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二上 奇妙的七巧板1《认识七巧板》(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二上 奇妙的七巧板1《认识七巧板》(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七巧板》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综合实践
课题 《认识七巧板》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直观认识七巧板的组成、各板块形状与特征,感受平面图形的关系。经历拼摆、比较、探究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体会数学文化价值。
教材分析 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实践内容,七巧板是传统数学文化载体,通过制作、探究、拼摆,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后续图形拼组、创意设计奠基,兼具数学性与趣味性。教材以“你玩过七巧板吗”引发兴趣,先介绍七巧板历史与组成;再通过“做七巧板——比形状大小——创意拼摆”的活动链,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图形特征、关系,感受七巧板的玩法与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具备一定动手操作能力,但对图形间的组合、分割关系理解较浅,需通过直观操作深化认知。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玩中学”模式兴趣浓厚,喜欢通过拼摆、比较探索规律,但抽象概括图形特征、关系的能力较弱,需教师引导归纳。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制作、比较七巧板,清晰感知各板块形状、大小关系,能描述图形特征,想象、拼组新图形,发展空间想象与建构能力。2.在创意拼摆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3.了解七巧板是我国古代智力玩具,感受数学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4.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拼摆,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分享想法、倾听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七巧板的组成,明确各板块的形状、大小特征及图形间的关系。 2.掌握七巧板的拼摆方法,能创意拼出简单图案,体会图形组合乐趣。
教学难点 1.准确概括七巧板各板块形状、大小的对应关系。2.灵活运用七巧板拼组与已知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七巧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不知道小朋友们还认不认识它们,记不记得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认一认。 学生辨认图形,并说出是什么图形。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有关图形的谜语。课件出示:七块小板能拼图,三角正方和平行,拼出万物真奇妙,中国古代智力宝。(打一玩具)师:猜猜这是什么玩具?师:猜对啦!七巧板可是咱们中国古代就有的智力玩具,藏着好多数学秘密。你们玩过七巧板吗?都用它拼过啥好玩的?师:看!老师带来了七巧板拼的图案。课件出示: 师:像不像变魔法?师:小小的7块板,能拼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知道七巧板到底由哪7块板组成?它们长啥样?又能怎么玩出更多创意?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探秘七巧板”,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学生独自猜一猜:七巧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说说。学生独自认一认。学生:像。学生:想。 用谜语串联文化与兴趣,借作品展示凸显七巧板魅力,自然引出“认识组成、制作、拼摆”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新课。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初识七巧板——了解起源与组成师: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它可以用七块简单的板子拼出各种各样奇妙的图案,这个玩具就叫作七巧板。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神奇的七巧板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师:谁能说说,你知道七巧板的哪些知识?师:传说中,它曾经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难题,还被当作礼物送给外国的友人,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数学和艺术的魅力。关于七巧板,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师:咱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认识我国古代的智力玩具——七巧板。板书课题:认识七巧板 学生:想。学生1: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就有的一种智力玩具。学生2: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1:7块板都是什么形状?大小一样吗?学生2:七巧板怎么玩更有趣? 以“古代中国人发明”“帮助解题、作礼物传文化”等内容,赋予七巧板文化厚重感,激发学生对传统益智玩具的探究兴趣,同时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先让学生分享已知的七巧板知识,再引导提出新疑问,自然衔接后续学习,让探究有明确方向,体现“基于学生疑问展开教学”的理念。
