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方程 教案(3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方程 教案(3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5.1 方程(第1课时)
  1.感受运用代数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2.理解方程的定义,会设未知数,列方程.
3.感受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设未知数,列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利用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新课导入
【思考】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时间=(3-1)÷(1.2-0.8)=5.
教师提问: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甲队速度×时间-乙队速度×时间=3-1.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引出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根据具体问题列方程作好铺垫.
新知探究
一、探究学习
【问题】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
你还能用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如果设两队行进的时间为x 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的行进路程以及甲、乙两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吗?
  教师分析,学生回答.
(1)列表:
时间/h 速度/(km/h) 行进路程/km 距大本营路程/km
甲队 1.2
乙队 0.8
  (2)在上面的表格中,有一些未知的量,根据设A,B两地相距x km,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完成表格.
时间/h 速度/(km/h) 行进路程/km 距大本营路程/km
甲队 x 1.2 1.2x (1.2x+1)
乙队 x 0.8 0.8x (0.8x+3)
教师提问:想一想,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列方程:1.2x+1=0.8x+3.
教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得到了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来看两个实际问题.
【问题1】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相等关系是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
教师提问:如果设大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小水杯的单价为(x-5)元.如何表示相等关系?
学生回答:3x=4(x-5).
【问题2】下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其面积是4 000 mm2,长和宽的比为8∶5(即宽是长的).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长方形纪念币的面积是4 000 mm2,长和宽的比为8∶5.相等关系是长×宽=面积.
教师提问:如果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为x mm,面积可以表示为x mm2.如何表示相等关系?
学生回答:x2=4 000.
【新知】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是等式;
(2)化简后含有未知数.
注意: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1=4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
教师提问:用算术方法和用列方程法解决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含有已知数.用列方程法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归纳】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1)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
(2)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
(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设未知数的方法列方程,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典例分析
【例】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
(2)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 m,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
【答案】解:(1)设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0人”,列得方程
0.52x-(1-0.52)x=80.
(2)设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那么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x2+5x)m2.根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列得方程
x2+5x=500.
【设计意图】将简单的列方程题目大胆地放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例题的练习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课后任务
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1~3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方程(第2课时)
  1.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能正确区分方程的解及解方程.
知识回顾
1.含有 未知数 的 等式 叫作方程.
2.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1) 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 ;
  (2) 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 ;
  (3)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方程知识,为本节课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作铺垫.
新知探究
一、探究学习
【问题】方程1.2x+1=0.8x+3中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分析】当x=5时,左边=1.2×5+1=7,右边=0.8×5+3=7,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结论:x=5就是方程1.2x+1=0.8x+3的解.
【新知】一般地,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或几个)数值,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二、典例分析
【例1】(1)x=2,x=是方程2x=3的解吗?
(2)x=10,x=20是方程3x=4(x-5)的解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提问,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教师给予帮助.
【答案】解:(1)当x=2时,方程2x=3的左边=2×2=4,右边=3,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2x=3的解;
当x=时,方程2x=3的左边=2×=3,右边=3,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所以x=是方程2x=3的解.
(2)当x=10时,方程3x=4(x-5)的左边=3×10=30,右边=4×(10-5)=20,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x=10不是方程3x=4(x-5)的解;
当x=20时,方程3x=4(x-5)的左边=3×20=60,右边=4×(20-5)=60,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所以x=20是方程3x=4(x-5)的解.
【思考】x=60是方程x2=4 000的解吗?x=80呢?
【分析】当x=60时,左边=×602=2 250,右边=4 000,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60不是方程x2=4 000的解.
当x=80时,左边=×802=4 000,右边=4 000,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80是方程x2=4 000的解.
  【归纳】如何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1)将已知数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
(2)若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则这个值是方程的解,否则不是.
【设计意图】教师逐步设疑,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探究,加深对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归纳“如何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学习
【思考】观察上节课所列出的3个方程1.2x+1=0.8x+3,3x=4(x-5),0.52x-(1-0.52)x=80,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提示:方程的突出特点是含有未知数,我们要注意观察未知数的特征.
学生回答:(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特征吗?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什么式子?
学生回答:整式.
教师总结:第(3)条特征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
【新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概念中的“元”是指方程中的未知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方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四、典例分析
【例2】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1); (2)3x-4y=12;
(3)-5x2+x=3; (4).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提问,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教师给予帮助.
【答案】解:(1)是.
(2)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3)未知数x的最高次数是2,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4)等式的左边不是整式,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归纳】判断一个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时,必须满足:
(1)是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4)化简后,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
(5)方程中分母不含未知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2的练习与讲解,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课堂小结
课后任务
  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1~2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方程(第3课时)
  1.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的两条性质.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回顾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什么是方程?
学生回答:含有 未知数 的 等式 叫作方程.
教师提问: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学生回答:一般地,使方程 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 解 .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独立作答.
  下列方程中,以x=-2为解的是(  ).
  A.3x-2=2x B.4x-1=3
C.2x+1=x-1 D.x-4=0
学生回答:C.
教师提问:像2x=3,x+1=3这样的简单方程,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方程的解,那么方程0.52x-(1-0.52)x=80的解,你能直接得出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提问:像m+n=n+m,x+2x=3x,3×3+1=5×2,3x+1=5y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吗?
学生回答:是.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作等式.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
关于等式的两个基本事实:
等式两边可以交换.如果a=b,那么b=a.
相等关系可以传递.如果a=b,b=c,那么a=c.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方程和等式知识,为本节课讲解“等式的性质”作铺垫.
新知探究
一、探究学习
【思考】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正数,同时乘同一个正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正数,结果仍相等.引入负数后,这些性质还成立吗?用一些具体的数试一试.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等式3×3+1=5×2两边同时加(或减)-5,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结果仍相等.
教师追问:等式3×3+1=5×2两边同时乘-5,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结果仍相等.
教师追问:等式3×3+1=5×2两边同时除以-5,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结果仍相等.
【新知】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归纳】等式的性质抓“两同”.
(1)同一种运算:等式的两边必须都进行同一种运算.
(2)同一个数(或式子):等式两边加或减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或式子),乘的必须是同一个数,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不为0的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典例分析
【例1】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并说明依据:
(1)如果2x=5-x,那么2x+___=5;
(2)如果m+2n=5+2n,那么m=___;
(3)如果x=-4,那么___·x=28;
(4)如果3m=4n,那么=___·n.
【答案】解:(1)2x+x=5;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x,结果仍相等.
(2)m=5;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减2n,结果仍相等.
(3)-7·x=28;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7,结果仍相等.
(4)=2·n;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除以2,结果仍相等.
【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 (3).
【分析】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m(常数)的形式,需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利用等式的性质1,方程两边减7就得出x的值.类似地,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将另外两个方程转化为x=m的形式.
【答案】解:(1)方程两边减7,得x+7-7=26-7.于是x=19.
(2)方程两边除以-5,得.于是x=-4.
(3)方程两边加5,得.化简,得.方程两边乘-3,得x=-27.
【归纳】解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就是把方程逐步转化为x=m(常数)的形式.等式的性质是转化的重要依据.
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通常需要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例如,
将x=-27代入方程的左边,得.
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所以x=-27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练习与讲解,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课堂小结
课后任务
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1~2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