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有理数1.6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本节课《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是小学加法运算律的扩充,学生在小学已接触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学生相对容易接受.同时,它又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混合运算以及代数式运算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对小学加法运算律有一定基础,教学中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如通过具体的有理数加法运算实例,验证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成立,从而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教师还应多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总结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这个课时是在学生小学阶段已经认识了自然数、正分数等,学习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为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运算律的形式和作用有初步了解,所以在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时,对于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理解相对容易.此外,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但掌握可能还不熟练,需要在学习运算律时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七年级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但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等.在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时,可能会出现不认真观察题目特点,不能发现简便计算方法而浪费时间的情况,或者在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时,由于粗心大意导致计算错误.1.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2.灵活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并会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体验探索归纳的数学方法的乐趣;4.通过思考、观察、比较等过程,体验数学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难点:灵活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并会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复习回顾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加法运算律?在小学里我们知道,数的加法满足 ,例如5+3.5 = 3.5+5;还满足 ,例如( 5+3.5 )+2.5 = 5+( 3.5+2.5 ).答:交换律 结合律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回顾小学学习的加法运算律,并进一步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加法是否仍然满足运算律.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也就是说,上面两个等式中,将5、3.5和2.5换成任意的有理数,是否仍然成立呢?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学学习的加法运算律,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加法是否适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情境导入橘子开始采摘了!每筐橘子以 5 kg为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记录如下图,这4筐橘子的总质量是多少?答:①可以先算每筐重量再相加:(50.1)+(50.3)+(5+0.2)+(5+0.3)②也可以先算基重再相加:5×4+(0.1)+(0.3)+(+0.2)+(+0.3)提问:你能快速算出结果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实际例子的解答,并进一步提出思考问题:你能快速算出结果吗?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设计意图: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营造趣味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通过提出如何快速计算出结果,自然引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的学习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探究新知活动一: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想一想: (1) 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 (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 和 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① 2 + (4) = ____ ,(4) + 2 = ____;② 30 + (20) = ____,(20) + 30 = ____.请你再换几个加数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答:2 2 10 10.2 + (4) = (4) + 2; 30 + (20) = (20) + 30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生活动:让学生自由的说一说,教师给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及计算,让学生感知有理数加法仍满足交换律.说一说:小学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还适用吗?答: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交换律.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说一说.概括: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 + b = b + a.想一想: (2)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 (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 、 和 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① [(7) + 6] + 7= ,6 + [(7) + 7] = .② [8 + (5)] + (4) = ,8 + [(5) + (4)] = .