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3.1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3.1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3.1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3章第1节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占据关键位置,承接了植物类群的整体认知,为后续学习种子植物奠定基础。通过对三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及与环境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植物进化趋势”的核心观念,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关键内容。 本节教材以“特征→环境→应用”为主线,通过直观呈现、对比归纳和联系实际的编排方式,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角度理解内容,为构建完整的植物类群知识体系打下基础。通过三类生物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无器官→有茎叶→有根茎叶及输导组织)、生活环境从水生到陆生的变化,隐含植物进化的趋势,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可在兼顾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植物类群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与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等; 2.认识到植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认识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趋势,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科学思维:通过比较三类植物的结构、生活环境、繁殖方式,培养分类、归纳和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显微镜观察水绵、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培养观察、比较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依据实验现象(如气泡产生)推断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 4.社会责任: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净化水体、监测污染、提供资源等)。意识到保护植物多样性、防治水体污染(如赤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苔藓和蕨类植物虽能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仍依赖水环境; 2.区分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差异及其演化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春天天气转暖后,池塘水会逐渐变绿的情境 【提出问题】 1、春天来了,为什么小河里的水逐渐变绿了呢? 2、河水中捞出来的这种状如发丝的植物你认识吗? 引入本节内容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学习。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尝试做出回答:淡水藻类水绵的大量繁殖引起的。
探究新知 一、藻类 【活动一:观察水绵】 目标: 认识水绵的主要特征,说明水绵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藻类。 材料:显微镜,放大镜,烧杯,台灯,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水绵,池塘水等。 方法步骤: (1)用镊子夹取几根水绵,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先用放大镜观察水绵的外部形态,再制作临时装片,结合水绵细胞结构示意图(图3-1),在显微镜下观察; (2)将水绵放在盛有池塘水的烧杯中,用台灯照射一段时间,观察发生的变化。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59,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绵的外部形态和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②台灯照射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水绵周围会出现气泡? 【教师总结】 1.水绵的外部形态和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总结】多细胞藻类,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台灯照射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水绵周围会出现气泡? 【总结】水绵细胞具有叶绿体,在水下生活,当阳光充足、天气温暖时,它们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 【教师归纳】 一、藻类 1. 特征: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单细胞(如衣藻、硅藻)的也有多细胞的(如水绵、海带、紫菜),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并产生氧气。 2.生活环境:大多数生活在水中,繁殖过程离不开水。 展示淡水中的藻类和海水中的藻类 3. 生殖方式:营养体生殖、孢子生殖、分裂生殖等 4.与人类的关系 ①食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 ②药用; ③工业原料:提取琼脂、碘等; ④环保:治理水体污染、净化水质; ⑤ 引起水华、赤潮现象。 明确目标,观察水绵,说出水绵的外部形态和细胞结构特点,思考问题。 通过观察活动,直观感受水绵细胞的特点,理解水绵周围出现气泡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气泡。 认识藻类的主要特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思考藻类的作用。 通过举例、讨论等活动理解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自然界的作用,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习题巩固】 1.水绵和海带同属于藻类植物的主要原因是( C ) A.都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B.都生活在水中
C.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都能开花和结果 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加深对藻类特征的理解。
二、苔藓植物 (过渡)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哪种生物呢? 阅读课本P60,思考以下问题: 1、在哪里能够采集到苔藓植物?用什么工具观察? 2、和藻类植物相比,结构特征有哪些?它能长高吗? 3、苔藓植物能生活在干旱的环境吗?为什么? 展示葫芦藓的结构示意图,介绍分析: 展示美丽拟鳞叶藓的茎、叶横切面示意图: 【教师归纳】 二、苔藓植物 1. 特征:无真正的根(假根),虽然大都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没有形成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没有专门吸收水和营养物质的器官,繁殖过程离不开水环境,所以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4.常见类群:葫芦藓、地钱。 5.与人类的关系 ⑴苔藓植物的吸水性很强,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⑵叶片仅一层细胞构成,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有的只能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具有指示土壤性质的作用; ⑶一些苔藓植物可以药用,如暖地大叶藓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等。 思考:如果有人说山坡上长有一株高达2m 的植物,我们能立即判断那不是苔藓植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无吸水功能,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因此苔藓植物不能长得很高大) 古诗词关联苔藓植物,激发学生好奇心。 通过观察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图片、资料思考,尝试说出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殖方式。 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 举例说出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理解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知道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原因。 根据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加深对苔藓植物特征的理解。
【习题巩固】 2.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的原因是( B ) A.能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B.叶很薄,抵抗有毒气体的能力弱 C.没有输导组织,抵抗有毒气体的能力强 D.能分解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加深对苔藓植物特征的理解。
三、蕨类植物 (过渡)在草地、森林、湿地等环境中,常常有一些植物的叶片呈羽状,背面有褐色的囊状隆起,这是蕨类植物。 展示不同种类的蕨类植物图片:
阅读课本P61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在哪里能够采集到蕨类植物? 2、从外形看,和哪类植物很相似?二者相比结构特征有哪些异同点? 3、蕨类植物能生活在干旱的环境吗?为什么? 展示肾蕨的结构示意图: 展示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及茎的横切图; 【总结归纳】 蕨类植物 1. 特征: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体内还有输导组织。因此,蕨类植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且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方式:阴暗潮湿的环境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4.常见种类 贯众、石松、满江红等 与人类的关系 (1)蕨类有辉煌的过去,大量古蕨的遗体成为人类今天重要的能源---煤和石油。 (2)现代蕨与人类关系也密切: ①食用、观赏用; ②有的可作家禽饲料,如满江红; ③有的是重要中草药资源如贯众、南卷柏。 【活动二: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目标:认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等 方法步骤: (1)在校园和家附近,寻找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并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2)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蕨类植物的叶背面是否有褐色囊状结构; (3)制作苔藓植物的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思考: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和大多数藻类必须生活在水中不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它们的繁殖过程仍然依赖水环境,因此,它们一般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仔细观察肾蕨的形态结构,通过观察尝试说出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殖方式。 通过观察理解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 举例说出蕨类植物的常见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理解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都是阴湿的环境中,与它们的生殖离不开水环境有关。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开始专门出现输导组织的植物是( C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生活中我们常能见到紫菜、葫芦藓和肾蕨,对它们特征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紫菜为多细胞个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葫芦藓有输导组织,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肾蕨有真正的根、茎、叶,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 D.葫芦藓和肾蕨都能依靠孢子进行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诗词导入、实验观察、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实验环节操作性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部分学生对“孢子繁殖依赖水”理解仍存在困难,后续可通过动画或视频辅助理解,或者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校园苔藓调查、藻类培养等,增强生态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植物类群的特征、生活环境及与人类的关系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三类植物的核心区别,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仅通过图片和标本进行观察,未能让学生实地观察校园或附近的苔藓、蕨类植物。学生对“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亲身体验。对于三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藻类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与人类的具体联系(如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等内容,讲解较为简略,未能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降低了知识的应用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