探究2:看看想想,做做比比师: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副七巧板?师:咱们试试!请小组合作,拿正方形彩纸,沿虚线折一折、剪一剪,再涂上喜欢的颜色。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小组合作,把一张正方形纸沿下面的虚线折一折,利用部分折痕剪一剪,并涂上颜色,做一副七巧板。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制作七巧板的情况,并给予帮助。当学生完成后,师提问:谁愿意展示自己做的七巧板?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师:太棒啦!自己做的七巧板,玩起来肯定更有意思。 学生:想。 学生操作。学生:先对折正方形,再沿对角线折,然后剪下来,涂了彩色! 安排“小组合作制作七巧板”活动,让学生经历“折、剪、涂”过程,亲身体验七巧板的制作,加深对其组成的感知,同时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并讲解过程,为学生提供表达与分享的平台,巩固制作认知,也提升语言表达和自信心,强化“做中学”的效果。
探究3:探究七巧板——形状大小大的发现师:为了更清楚的认识它们,老师把这七块板编上序号。课件出示:师:现在,咱们仔细看看七巧板的7块板,它们都是什么形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是的,这七块板分别是5个三角形(其中有2个大三角形、1个中三角形和 2个小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 1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的大小有什么秘密呢?师:是不是这样?咱们用“重叠法”验证!课件出示:比较一下每块板的形状和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师:把①号和②号板叠在一起,发现了什么?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展示:师:①号板和②号板都是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再看看③号和⑤号。展示:师:七巧板中这5个单独的三角形之间还有什么联系呢?拿出③号板和⑤号板,把它们拼一拼。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展示:师:还有吗?展示:师:七巧板不愧被称为“东方魔板”,被称为“东方魔板”。看!①号板是一个大三角形,你觉得用哪几块板能拼成和它一样的三角形?先猜一猜,再用七巧板试一试!课件出示:想一想、拼一拼:用哪几块板可以拼成和①号板一样的三角形?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提问:你们是怎么拼的?展示: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展示:展示:师:你们知道①号板的大小相当于几块③号板大小的和吗?先观察,再猜猜看!师:大家的猜猜正确吗?想想怎么验证?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我们用重叠法试试!拿③号板去和①号板比一比,看看能放几块。师:谁来说说结果?师:通过实际摆放,我们发现①号板的大小相当于4块③号板大小的和,也就是说①号板的大小等于4块③号板的大小之和。数学就是这么奇妙,通过操作就能发现图形的大小秘密! 学生观察,汇报:①②③⑤⑦号板子都是三角形;④号板子是正方形;⑥号板子是平行四边形。学生1:①号和②号是三角形,好像一样大!学生2:③号和⑤号也是三角形,好像也一样大,但是比①号小! ……学生用七巧板里的①号和②号比一比。学生:完全重合!它们形状、大小一样! 学生用七巧板里的③号和⑤号比一比:③号板和⑤号板的形状、大小也完全一样。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角形拼一拼。学生:我发现③号板和⑤号板可以拼成④号板。学生:我用③号板和⑤号还可以拼成⑦号板或⑥号板。学生独立尝试。 学生:我用③号、⑤号、④号板子拼成了和①号板一样的三角形。学生1:我用③号、⑤号、⑦号板子拼成了和①号板一样的三角形。学生2:我还能用③号、⑤号、⑥号板子拼成了和①号板一样的三角形。 学生:可能4块? 学生:可以用重叠法比一比。 学生操作:将③号板沿①号板的边依次摆放。 学生:①号板里能放下4块③号板。 先编号,再按 “辨形状——探大小——究拼接关系——解拼图问题——明大小和”的顺序推进,层次清晰。从直观形状辨别,到用 “重叠法” 比大小、拼组探联系,逐步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助力构建系统的图形认知。多次运用 “重叠法”,让学生掌握图形比较的实用方法,同时在 “猜——试——验证” 中,培养科学探究思维,提升空间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
三、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起源于宋朝的古典智力玩具“七巧板”,是由七块基本图形组成。下列图形中,不属于七巧板中的是( )。 2.填一填。 (1)三角形中,( )号和( )号一样大,( )号和( )号一样大。(2)用( )号和( )号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 )号和( )号图形也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3.④号图形和⑥号图形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今天咱们认识了七巧板,知道它是中国古代智力玩具。其实,七巧板里还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探索。 学生1:我认识了七巧板,知道了七巧板的特点。 学生2:我还发现板子的形状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认识七巧板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拓展迁移:和家人分享七巧板的知识,找找生活中用七巧板拼出的物体。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文化引入和动手制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对七巧板的形状、大小探究较深入 。但在引导学生表达发现时,部分学生表述不清晰,后续要多给语言支架。另外,对七巧板文化拓展不足,可再补充些历史故事或经典拼图,让学生更深入感受其魅力。整体来看,学生在 “做” 与 “探” 中收获了图形知识,但在文化融合和语言引导上还有提升空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奇妙的七巧板》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奇妙的七巧板》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 在“内容要求”中提出:“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提出:“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七巧板展开,内容丰富且具有层次性。首先从认识七巧板入手,介绍七巧板的组成、起源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七巧板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折、剪等操作制作七巧板,加深对其结构的理解。