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4.2.2 拒绝毒品(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4.2.2 拒绝毒品(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八上4.2.2 《拒绝毒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是 “健康地生活” 主题下的核心内容,紧密衔接 “吸烟、酗酒的危害” 等前序知识,同时深化对 “不良行为与人体健康关系” 的认知。
教材以 “认识毒品 — 分析危害 — 学会拒绝” 为逻辑主线,通过影像资料、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读等多元素材,将毒品的概念、类型、危害及禁毒方法层层递进呈现。既落实了新课标中 “理解吸毒等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 的核心概念要求,又通过禁毒实践活动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与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对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健康的危害,具备 “健康生活需要规避不良行为” 的初步认知,但对毒品的科学概念、成瘾机制及具体危害缺乏系统了解。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度高,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易受同伴影响;对 “毒品危害” 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传闻,缺乏对其生理、心理危害的科学认知,存在 “尝试一次没关系” 的潜在危险认知。生活中可能接触到 “国际禁毒日”“禁毒宣传” 等信息,但对新型毒品的隐蔽性(如伪装成 “奶茶”“巧克力”)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强化。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毒品对个人身心、家庭及社会的长期危害,形成“生命至上”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活动,理性分析毒品成瘾机制及危害的科学原理。
探究实践:参与小组讨论、模拟场景等活动,掌握拒绝毒品的具体方法并尝试应用。
态度责任:树立拒绝毒品的坚定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禁毒宣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毒品对个人身心、家庭及社会的长期危害,形成“生命至上”的观念。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活动,理性分析毒品成瘾机制及危害的科学原理。
难点:
1.参与小组讨论、模拟场景等活动,掌握拒绝毒品的具体方法并尝试应用。
2.树立拒绝毒品的坚定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禁毒宣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 “6 26 国际禁毒日” 宣传海报及禁毒公益短片(30 秒),提问:“为什么联合国要专门设立国际禁毒日?毒品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结合课件引言,强调 “涉毒是全球化严峻问题”,引出本节课主题 —— 拒绝毒品。并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观看海报与短片,感知禁毒的重要性。 2. 结合生活见闻思考问题,产生对 “毒品本质” 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节课学习核心。 视觉化素材创设严肃情境,直击主题,快速调动学生对 “毒品问题” 的关注,激发探究欲望。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收集:观看禁毒影像资料 组织观看禁毒影像资料,明确观看任务:记录毒品的主要种类及分类。 观看影像资料,记录毒品种类,初步认识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 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毒品的种类及相关知识点。
任务二:认识毒品 讲解毒品的科学概念:强调 “国家规定管制”“能使人形成瘾癖”“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三大核心要素; 结合课件分类,梳理毒品类型:(1)传统毒品:展示鸦片、海洛因等图片,说明其源于天然植物提取的特点;(2) 合成毒品:重点展示伪装成 “奶茶”“跳跳糖” 等的新型毒品图片,强调其化学合成、隐蔽性强的特点; 出示 “止咳水、三唑仑” 等管制药品,强调 “需遵医嘱使用,滥用即毒品”。 圈画毒品概念中的关键词,明确毒品的法定属性; 观察新型毒品图片,震惊于其隐蔽性,纠正 “毒品外观易识别” 的误区; 明确 “药品与毒品的界限在于是否滥用”。 从 “概念到类型” 层层递进,结合视觉素材与实例,突破 “认识毒品” 的重点,尤其强化对新型毒品隐蔽性的认知,为后续自我保护铺垫。
任务三:学习毒品的危害 举例说明毒品的三重危害: 如(1)个人:损害神经、免疫等系统,导致成瘾甚至死亡;(2)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3)社会:诱发犯罪、腐蚀政权、造成经济损失;最后补充法律条文:强调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均追究刑事责任”。 倾听教师总结,完善 “毒品危害思维导图”;知晓涉毒的违法性,明确法律底线。 以真实案例为载体,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危害,避免说教式灌输;结合法律条文,强化 “涉毒违法” 的认知,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任务四:学会拒绝毒品 播放关于中国禁毒力度大的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分享如何拒绝毒品。最后总结拒绝毒品的 “四步法”: 如 坚定拒绝:明确说 “不”; 陈述理由:“毒品危害大,会成瘾”; 主动远离:离开该场所; 及时求助:告知家长或老师;并补充预防措施:不结交涉毒人员、不涉足不适宜场所、不吃不明来源食物。 观看视频,总结并记录拒绝毒品的具体方法,形成 “自我保护清单”;结合预防措施反思自身生活中的潜在风险。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将抽象的 “拒绝方法” 转化为具体行动,突破 “知行转化” 的难点,强化学生的实际自我保护能力。
任务五:做中学.实践 布置课后作业:制作有关禁毒的宣传栏,进行禁毒宣传。 完成课后作业 渗透态度责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9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根据所学解答问题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毒品的认识,了解毒品的危害,学会拒绝毒品。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明确重点,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神仙水”“巧克力”“曲奇饼干”“奶茶”等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毒品的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 B.新型毒品隐蔽性更强,更易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惩治 C.“神仙水”“巧克力”“奶茶”等新型毒品的危害性不大 D.我们在某些场所饮用的饮料极易被不法分子掺杂新型毒品 2.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下列有关毒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吸毒损害人体的神经、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 B.毒品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快感或兴奋,可以少量吸食 C.毒品极易成瘾,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稳定 D.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 3.吸烟、酗酒有害健康,而吸毒更会毁了人生。青少年应该认识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端正品行,珍惜健康,不染烟酒,拒绝毒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香烟点燃后的烟雾中含有几十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 B.被动吸烟也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公共场所应禁止吸烟 C.吸食毒品不仅会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还会让人染上毒瘾 D.酒精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并导致神经衰弱,所以一滴酒都不能喝 完成练习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完成调查班级同学龋齿情况的调查报告。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4.2.2拒绝毒品
一、 认识毒品
1. 概念:国家规定管制、能形成瘾癖的麻醉/精神药品(如鸦片、冰毒等)
2. 类型:
(2)传统毒品:鸦片、海洛因、大麻等(天然植物提取)
(3)合成毒品:冰毒、K粉、伪装“奶茶”等(化学合成,隐蔽性强)
二、 毒品的危害
1. 个人:损害神经、免疫等系统,成瘾致死
2. 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3. 社会:诱发犯罪,破坏秩序,造成经济损失
三、 拒绝毒品
1. 法律底线:涉毒(走私、贩卖、吸食等)均违法
2. 具体方法:坚定说“不”→陈述理由→主动远离→及时求助
3. 预防措施:慎交友、避场所、拒不明食物
四、 态度责任: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争做禁毒宣传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 “情境导入 — 案例探究 — 场景实践” 为主线,贴合青少年认知规律。通过新型毒品的图片展示,有效打破了学生对毒品的模糊认知;模拟场景讨论让 “拒绝方法” 落地生根,避免了空洞说教。同时,将法律知识与社会责任教育融入课堂,全面落实了核心素养目标。在讲解毒品成瘾机制时,因内容较抽象,仅结合案例简单提及,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后续教学中可补充 “大脑奖赏中枢与毒品作用” 的简化动画,直观展示成瘾的生理过程,强化 “一次成瘾” 的危险性认知。此外,课后禁毒宣传栏的展示环节可增加互评环节,通过同伴评价提升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与感染力,进一步强化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