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正数与负数(第1课时) 1.使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引导学生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初步使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了解负数的意义,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新课导入 【问题】哪位同学知道这些图片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产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感受数的扩充的必要性,并提出问题:以上这些数够用了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 【问题】(1)北京冬季某一天的最高气温为零上3摄氏度,最低气温为零下3摄氏度.如何用数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 (2)某公司今年7月份盈利50万元,8月份亏损10万元.该公司在记账时如何用数分别表示“盈利50万元”和“亏损10万元”? (3)某年,我国棉花产量比上年增长7.8%,玉米产量比上年减少0.7%.统计这两种农作物产量的变化情况时,如何用数分别表示“增长7.8%”和“减少0.7%”? 【提示】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零上3摄氏度用3℃表示,零下3摄氏度用-3℃表示. 在以上问题中,表示温度、盈亏情况以及产量的增减变化时,既要用到数3,50,7.8%等,还要用到数-3,-10,-0.7%等,它们的实际意义分别是:零上3摄氏度,零下3摄氏度,盈利50万元,亏损10万元,增长7.8%,减少0.7%. 【设计意图】提出的三个问题,有的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回答,有的不能回答.让学生阅读并尝试回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用到负数,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新的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新知精讲 【问题】根据小学学习的知识,你能指出上述问题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正数、负数的描述性定义: 在数学中,我们把像3,50,7.8%这样大于0的数叫作正数. 像-3,-10,-0.7%这样在正数前加上符号“-”(负)的数叫作负数. 【问题】你能举例说明什么叫一个数的符号吗?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举例.一般地,正数的符号是“+”,负数的符号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有时,为了明确表达与负数的相反意义,在正数前面也加上符号“+”(读作“正”).例如:+1800,+3,+0.5,+,…就是1800,3,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作它的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可以检验他们的理解情况.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种规定,所以老师直接说明,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练习】下面的数中,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正数?-1,2.5,+,0,-3.14,120,-1.732,- 【答案】负数:-1,-3.14,-1.732,- 正数:2.5,+,120. 【问题】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对吗? 【答案】不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这里我们要引出一个特殊的数——“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数就可以分为三类:正数、负数和0.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负数的特征识别负数,同时与正数和0进行区分.三、典例精讲 【例】某校组织学生去劳动实践基地采摘橘子,并称重、封装.一箱橘子的标准质量是2.5 kg.如果用正数表示超过标准的质量,那么 (1)比标准质量多65 g,表示为________,比标准质量少30 g表示为________. (2)50 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在这个问题中,多和少具有相反意义,我们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答案】(1)比标准质量多65 g用+65 g表示;比标准质量少30 g用-30 g表示. (2)50 g表示这箱橘子的质量比标准质量多50 g,-27 g表示这箱橘子的质量比标准质量少27 g. 【数学活动】体重调查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采取多种举措增强青少年体质.有数据显示,近几年,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提升,但肥胖问题仍不容忽视.一种少年儿童的标准体重(单位:kg)的计算方式为:标准体重=()÷2.下表是七年级某小组6位同学的体重情况,其中超出标准体重的千克数记为正数,少于标准体重的千克数记为负数.编号 1 2 3 4 5 6体重情况 -1.1 +2 -0.5 +10 +4.7 -8.3 【问题】(1)表中哪几位同学的体重超出标准体重?分析该小组同学的体重超出或少于标准体重的情况. 【提示】编号是2,4,5的三位同学的体重超出了标准体重. 该小组同学体重超出标准体重和体重少于标准体重的人数相等. 【问题】(2)表中哪位同学的体重最符合这种标准体重?要想了解同学的体重情况,除了判断正负数,还要考虑什么?据此进一步分析该小组同学的整体体重情况. 【提示】3号同学的体重最符合标准体重. 要想了解同学的体重情况,除了判断正负数,还要考虑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大小. 该小组的6名同学中有3名同学的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有3名同学的体重不足标准体重.其中4,5,6号同学的体重与标准体重差距较大,需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答案不唯一)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师生共同总结. 【归纳】从以上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出如何使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首先,我们要先找出问题中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语,如“零上”和“零下”、“盈利”和“亏损”、“增长”和“减少”、“多”和“少”等;然后,我们指定一方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方就用负数表示,例如,指定“增长”为正,则“减少”即为负. 其次,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描述指定方向变化的量,如在农作物产量问题中,玉米产量比上年“减少0.7%”可以表示为“增长-0.7%”,这就是说,增长量是一个负数实际上是减少了,也可以说成是“负增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实际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明确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前提是指定方向,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练习】 1.某商品8月份的销量比上月增加108件,7月份的销量比上月减少81件,6月份的销量比上月增加53件.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三个月该商品销量比上月的增长量.答:增加108件,应记为108件;减少81件,应记为-81件;增加53件,应记为53件. 2.如果把一个物体向右移动1 m记作移动+1 m,那么这个物体又移动了-1 m表示什么意思?