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3.1 角的概念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3.1 角的概念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6.3.1 角的概念
课标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本课标分析如下: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符合"从生活走向数学"的课程理念,强调几何直观。要求学生掌握角的两种定义方式:静态定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和动态定义(射线旋转形成),体现"图形与几何"领域对概念多角度理解的要求。在度量方面,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角度制单位换算(,)及特殊角的画法,落实"掌握基本度量单位"的课标要求。通过引入弧度制、密位制等拓展内容,体现"了解数学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目标。思考题的设计符合"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的学段目标,强调平角、周角等特殊角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介绍了角的定义、表示方法、形成方式以及角的度量单位,初步建立了角的几何模型,并通过思考拓展了角的动态形成过程。教学过程可从观察生活中的角出发,引导学生归纳角的定义,再通过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度量与表示。本节内容与前面对点、线、面的认识密切相关,也为后续学习角的分类、角的运算及相交线与平行线等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抽象概括能力,提升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水平,同时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几何证明等内容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几何图形中的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几何直观能力,为学习《角的概念》奠定了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在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图形及其性质方面仍需加强训练。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角的两种定义方式,掌握角的表示方法及度量单位,通过观察、操作和推理,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相交线、平行线及三角形等几何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能识别角的顶点与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
了解角的动态形成过程,能判断射线旋转形成的角类型,提升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掌握角度制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正确使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增强数学表达能力与运算能力。
了解角的度量工具和常见角的绘制方法,能使用量角器测量和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角的两种定义,掌握角度制的度量单位及换算,会用量角器等工具画角。
难点:理解角由射线旋转形成的概念及特殊角的形成过程。
课前任务
1.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请说说射线的特点。再试着画一条射线,并指出其端点。由此巩固对射线概念的理解。
2.预习教材:
翻开课本对应章节,阅读角的概念相关内容。了解角的两种定义,即静态(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与动态(射线绕端点旋转形成),以及角的表示方法、度量单位等,将重点记录下来,不明白处做好标记。
3.问题思考:
钟面上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是多少度?思考如何利用所学角的知识去解释。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角的概念?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常却蕴含数学知识的场景。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操场上进行拔河比赛时,两队同学用力拉着绳子,此时绳子与地面形成的形状,是不是就有角的影子?再比如,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的剪刀,当它张开或闭合时,两片刀刃之间的区域也构成了角。这些生活中的实例,都向我们展示了角的形象。那到底什么是角,它又有哪些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概念”,去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
角的概念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实例开始认识角的概念。观察图,可以看到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楼梯相交的两条线、三角尺两条相交的边线,这些都是角的实际例子。
在数学中,我们这样定义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公共端点称为角的顶点,两条射线称为角的两条边。角的表示方法如图所示。
角还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观察图,当射线绕端点旋转到与起始位置成一条直线时,形成平角;继续旋转到与重合时,形成周角。
角的度量使用度、分、秒制。如图所示,将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1°);1度再60等分就是1分(1');1分再60等分就是1秒(1")。
由此可知: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例如,表示一个48度56分37秒的角。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将一个角的两边延长,这个角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会变化,因为角的大小是由两条射线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与边的长度无关。
教师追问:很好!那么请思考,在钟表上,时针从12点转到3点,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度?如果继续转到6点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12点到3点转了90度,因为钟面被分成12等份,每份30度。继续转到6点又转了90度,总共180度。
教师继续提问: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如何用三角尺和量角器来画一个36°的角?
学生回答:先用三角尺画出30°的角,再用量角器补充6°,就能得到精确的36°角。
(三)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的理解。师生互动环节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实际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新知应用
例1:如图(1),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A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解答:
我们以货轮O为角的顶点,根据题意分别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客轮B方向:北偏东40°
以点O为顶点,先画出表示正北方向的射线。
从正北方向向东偏转40°,用量角器画出一个40°的角。
这条角的另一边就是北偏东40°的方向,记作射线OB。
货轮C方向:南偏西10°
以点O为顶点,先画出表示正南方向的射线。
从正南方向向西偏转10°,用量角器画出一个10°的角。
这条角的另一边就是南偏西10°的方向,记作射线OC。
海岛D方向:西北方向(即北偏西45°)
以点O为顶点,先画出表示正北方向的射线。
从正北方向向西偏转45°,用量角器画出一个45°的角。
这条角的另一边就是北偏西45°的方向,即西北方向,记作射线OD。
最终,将这三条射线OB、OC、OD画在图6.3-5(2)中,即可表示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的方向。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①角的方向表示方法,特别是方位角的理解与应用;
②用量角器画出特定角度的技能;
③角的顶点与边的几何表示。
2.题目求解要点
①明确“北偏东”“南偏西”“北偏西”等方位角的含义,理解其是从正方向开始偏转的角度;
②正确使用量角器,从指定方向出发画出相应角度;
③以点O为角的顶点,准确画出每条方向射线,体现角的几何结构。
板书设计
角的概念
├─角的定义
│ ├─静态: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 │ ├─顶点:公共端点
│ │ └─边:两条射线
│ └─动态: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图形
├─角的表示方法
├─特殊角
│ ├─平角:射线旋转成一条直线
│ └─周角:射线旋转重合
├─角的度量
│ ├─度量单位:度()、分()、秒()
│ │ ├─1周角=
│ │ ├─1平角=
│ │ ├─1 = 60
│ │ └─1 = 60
│ ├─角度制
│ ├─量角器:量角、画角
│ └─三角尺:画特殊角(30、45、60、9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角的概念展开,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度量单位,结合图形与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并通过思考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动态形成过程。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层次性与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目标基本达成。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问题引导和图形辅助,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学生能较好掌握角的定义与表示方法;但在角的动态形成及角度单位换算的理解上,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惑,需加强直观演示与练习巩固。此外,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仍需进一步训练,今后教学中应多设计互动与表达环节,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