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3)三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一单元第3课了解信息处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3)三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一单元第3课了解信息处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第3课了解信息处理工具教学设计
课题 了解信息处理工具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单元的核心内容,前承 “信息与生活” 的认知铺垫,后为 “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加工与呈现” 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信息处理需求”为核心线索,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先展示日常可见的信息处理工具,再聚焦计算机的组成与应用,完全契合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熟悉到陌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需充分利用学生对手机、平板等设备的已有经验搭建认知桥梁,帮助其突破“硬件”“软件”的抽象概念难点,同时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的改变,为后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能主动识别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工具,感知其在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中的作用,形成“信息需要借助工具处理”的初步认知。计算思维:通过分析计算机硬件各部件的功能及协作关系,初步建立“问题解决需拆解为不同模块”的思维雏形;通过区分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理解“工具功能需分层实现”的逻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借助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信息处理工具的功能;尝试用语言描述工具的应用场景,培养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树立 “合理、安全使用信息处理工具” 的意识,了解计算机等工具在便利生活的同时需规范使用,不沉迷娱乐,保护个人信息,初步形成健康的数字化生活观念。
重点 1.准确识别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如手机、数码相机、计算器、计算机等),并能清晰描述其核心功能(如收集、存储、计算信息)。2.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CPU、内存、硬盘、键盘、鼠标、显示器等),理解各部件的基本作用。3. 了解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信息管理、日常生活(如学习、购物)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实例。
难点 1.清晰区分 “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设备,软件是看不见的程序与数据” 的本质差异,避免混淆两者概念。2. 建立 “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基础,软件赋予硬件具体功能” 的逻辑关系,理解 “无硬件则软件无法运行,无软件则硬件无实用价值” 的相互依存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提问:“同学们,早晨上学前,妈妈用什么工具快速知道你的体温?周末和家人去公园玩,用什么工具把漂亮的风景和笑脸保存下来?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复杂数学题,又能借助什么工具快速算出答案呢?”实物与图片展示:依次出示测温枪、数码相机、计算器实物(或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工具名称,并追问 “它能帮我们处理什么信息”,如 “测温枪能处理体温信息,显示具体数字”。3. 引出课题:“像测温枪、数码相机、计算器这样,能帮助我们收集、计算、存储、展示信息的工具,都叫做‘信息处理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这些工具,还要重点认识‘信息处理的好帮手 —— 计算机’,看看它到底有哪些强大的本领。” 1.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分享自己使用过的类似工具,如 “我用智能手表也能测体温”。2.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实物或图片,快速识别工具,准确描述其功能,如 “数码相机能拍照,把风景变成照片存起来”。3. 认真倾听课题引入,对 “信息处理工具”产生好奇,期待了解更多工具及计算机的功能。 1.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切入,利用已有生活经验降低认知门槛,快速激发学习兴趣,消除对“信息技术” 的陌生感。2.通过实物与图片的直观展示,让 “信息处理工具” 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事物,帮助学生建立 “工具与信息处理” 的直接关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10 分钟)拓展工具展示:除导入环节的工具外,补充手机、平板电脑、录音笔、校门口的道闸系统、智能手表等工具的图片或短视频,逐一讲解其核心信息处理功能,如“录音笔能记录声音信息,方便我们课后回顾老师的讲课内容;道闸系统能识别车牌信息,判断车辆是否允许进入校园”。小组讨论任务:“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还用过或见过哪些信息处理工具?它能帮你处理什么信息?’,每组选一位记录员,把讨论的工具和功能简单记下来,限时3分钟。”