请你再换几个加数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答:6 6 1 1[(7) + 6] + 7 = 6 + [(7) + 7]; [8 + (5)] + (4) = 8 + [(5) + (4)]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师生活动:鼓励学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做总结.概括: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 + b)+c = a+(b+c)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和“想一想”活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同时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特别提示:(1)交换加数的位置时,注意不能漏掉负数的负号;(2)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交换律与结合律经常同时使用;(3)由于数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a、b、c除了可以表示正数和零外,还可以表示负数;(4)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练习:那你现在可以快速算出4筐橘子的总重量了吗?预设:先算基重再加变量:5×4+(0.1)+(0.3)+(+0.2)+(+0.3)=20+[(0.1)+0.2]+[(0.3)+(+0.3)]=20+0.1=20.1应用新知教材例题例1 计算:(1)(+26)+( 18)+5+( 16);(2)( 1.75)+1.5+(+7.3)+( 2.25)+( 8.5).分析:(1)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让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从而简化计算.(2)能够凑整的加数可以先结合在一起计算.解:(1)原式=(26+5)+[( 18)+( 16)] 符号相同的加数结合在一起=31+( 34)= (34 31)= 3.(2)原式=[( 1.75)+( 2.25)]+[1.5+( 8.5)]+(7.3) 凑整的加数结合在一起=( 4)+( 7)+7.3=( 4)+[( 7)+7.3] 整数部分相同,和较小,便于计算=( 4)+0.3= 3.7.例2 计算:(1)( 2.48)+(+4.33)+( 7.52)+( 4.33);(2) ).(3) + +4052+分析:(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加数可以先结合在一起计算;(2)同分母的分数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算;(3)带分数可以先化成整数与分数的和,然后再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解:(1)原式=[( 2.48)+( 7.52)]+[(+4.33)+( 4.33)] 凑整的结合 互为相反数的结合=( 10)+0= 10.(2)原式=[+()]+[()+()] 分母相同的加数结合在一起= ()=.(3)原式= [()+()]+[()+()]++= [()+()]++[()+()]+ 整数结合 同分母分数结合= [()+]+[()+()]=1+(1)=0注意:若带分数前面为负号,拆开的整数和分数部分都带有负号.例3 10筐苹果,以每筐30千克为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4,2.5,3,0.5,1.5,3,1,0,2.5.问:这10筐苹果总共重多少千克?分析:利用简便算法,可以先按基准重量计算10筐苹果的总重量,再计算每筐苹果与基准重量的差值的和,加和在一起就是10筐苹果的总重量.解: 2+(4)+2.5+3+(0.5)+1.5+3+(1)+0+(2.5)=(2+3+3)+(4)+[2.5+(2.5)]+[(0.5)+(1)+1.5]=8+(4)=4(kg).30×10+4=304(kg).答:这10筐苹果总共重304 kg.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作答.设计意图:借助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加法运算律解决问题,使其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识别和处理,快速计算正确结果,提高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考:将怎样的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使运算简便?总结: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技巧:(1) 符号相同的加数结合;(2)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结合;(3) 所得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4) 所得和较小的加数结合;(5) 分母相同或易通分的分数结合;(6) 带分数相加时,拆成整数和真分数分别相加.课堂练习【教材练习】1.计算:(1) ( 7)+(+10)+( 11)+( 2);(2) 2+( 3)+(+4)+( 5)+6;(3) ( 9.6)+1.5+( 0.4)+( 0.3)+8.5.解:(1) ( 7)+(+10)+( 11)+( 2)=[( 7)+( 11)+( 2)]+10=( 20)+10= 10.(2) 2+( 3)+(+4)+( 5)+6=(2+4+6)+[( 3)+( 5)]=(12)+( 8)=4.(3) ( 9.6)+1.5+( 0.4)+( 0.3)+8.5=[( 9.6)+( 0.4)]+(1.5+8.5)+( 0.3)=( 10) +10+( 0.3)= 0.3.2.某天早晨的气温是 3℃,到中午升高了5℃,到晚上又降低了3℃,到午夜又降低了4℃.求午夜时的气温.(提示:降低了3℃就是升高了 3℃)解:根据题意,得:( 3)+(+5)+( 3)+( 4)= 5(℃).答:午夜时的气温为 5℃.【自选练习】3.下列变形,运用加法运算律错误的是( )A.( 8)+( 9)=( 9)+( 8)B.4+( 6)+3=( 6)+4+3C.[5+( 2)]+4=[5+( 4)]+2D.答案:C4.在计算时,下面四种方法运算过程正确且比较简便的是( )A. B.C. D.答案:D5. 快速公交B1某次途经 A,B,C,D四站时乘客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其中正数表示上车人数,负数表示下车人数.假设到达A站前此辆公交上有乘客20人.(1) 从C站开出时,有乘客多少人?(2) 经过这4站后,此辆公交上还有乘客多少人?解:(1) 20+(-8)+(+9)+(-12)+(+7)+(-5)+(+13)=20+[(-8)+(-12)]+(+9)+[(+7)+(+13)]+(-5)=[20+(-20)]+[(+9)+20]+(-5)=24(人)答:从C站开出时有乘客24人.(2) 24+(-10)+(+5)=[24+(+5)]+(-10)=19(人)答:经过这 4 站后,此辆公交上还有乘客 19 人.6.用适当方法计算:(1)(2)1.3+0.5+(0.5)+0.3+( 0.7)+3.2+( 0.3)+0.7解:(1);(2)1.3+0.5+(0.5)+0.3+( 0.7)+3.2+( 0.3)+0.7=(1.3+3.2)+[0.5+(0.5)]+[0.3+( 0.3)]+[( 0.7)+0.7]=4.5.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正负数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总结归纳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有哪些?3.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总结活动通过三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种总结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