然后进入七巧板的拼摆环节,先是用七巧板拼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组合能力;再进一步拼摆有趣的图案,如小动物、人物、房子、小船等,并结合图案讲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涉及到七巧板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通过制作数学小报和反思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学生认知情况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也有过一些简单的图形拼摆经验。但对于七巧板这种综合性的智力玩具,学生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在空间想象、创意拼摆以及对七巧板文化内涵的理解方面还有待提高。不过,学生对七巧板这种有趣的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兴趣,这为单元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七巧板,了解七巧板的组成、起源和发展等相关知识,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文化故事,感受七巧板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七巧板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掌握用七巧板拼摆学过的图形的方法,能够用 3 块、4 块、5 块等不同数量的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
3.学会用七巧板拼摆各种有趣的图案,并能根据图案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通过折、剪七巧板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并在拼摆图形和图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5.在收集、整理七巧板资料和制作数学小报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认识七巧板,掌握七巧板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能够熟练地用七巧板拼摆学过的图形和各种有趣的图案。
3.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文化故事,感受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1.用不同数量的七巧板拼摆复杂的图形和具有创意的图案。
2.根据拼摆的图案创作一个逻辑清晰、生动有趣的故事。
3.深入理解七巧板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数学小报的制作中。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以七巧板为载体,通过拼摆各种有趣的图形和图案,以及讲述七巧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本单元融合了数学、语文、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图形认知、故事创作、图案设计、文化探究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制作七巧板、拼摆图形和图案、制作数学小报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教材不仅介绍了七巧板的数学知识,还深入挖掘了七巧板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5.教材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认识七巧板到制作七巧板,再到拼摆简单图形、复杂图案,最后到了解七巧板的文化故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综合与实践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奇妙的七巧板 认识七巧板 1
用七巧板拼学过的图形 1
用七巧板拼有趣的图形 1
七巧板的故事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综合实践.1《认识七巧板》 目标: 通过制作、比较七巧板,清晰感知各板块形状、大小关系。 探究1:初识七巧板——了解起源与组成 → 探究2:看看想想,做做比比 → 探究3:探究七巧板——形状大小大的发现 → 1.能说出关于七巧板的一些知识,并提出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2.能根据提示制作出七巧板。 3.能比较每块板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综合实践.2《用七巧板拼学过的图形》 目标: 灵活运用不同板块,创新拼出学过的图形,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创造性。 探究1:拼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 探究2:七巧板拼组的多元探索 → 探究3:七巧板拼大三角形的探究 → 1.能从七巧板选3块或4块拼出拼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能用同样的3块板拼成不同图形,并任意选择3块板、4块或5块板拼成不同的图形。 3.能用选几块板拼成和图中同样大的三角形。
综合实践.3《用七巧板拼有趣的图形》 目标: 收集并欣赏七巧板拼摆的多样图案,掌握选图案拼摆的方法,能结合图案创作有趣故事;结合古诗意境拼摆七巧板,理解图案与文化意境的关联。 探究1:分享收集的图案并拼摆图案 → 探究2:七巧板里的古诗与文化 → 1.能分享收集的图案,并选一个图案拼一拼、讲故事。 2.能用七巧板结合古诗意境拼摆七巧板,并结合拼成的图案讲故事。
综合实践.4《七巧板的故事》 目标: 了解七巧板的历史起源、流传故事与演变过程,感受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魅力;通过小组交流、制作数学小报,清晰、生动地表达对七巧板文化的理解。 探究1:了解七巧板的故事 → 探究2:制作数学小报 → 探究3:反思与评价 → 1.能自主阅读七巧板的故事,并说一说。 2.能把了解到的七巧板知识、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和讲的故事制作成数学小报。 3.回顾本次活动,能说说自己的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