小组汇报与点评:邀请 2-3 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讨论结果(如“我们组想到智能音箱,能处理语音信息,说‘播放歌曲’它就会播放”),教师及时点评,补充工具的其他功能,同时引导全班学生判断工具是否属于“信息处理工具”,强化概念认知。(二)认识计算机(15 分钟)计算机硬件认知(10 分钟): - 实物演示:出示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实物,让学生触摸感受,明确 “这些能看到、摸到的设备,就是计算机的硬件”。 - 部件功能讲解:展示 CPU、内存、硬盘、主板的模型或高清拆解图片,用生活化的比喻讲解功能,如“CPU 就像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思考和处理所有信息;硬盘像‘储物柜’,能长期保存我们的作业、图片、视频;内存像‘书桌’,临时放正在使用的文件,关机后内容会消失”;同时说明键盘、鼠标是 “输入设备”(把我们的操作告诉计算机),显示器是 “输出设备”(把计算机处理的结果展示给我们)。 - 小组互动任务:发放印有 CPU、内存、硬盘、键盘、显示器等部件图案的 “硬件卡片”,让小组合作拼接 “计算机硬件结构图”,并讨论 “哪些部件是计算机必须有的,为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梳理思路。(三)计算机软件认知(5 分钟): - 现场演示讲解:打开计算机,先展示 Windows 桌面,说明 “这是系统软件,就像计算机的‘管家’,负责管理硬件、让硬件正常工作”;再打开 “画图” 软件画画、打开 “Word” 软件输入文字,说明 “这些是应用软件,能帮我们完成具体任务,比如画画、写作业,没有应用软件,计算机就不能帮我们做这些事”。 - 快速问答互动:“同学们,你们在计算机上玩过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用过的‘钉钉’学习软件,属于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呀?”邀请学生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对错误的学生耐心讲解纠正。(四)计算机的应用(10 分钟)多领域应用讲解:结合高清图片或短视频,展示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科学计算:播放气象预报中计算机预测台风路径的片段,说明“计算机能快速处理大量气象数据,帮助科学家预测台风走向,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 信息管理:展示学校简化的 “学生信息系统” 界面截图,讲解“老师用这个系统登记我们的成绩、记录出勤,方便快速查找和管理信息”; - 辅助设计:出示设计师用 CAD 软件绘制的房屋图纸示例,说明“计算机能帮助设计师精准画图,比手工画图更高效、更准确”; - 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经历举例,“我们用计算机上的视频软件和远方的爷爷奶奶视频通话,用购物软件帮爸爸妈妈买东西,这些都是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分享互动:“请大家想一想,你在家或学校里,还用过计算机做什么事呢?”鼓励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如“我用计算机查学习资料”“爸爸用计算机做工作报表”,教师及时将学生分享的内容归类到对应应用领域,强化认知。 1. (认识常见信息处理工具) - 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工具图片或短视频,倾听功能讲解,主动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熟悉的工具及功能; - 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轮流分享自己使用过的工具(如 “我用智能手表记录每天走的步数,处理运动信息”),记录员做好整理; -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清晰表述本组讨论的工具及功能,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不同观点。2.(认识计算机) - 观察计算机硬件实物,触摸感受 “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跟随教师讲解理解各部件作用,如 “知道键盘是输入设备,能把我们想写的字告诉计算机”; - 小组合作拼接硬件卡片,讨论 “CPU 和内存都很重要,没有 CPU 计算机不能思考,没有内存不能临时存文件”,完成后举手展示成果,接受教师点评; 3.计算机软件- 观看教师演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积极参与问答,准确判断 “‘钉钉’是应用软件,因为它能帮我们学习”。4.(计算机的应用) - 观看图片或短视频,认真倾听不同领域的应用讲解,对熟悉的场景(如 “妈妈用计算机网购”)点头回应,主动提问 “计算机还能帮医生看病吗”; - 自由举手分享自己使用计算机的经历,如 “我用计算机制作节日贺卡”,并尝试说出属于 “辅助设计” 领域,接受教师补充归类。 (认识常见信息处理工具) - 通过拓展工具展示,打破学生 “只有电子设备是信息处理工具” 的局限,丰富认知;小组讨论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又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便于后续针对性教学; - 小组汇报与点评,能强化学生对 “信息处理工具” 概念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认识计算机) - 实物演示 + 模型讲解,将抽象的硬件概念具象化,符合小学生 “直观认知” 的特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 - 拼接硬件卡片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对硬件组成的记忆,避免单纯讲解的枯燥性;快速问答环节能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提升课堂互动性,突破 “区分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的难点4.(计算机的应用) - 结合图片、短视频和学生日常经历举例,让 “计算机应用领域” 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帮助学生建立 “技术服务生活” 的认知; - 学生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深化理解,同时培养 “观察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的意识。
