED,边BC与边DF,边AC与边EF分别是对应边,∠A与∠E,∠B与∠D,∠C与∠F分别是对应角.
(2)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HGEF全等,
边AD与边HF,边DC与边FE,边BC与边GE,边AB与边HG分别是对应边;∠A与∠H,∠D与∠F,∠C与∠E,∠B与∠G分别是对应角.
2.如图,△AMB△AMC,请写出图中的相等线段.
解:∵ △AMB△AMC,
∴AB=AC,BM=CM.(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如图,已知△ABE△ACD,∠1=∠2,∠B=∠C,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AB=AC B.∠BAE=∠CAD C.BE=DC D.AD=CD
答案:D.
4.如图,△ABC△CDA,写出图中相等的边和角.
解:∵△ABC△CDA,
∴AB=CD ,BC=DA,AC=CA,
∠B=∠D,∠BCA=∠DAC,∠BAC=∠DC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5.如图所示,CD⊥AB于点D,BE⊥AC于点E,△ABE≌△ACD,∠C=37°,AB=10,AD=6,G为AB延长线上一点,求∠EBG的度数和CE的长.
答案:∵△ABE≌△ACD,
∴∠ABE=∠C=37°,(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EBG=180°-∠ABE=180°-37°=143°.
∵△ABE≌△ACD,
∴AE=AD=6,AC=AB=1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CE=AC-AE=10-6=4.
6.如图,△ABC△DEF,且B,C,F,E在同一直线上,判断AC与DF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解:AC∥DF,
证明如下:∵ △ABC△DEF,
∴∠ACB=∠DFE,
∴180°-∠ACB=180°-∠DFE.
即∠ACF=∠DFC,∴AC∥DF.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以致用,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
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说你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把零碎的知识点和认知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