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冀少版生物八上4.2.3《合理用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是 “健康地生活” 主题下的实践应用型内容,承接 “拒绝毒品” 等不良行为规避知识,聚焦 “科学医疗措施对健康的保障作用”,深化对新课标核心概念 “药物分类与合理用药” 的落实。教材以 “药品认知 ——用药原则 ——实践应用” 为逻辑主线,通过药品说明书解读、药物分类对比、用药误区辨析及家庭药箱整理等活动,将抽象的用药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既强调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科学区分” 等基础认知,又突出 “对症用药、遵医嘱、查效期” 等实践原则,更通过抗生素滥用等案例渗透健康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生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建立终身健康的用药观念具有关键指导意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健康生活方式”的初步概念,部分学生接触过家庭药箱或感冒用药,但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药品说明书关键信息”“合理用药原则”等缺乏系统认知。学生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但抽象概念(如药物副作用)的理解需结合具体案例;实践操作(如整理药箱)兴趣较高,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活动深化认知。易存在“中药无毒副作用”“用药量越大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需通过案例辨析纠正。核心素养目标生命观念:理解合理用药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谨慎对待药物使用。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药物说明书,归纳安全用药的关键信息(如剂量、有效期、禁忌),形成批判性思维。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家庭小药箱整理”“用药场景判断”等活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责任:树立安全用药意识,主动向家人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承担健康生活的社会责任。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合理用药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谨慎对待药物使用。2.通过分析药物说明书,归纳安全用药的关键信息(如剂量、有效期、禁忌),形成批判性思维。难点:1.通过模拟“家庭小药箱整理”“用药场景判断”等活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树立安全用药意识,主动向家人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承担健康生活的社会责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问:“有人感冒咽痛想买抗生素,药店为何建议找医生?感冒冲剂却可自行购买?”然后引出主题:“这与合理用药有关——怎样用药才合理?”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思考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讨论抗生素与感冒冲剂的区别。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核心问题。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任务一:收集家庭常备药品的说明书 1.布置课前作业:收集家庭常备药品说明书,认真阅读,重点关注表4-2-2中所列项目,并将说明书中的相应信息填入表中。 2.播放合理用药的相关视频,初步解药药品说明书及合理用药。 1.完成家庭常备药品说明书的收集,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 2.观看视频,思考讨论,说出自己对合理用药的初步认识。 培养信息提取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任务二:学习药品说明书 讲解药品说明书核心要素:强调 “功能主治(对症依据)、用法用量(安全剂量)、有效期(质量保障)、禁忌(风险规避)” 四大关键项。 阅读说明书,填写信息记录表,圈画关键信息。 培养学生提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任务三:学习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组织对比讨论:“哪些药品有‘OTC’标识?购买时需要处方吗?”,结合课件总结药物分类: 非处方药(OTC):标有标识,无需处方,如布洛芬、碘伏,可自行按说明使用。 处方药(Rx):无 OTC 标识,需处方,如阿莫西林(抗生素),需遵医嘱; 特别补充:OTC 分甲类(需药师指导)和乙类(可超市销售),强化区分细节。 记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核心区别,识别甲类与乙类 OTC 的销售限制差异。 从 “解读说明书” 到 “药物分类”,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动手提取信息与对比讨论,突破 “药物类型区分” 的重点,夯实用药认知基础。任务四:学习合理用药 呈现合理用药示意图,引导总结基本原则:对症治疗、按剂量用、有效期内、注意禁忌。 举例说明合理用药的生活实例:如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目的在于取得较好的疗效,不科学的联合用药,则会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降低药效,甚至有损健康;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用药后如果感觉身体不适,要立即查明原因。 误区辨析:展示 “药量越大效果越好”“中药无毒” 等 6 大误区,组织小组辨析对错并说明理由。 归纳合理用药的四大原则,构建认知框架。 分析案例,指出 “不对症用药”“盲目用药” 的问题,关联 “功能主治” 核心信息。 小组讨论误区,纠正 “中药无毒”“随意加量” 等错误认知。 以原则为框架,以案例和误区为载体,将抽象原则具象化,突破 “理解药物双刃剑效应” 的难点,强化合理用药意识。任务五:学习家庭药箱 讲解家庭药箱的特点并展示家庭药箱常见药品清单(感冒类、外伤类、解暑类等),提问:“整理药箱时需要做哪些事?” 模拟任务:给出 “过期的创可贴、无 OTC 的头孢、未标注有效期的退烧药”,让学生判断是否保留并说明理由; 3. 补充药箱整理要点:分类存放、定期查效期、儿童接触不到。 1.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整理药箱需 “查有效期、分类型” 等要点 2.完成模拟整理任务,依据 “有效期”“药物类型” 判断药品取舍。 3. 记录药箱整理技巧,明确家庭用药管理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六:做中学.实践 布置课后作业:整理家庭药箱,查看药品保质期。根据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完善家庭药箱,向家庭成员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举例说明保质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其质量的期限。若生产日期为2024.12.2,保质期为2年,则该药品可使用到2026年12月1日。 完成课后作业,掌握保质期有效期的算法 从 “知识” 到 “实践”,通过模拟整理活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探究实践目标。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5-6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根据所学解答问题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明确重点,完善知识体系。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完成练习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完成调查班级同学龋齿情况的调查报告。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板书设计4.2.2合理用药一、 药品说明书功能主治→对症依据 用法用量→安全剂量有效期→质量保障 禁忌→风险规避二、非处方药和处方药1.非处方药(OTC):无需处方,可自行使用(如布洛芬、碘伏)(甲类:需药师指导;乙类:可超市销售)2.处方药(Rx):需医生处方,遵医嘱使用(如阿莫西林)三、合理用药1. 对症治疗 2. 按剂量用药 3. 有效期内使用4. 注意禁忌 5. 不滥用抗生素 6. 警惕用药误区三、 家庭药箱管理针对性、实用性 分类存放、定期查效期、远离儿童教学反思本节课以 “生活场景 ——文本解读 ——案例辨析 —— 实践应用” 为逻辑链,贴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 “解读真实说明书”“整理模拟药箱” 等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用药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结合抗生素滥用、中药无毒等误区案例,直击学生常见认知偏差,有效落实了 “科学思维” 与 “态度责任” 目标。在解读说明书环节,部分学生对 “不良反应与禁忌的区别” 理解模糊,后续教学可增加 “不良反应(可能发生)vs 禁忌(绝对禁止)” 的对比表格,强化区分;在用药误区辨析中,对 “药物相互作用” 的讲解较简略,可补充 “同时吃两种感冒药可能过量” 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理解联合用药的风险。此外,课后药箱整理作业可增加照片打卡环节,通过展示优秀案例提升实践实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