如何描述此时物体的位置? 答:如果把一个物体向右移动1 m记作移动+1 m,那么这个物体又移动了-1 m表示物体又向左移动1 m.此时物体回到了初始位置.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一、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二、0的意义三、相反意义的量课后任务 完成教材P3练习1~4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正数和负数(第2课时) 1.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解释正数、负数和0的含义. 2.帮助学生理解数“0”表示的意义. 3.使学生熟练解决正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问题.“0”的意义以及正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问题.“0”的意义以及正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问题.知识回顾 像3,50,7.8%,这样 大于0 的数叫作 正数 .像-3,-10,-0.7%,这样在正数前加上符号 “-” 的数叫作 负数 . 有时,为了明确表达与负数的相反意义,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 (读作“正”).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作它的 符号 . 0既 不是 正数,也 不是 负数. 如果一个问题中出现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用 正数和负数 分别表示它们.新知探究一、探究新知【问题】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它们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试回答: 1.规定东、西为两个相反方向,如果-4米表示一个物体向西运动4米,那么物体原地不动记为 ,+4米表示 . 2.下图中的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3.下图中的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回答,教师补充. 1.0米;物体向东运动4米. 2.图中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A地高于海平面4 600米,B地低于海平面100米. 3.图中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收入10.53元,支出10元、支出30元.【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于正数、负数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新知】在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通常以海平面为基准,用0 m表示海平面的海拔,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海拔,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例如,我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 848.86 m,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为-154.31 m. 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师生活动】教师串联上下文知识: 随着对正数、负数意义认识的加深,正数和负数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设计意图】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使课堂讲解流畅自然.二、典例精讲 角度1 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长量和增长率【例1】(1)一个月内,李明体重增加1.2 kg,则他这个月的体重增长_____;张华体重减少0.5 kg,则他这个月的体重增长______;刘伟体重无变化,则他这个月的体重增长______. 【提示】在这个问题中,增加和减少具有相反意义,体重增长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体重增长值为负数,相当于体重减少. 所以,这个问题中,李明的体重增长值显而易见应记为1.2 kg,或+1.2 kg;张华的体重增长值应记为“-0.5 kg”;刘伟的体重增长值应记为0 kg. 【例1】(2)四种品牌的手机今年第二季度的销量与第一季度相比,变化率如下: A品牌减少2%,B品牌增长4%,C品牌增长1%,D品牌减少3%. 今年第二季度这些品牌的手机销售量的增长率是: A品牌_______, B品牌_______, C品牌_______, D品牌_______.【提示】在同一问题情境中,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减少2%就是增长-2%.所以,本题的答案应该是:A品牌的增长率为-2%,B品牌的增长率为4%,C品牌的增长率为1%,D品牌的增长率为-3%. 角度2 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体数量【例2】在一次数学测验中,七(1)班全体同学的平均分为85分,其中5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80分、98分、90分、84分、73分.以平均分为基准,用正数表示超出部分,用负数表示不足部分.(1)上面5名同学对应的成绩分别应记为多少?(2)另有2名同学的成绩分别记为+3分和0分,这2名同学的实际成绩是多少?【分析】比平均成绩高的记为正数,高1分记作+1分,依此类推;比平均成绩低的记为负数,低1分记作-1分,依此类推;若和平均成绩相同,则记作0分.【答案】解:(1)80分比平均成绩低5分,记作-5分; 98分比平均成绩高13分,记作+13分; 90分比平均成绩高5分,记作+5分; 84分比平均成绩低1分,记作-1分; 73分比平均成绩低12分,记作-12分.(2)+3分表示比平均成绩高3分,即该同学的成绩为88分;0分表示与平均成绩相同,即该同学的成绩为85分.【设计意图】从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角度出题,让学生掌握这种题型,同时也为下面讲解“0”的意义做铺垫.【思考】“0”的意义有哪些?【师生活动】师生讨论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师生讨论得出答案,使学生对“0”的意义理解更深刻. 角度3 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误差范围【例3】如图是加工零件的尺寸要求,现有下列直径尺寸的产品(单位:mm),其中不合格的是( ). A.Φ45.02 B.Φ44.9 C.Φ44.98 D.Φ45.01【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45表示标准直径为45 mm,+0.03表示最多比标准直径多0.03 mm,即最大直径为45.03 mm;-0.04表示最多比标准直径少0.04 mm,即最小直径为44.96 mm,所以生产出来的零件尺寸在44.96~45.03 mm范围内都是合格的.在各选项给出的尺寸中,因为44.9<44.96,所以这个尺寸的产品是不合格的.故选B.【师生活动】教师给出解决这类题的方法: 定好误差范围再判断.(1)用“+”或“-”表示物体的长度、质量等的范围时,首先要明确以何为标准,然后根据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确定符合要求的范围,运用小学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即可确定给出的数是否符合要求.(2)“+”号在运算时可以看成加号,“-”号在运算时可以看成减号.【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总结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误差范围的解决办法,同时考查学生对于正数、负数实际应用的灵活处理能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一、正数、负数与0的含义 二、正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课后任务 完成教材P5练习1~3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