课堂练习 分层练习设计:发放练习单,设置基础题(必做)和提升题(选做),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 基础题:填空 “在______(生活场景,如学校、家里),我看见______(信息处理工具)处理______(信息类型,如学习信息、生活信息),比如用______(工具)(具体操作,如用计算机查数学资料)。”,并给出 1 个示例供参考; - 提升题:判断下列选项属于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如 “CPU - 硬件”“Windows 系统 - 软件”“鼠标 - 硬件”“画图软件 - 软件”“硬盘 - 硬件”),并简要说明判断理由。巡视与批改: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时,教师巡视课堂,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如提醒 “场景要具体,工具和信息类型要对应”),快速批改练习单,标记典型答案(包含正确答案和易错答案,如混淆 “键盘” 和 “输入法”)。3. 集体点评:选取 2-3 份典型答案进行展示,先让学生判断对错,再针对易错点(如“输入法是软件,因为它是看不见的程序,键盘是硬件,是看得见的设备”)进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强化重点知识。 1. 先独立完成基础题,回忆课堂所学的工具、场景和功能,规范填写内容,确保语句通顺、信息准确,如 “在家里,我看见手机处理通讯信息,比如用手机和爸爸视频通话”;2.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完成提升题,结合课堂对硬件、软件的定义,认真判断并写出理由,如 “Windows 系统是软件,因为它是管理计算机的程序,看不见摸不着”;3. 观看典型答案展示,积极判断对错,认真倾听易错点讲解,主动举手提问 “那平板电脑里的 APP 是软件吗”,确认 “APP 是应用软件”。 1. 分层练习设计能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基础题帮助巩固 “工具 - 场景 - 功能” 的对应关系,提升题针对性突破 “区分硬件与软件” 的难点,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2. 巡视指导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即时问题,避免认知偏差积累;集体点评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强化重点、纠正错误,提升练习效果。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梳理:打开课前准备的课堂知识思维导图(核心板块为“常见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应用领域”),带领学生逐一回顾: -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信息处理工具?它们能帮我们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手机、智能相机、计算机等,及收集、存储信息的功能); - “计算机由哪两部分组成?硬件是啥,软件是啥?它们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 “硬件是物理设备,软件是程序,硬件靠软件发挥作用”); - “计算机能在哪些地方帮我们?举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例子。”(引导学生说出科学计算、学习、购物等领域的例子)。2. 情感与认知升华:“信息处理工具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学习更高效,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工具,思考它们是怎么帮我们处理信息的,同时也要记得合理使用,比如不沉迷计算机游戏,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哦!” 1. 跟随教师的思维导图,主动回忆课堂所学内容,积极举手回答每个回顾问题,如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没有软件,硬件没用”;2. 认真倾听情感升华内容,点头回应 “我会合理用计算机查资料,不玩太久游戏”,明确后续学习与使用信息处理工具的方向。 1. 思维导图梳理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认知,避免知识碎片化;2. 情感与认知升华既能强化学生对信息处理工具价值的认同,又能渗透信息社会责任教育,实现 “知识传授” 与 “素养培养” 的结合。
板书 了解信息处理工具常见信息处理工具日常工具:手机(通讯、拍照)、数码相机(存照片)、测温枪(测体温)、计算器(算题)核心工具: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看得见、摸得着): - 核心部件:CPU(大脑)、内存(临时存文件)、硬盘(长期存文件) - 输入 / 输出设备:键盘、鼠标(输入);显示器(输出)软件(看不见、是程序): - 系统软件:Windows(管硬件) - 应用软件:画图、Word、钉钉(做具体事) - 关系:硬件是基础,软件赋功能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台风预测)、信息管理(学生成绩)、辅助设计(画图纸)、日常生活(视频、网购)核心素养提示信息意识:识别工具;计算思维:拆解硬件功能;信息社会责任:合理使用 1.板书设计采用 “层级分明、重点突出” 的结构,将核心知识点(工具、计算机组成、应用领域)清晰呈现,便于学生课上记录和课后复习;2. 用生活化的比喻(如 “CPU 是大脑”)标注硬件功能,用简洁词语(如 “管硬件”“做具体事”)区分软件类型,帮助学生快速记忆;3. 补充 “核心素养提示”,明确本节课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强化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