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第二节《光合作用》第二课时 《揭秘“绿色工厂”的生产线——光合作用(第二课时)》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生物学 七年级 新授课 3 45分钟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属于“植物的生活”主题。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阐明光合作用在物质和能量转换方面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一课时的深化和总结。教材在经典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深入探讨其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是本章的核心与升华。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视角,深刻理解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科学思维: 能够基于实验证据,运用归纳法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培养模型构建和系统思维的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小组合作构建反应式模型,发展协作与抽象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 认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绿色植物、敬畏自然的生态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从宏观现象抽象概括出微观的反应式;理解光合作用在能量转换中的核心地位。教学方法 模型构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工厂的输入与输出” (5分钟) 【复习导入】 快速抢答: 回顾上节课内容,以小组抢答形式说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得出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提出问题: “一座高效的工厂,一定有清晰的生产流程图。我们能否为‘绿色工厂’也绘制一张这样的流程图,清晰地展示它的‘进料’和‘出料’?” 第二阶段:探究活动一——拼出“生产流程图” (15分钟) 【小组合作:构建反应式模型】 领取“物料卡”: 各小组领取一套卡片,包括: 反应物卡: 二氧化碳(CO )、水(H O) 条件卡: 光能 场所卡: 叶绿体 产物卡: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O ) 连接卡: 箭头(→)、加号(+) 合作拼图: 小组合作,利用卡片拼出光合作用的“生产流程图”(即反应式的文字表达式)。 预期拼出:二氧化碳 + 水 ——光能→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进阶挑战: 教师引导:“科学家喜欢用更简洁的化学符号来表达。谁能尝试替换一下?”引导学生将“有机物”替换为“淀粉”或“葡萄糖”(C H O ),完成化学反应式的书写。 分享与修正: 小组展示拼图结果,全班共同修正,最终形成准确的反应式。 第三阶段:探究活动二——解读“生产的实质” (10分钟) 【深度讨论:物质与能量的转变】 分析物质变化: 提问:“比较反应物和产物,发生了什么物质转变?”(无机物(CO , H O) → 有机物) 总结:光合作用实现了物质的转变。 分析能量变化: 提问:“反应物中的能量形式是什么?(光能)产物有机物中的能量形式是什么?(化学能)” 类比:“这就像太阳能充电宝,把易散失的____(光能),变成了稳定储存的____(化学能)。” 总结: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 得出实质: 师生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第四阶段:探究活动三——“论‘绿色工厂’的伟大意义” (10分钟) 【小组论坛:假如没有光合作用】 发布议题: 各小组选择一個角度,讨论“如果没有光合作用,世界会怎样?” A组(对其他生物): 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的食物来源? B组(对大气环境): 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如何变化? C组(对能量来源): 生物圈所需的最终能量来源是什么? 合作探讨: 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总结意义: 教师根据小组发言,总结光合作用的三大意义: “能量之源”: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空气净化器”: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万物基石”: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代谢。 第五阶段:课堂小结与升华 (5分钟) 【总结与号召】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构建的“生产线”和探讨的伟大意义。强调: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网。 七、 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拼图活动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与逻辑性。 成果性评价: 对各小组拼出的反应式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应用性评价: 通过“假如没有光合作用”的讨论,评估学生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